1月读书心得——《教室里的文学课》

    说起这本书的来历,颇有几分幸运,11月份去杭州学习,获赠蒋老师新书《教室里的文学课》,这本书都是蒋老师上课的教学案例,真实还原课堂教学,一个个鲜活的案例给我带来了许多思考。

      本书结合课堂教学提出了几点教学方法,提问教学法、朗读教学法、比较教学法、选择教学法、词语教学法、“从善如流”法、改写教学法、复述教学法、“纲举目张”法、推演教学法、“天真的阅读”法、“文化研究”阅读法、文本细读法。每一个方法配合的至少是一个教学案例,一篇篇看似枯燥的文章在蒋老师的课堂上具有了灵性,仿佛置身文本与作者对话。

      读完书,我又拿出课标,研读了,语文课程到底是什么?2011年课程标准给出了这样的解释,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其实语文是一门包罗万象的学科,是所有学科学习的基础。其实学习语文是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语言文字的兴趣,无论如何都要不忘记能力与兴趣两个词语。

    我结合书中的三点来谈,首先是提问教学法,以《维也纳生活圆舞曲》为例,教过4-6年级的老师并不陌生,这是出现在人教版五年级下册阅读补充材料里的一篇文章,我以往一直注重提问的简单性,讨厌课堂上一直在问,由于是阅读补充材料,所以课堂上我设置了一个问题“题目是维也纳生活圆舞曲,那么维也纳人的生活是什么样的呢?”现在想想当时也太肤浅,这个问题不好理解,不具体,同学们很难给与回答,当时同学们能回答出来,那是给了多大的“面子”啊!针对本节课,蒋老师用三个主问题,1.知道什么事圆舞曲吗?你听说过维也纳吗?对题目理解2.文章到底写了什么呢?3.鸟鸣、花、路、酒馆与音乐有什么关系?三个主问题,以及一个核心问题,鸟鸣、花、路、酒馆与音乐有什么关系?表述简洁、明确、具体,有了这个主问题,冯骥才写鸟鸣、花、路、酒馆其实就是对维也纳处处有音乐的描写,对全文的理解便不在话下。

      这就带给我们的启示是 课堂上的提问要抓核心,关注能够挑起认知冲突,让学生对问题感兴趣的问题;提一些小问题促进学生对核心问题的理解;充分展开围绕核心问题的学习过程。

    其次分享的第二点是比较教学法,以《桥》为例,部编教材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短篇小说,如何比较着来学呢?一比较小说的环境,拿什么比呢?课文内环境描写的句子放在一起比,和老舍关于环境描写比,体会本文的紧迫感、紧张感。二比小说的人物,把《桥》和《“诺曼底”号遇难记》以表格的形式比,发现共同点与不同点,使他们心中原有的老汉形象更加丰满。三比小说的结尾,补充《雪夜》《在柏林》,共同体会小说结尾的出乎意料。

    最后分享的是“从善如流”法,当阅读教学中出现了教师所没有预料到的、与教师的预设答案不一样的,教师能迅速地做出准确判断,发现其中蕴含的阅读学习的价值。举例,《临死前的严监生》,这篇课文一直是我比较感兴趣的文章,如何把有趣渗透到课堂中,让学生也体会到其中的乐趣呢?蒋老师的课堂我找到了。初读后,设置了“聊聊初读感受的问题”,这一环接,有同学提出严监生是个节约的人,作为课堂生成点,一般教师可能忽视或者不理,但是我们不要做一般老师,蒋老师抓住了这个问题,让同学们结合课文理解“吝啬”和“节约”的区别,从中了解严监生是否“有钱”,严监生“当用不用”了吗,通过一步步的深入探讨让我们充分感受到严监生这个吝啬鬼的角色。最后,拓展其他的吝啬鬼描写,来体会。一堂课充分抓住了孩子们的兴趣点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抓主要问题,拓展开来,激发兴趣点,……才能探索语文课真正的奥秘。

你可能感兴趣的:(1月读书心得——《教室里的文学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