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身边是否也有这样一群人,忙忙碌碌,压力重重,为了一个个目标苦练技艺,习惯了去关注更远大的目标,却不在意当下的感受,最后导致终生的盲目追求。我们从不会因为享受过程而得到奖励,我们认为能否达到目标才是衡量一切的标准。社会只褒奖成功的人,而不是正在努力的人——只看结果,而无视过程。
他们只是在努力地追求好成绩、苦练成为出色的运动员,或是为了显赫的地位而奋斗,但在追求和达成这些目标的过程中,他们很少能体会到发自内心的快乐。就好像他们已经认定了一点,那就是“要成功就必须以经历痛苦作为代价”。
01. 财富不是人生追求的目标,幸福才是
大部分时间我们都在用世人的评价标准来评价自己及我们追求的目标,例如财富、名声、地位,然而这些只能给我们带来短时间的幸福,而不是长期持续的幸福,与此相比“让自己更幸福”是否才是我们终生追求的目标。
人和事业一样,也有利润和亏损。但不同的是,衡量人生成就的标准既不是金钱,也不是名誉、声望或权力。衡量人生成就的标准应该是幸福。
金钱除了可以提供基本的食物和居所外(不是指鱼翅和别墅),只是实现幸福这个目标的一种手段。有趣的是,我们经常搞不清楚目标和手段的区别,而往往以牺牲幸福(目标)来换取金钱(手段)。
书中将不同人的生活方式大致分为四种:
1)享乐主义型
及时行乐,逃避痛苦。他们注重的是眼前的快乐,却忽视了自己的行为可能带来的任何负面后果。
2)忙碌奔波型
他们只追求未来的快乐,承受着现在的痛苦他们认为此刻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实现未来的目标,痛苦的过程是获得未来幸福的必由之路。
3)虚无主义型
对生命已经丧失了希望和欲望,他们既不享受眼前的所有,对未来也没有任何期望。
4)感悟幸福型
生活幸福的人,不但能够享受当下所做的事情,而且通过目前的行为,他们也可以拥有更加满意的未来。
人类最好的时刻,通常是在追求某一目标的过程中,把自身实力发挥得淋漓尽致之时。“忙碌奔波型”信奉的是“实现谬论”,即认为只有在实现一个有价值的目标后,才可以得到幸福。真正能够持续的幸福感,需要我们为了一个有意义的目标快乐地努力与奋斗。幸福不是拼命爬到山顶,也不是在山下漫无目的地游逛,幸福是向山顶努力攀登过程中的种种经历和感受。
幸福的人拥有更好的人际关系,在工作上的表现更好,活得也更开心、更长寿。幸福是值得去追求的,无论是作为目标还是达到目标的方法。
幸福的定义应该是“快乐与意义的结合”。真正快乐的人,能够在自己觉得有意义的生活方式里享受它的点点滴滴。这种解释绝不仅限于生命里的某些时刻,而是人生的全过程。即使有时经历痛苦,人在总体上仍然可以是幸福的。我们可以把这个解释与“感悟幸福型”相连:快乐代表现在的美好时光,属于当下的利益;意义则来自于目标,一种未来的利益。
02. 找到自发有意义的目标
自我和谐的目标,是发自内心最坚定的意识,或是最感兴趣的事情。
对于追求幸福的人来说,我们的建议是,去追求包括成长、人际关系和对社会有贡献的目标,而不是金钱、美貌和声望。对后者的追求,通常是出于必须和压力的心态。
目标是意义,不是结局。如果想保持幸福感,就必须改变我们通常对目标的期望:与其把它当成一种结局(相信它可以使我们开心),不如把它看作是意义(相信它可以加强我们旅途中的快乐感受)。当目标被认可为意义时,它才会帮助我们规划旅途中的每一步;而目标被认为是结局时,它所带给我们的只会是无尽的困难和挑战。正确的目标认知,带给我们的是一种安宁。
1)做一个幸福的人,必须要有一个明确的可以带来快乐和意义的目标,然后努力地去追求
就像萧伯纳所说,“这才是生命的喜悦,那种为了源自真我的目标而奋斗的感觉”。
我们可以设置不同的目标,比如取得好成绩、买大房子,但当这一切实现后,我们仍然可能感到空虚。要过真正有意义的生活,目标必须是自发的,它是为了实现自我存在的意义,而不是为了满足社会标准,或是迎合他人的期望而设定的。当我们有这种目标感时,那种感觉就像是听到了“真我的呼唤”,它也被称为使命感。
增强幸福感最好的方法就是尝试、汲取经验,同时关注内在的感受。大多数人都忘了问问自己的内心,只因为我们太忙了。就像梭罗所说,“生命并不长,别再赶时间了”。如果老是马不停蹄地前进,那就等于只是简单地对每日的生活做出反应,却没有给自己足够的空间去创造真正的幸福。
时间是如此稀缺而宝贵的资源,只有当我们学会开始向一些没那么重要的事情说“不”时,我们才能对那些最有意义和价值的事情说“是”。
2)一个增强幸福感的方法,就是增加想要做的事并减少不得不做的事
时间是一个“零和游戏”,也是非常有限的资源。生命如此短暂,连做我们想做的事情都来不及,怎么能只用来做不得不做的事情呢?
不要过于执着,试着放缓自己的脚步,让生活过得不急不缓,不紧不松,这样才可以看到身边美好的东西,才能有时间去感受到生活幸福的所在。
03. 更高效的状态,心流状态
心流体验,根据契克森米哈伊的说法,就是个体完全地沉浸于体验本身,而体验本身就是最好的奖赏和动机。在心流状态中,我们的感觉和体验合二为一,即“行为和觉察融为一体”
拥有清晰的目标是心流体验的前提。
遥远的目标不但不是阻力,反而可以帮助我们感受正在经历的意义。心流体验所带来的是更高层次的幸福,它把“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变成了“现在的快乐即未来的成果”。
在心流体验中,痛苦本身并不是巅峰表现的最高境界;相反,有一个区域是在过难和过易之间,在这个区间内,我们不但可以发挥出最大的潜力,还可以享受过程中的快乐。如果任务难度大而技能不足时,我们会感到焦虑;相反,如果技能高超而任务太简单时,我们就会感到乏味。只有当难度和技能匹配时,心流体验才有可能出现。
我们能否从工作中找到自由,取决于我们是愿意受制于物质财富、他人的期望,还是被自身的情感和热情所推动。
04. 找准人生定位
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曾写道,“人类最美丽的命运、最美妙的运气,就是从事自己喜爱的事情并获得报酬”。
MPS模式,指的是意义(Meaning)、快乐(Pleasure)和优势(Strengths)。寻找适合的工作(可以发挥我们的优势和热情)通常是很有挑战性的。我们用以下三个关键问题来问自己:什么能带给我意义?什么能带给我快乐?我的优势是什么?要注意顺序。然后看一下答案,找出这其中的交集,这样的工作就是最能使你感到幸福的工作。
若要获得更多的幸福感,就要明白我们对工作的认可有时候比工作本身更重要。
幸福并不取决于我们得到了什么或身处何种境地,而取决于我们选择用什么样的视角去看待生活。
个人核心价值则是来自于其内心的热忱。无条件的爱所带来的力量,等同于给我们建造了一个“幸福圈”。若身在其中,我们就能勇于追求有意义且快乐的事情。我们将大胆追求激情释放的自由,它可以是艺术、商业、教学或是园艺。无论最终是否富有或成功,无条件的爱才是幸福的源泉。
05. 幸福催化剂
芭芭拉·弗雷德里克森的研究指出,积极的情绪会使我们的视野更开阔。这样,我们就不会只是以狭隘的眼光看待这个世界,而是会关注他人的需要和期望。
具备意义和快乐的行为,就像是暗室里的蜡烛,只需要一根就可以点亮整个屋子。一次幸福的经历,可以感染到我们生活中的许多方面。我将这些虽小但有连锁效应的事情叫作“幸福催化剂”——一些几个钟头甚至几分钟的事,便可以为我们带来意义和快乐,不但在当下受益,也会影响到未来。
幸福的深度就像是树根,提供养分,是生命的支柱。幸福的高度则像是树叶,美丽而有魅力,但生命却是短暂的,会随着季节改变直至枯萎。
我们都太忙了,总是希望在更少的时间里做更多的事情。其后果是,我们忘了对身边的事以及对拥有财富的感恩,忘了享受它们,比如我们的工作、课程、一段音乐、身边的景色、我们的伴侣,甚至我们的孩子。
理论最大的功效,就是在生命中建起一座平台,一个我们可以上去询问正确答案的地方。当然,把理论转变为行动是艰难的。改变根深蒂固的一贯思维,改变自己和这个世界是需要付出极大努力的。
当人们发现理论难以应用到现实中时,一般都会选择放弃。但奇怪的是,人们可以为了物质而奋不顾身,在追求幸福的过程中却可以轻易放弃。
任何幸福的生活绝不是源于某一件重大的事情,幸福的生活是累积而成的,无论是那些刻骨铭心的经历还是点点滴滴的瞬间。
每周改变一点点,一起升级打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