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季《奇葩说》有一位导师叫薛兆丰,起初我一头雾水,一个综艺向辩论节目,为什么请一个经济学家来指导?然而几期下来,他的观点却经常让我耳目一新。
比如有一期辩题是:假如能看到别人的“死亡时间”,该不该告诉他们?高晓松和蔡康永的观点一如既往地感性,而这位经济学家却让我看到了这个问题理性的一面。
他从经济学角度出发,提出每种职业的收入节奏是不同的,然后用几条曲线展示了各种职业的收入特征:有的职业一生工资平平淡淡,没什么起伏;有的职业少年得志,但晚年开始衰败;也有的职业大器晚成,中年以后收入才开始增加。
从经济学的角度上来看,没有哪一种是最好的,人们追求的往往是终生收入的最大化,也就是那些曲线下面面积的最大化。
怎么求这个面积呢?必须知道寿命的长短。如果靠猜,很容易失算。
有人选择少年得志的生活方式,及时行乐,谁知自己寿命很长,度过了漫长而贫困的晚年。有人选择了大器晚成的职业,谁知却英年早逝。
所以薛教授从经济学的角度出发,认为假如能看到别人的“死亡时间”,应该告诉他,让他更好地计划他的人生。真是一个特别的角度。
从薛教授开始,我对经济学产生了兴趣,发现很多社会现象原来都可以用经济学的观点来解释。然而数学渣如我,面对各种经济学大部头,各种花式曲线,往往5分钟就打了退堂鼓。
在探索的道路上,我遇到了《小学二年级就能读懂的经济学》。
这本书非常轻巧,我放在贴身小包里带上了飞机,行程2个半小时,正好读完。是一本可以轻松拿起来阅读的小书。
然而内容上,虽然标题是“小学二年级就能读懂”,但这只限于识字能力,理解方面并不是为小学生所准备,而是面向对经济学一窍不通的小白。
作者坂井丰贵是一位大学教授、曾留学美国的经济学博士、日本经济学界的新星。他擅长从现实问题出发,将之精简为可供剖析的案例,用平实的语言揭示其内在经济学原理和逻辑。
这本书共十章,涵盖了一些微观经济学最基本的概念:无差异曲线、预算线与最优化、需求曲线、攻击曲线、市场均衡、外部性、垄断与寡头垄断、风险与保险、公共产品、再分配。
在这些复杂的经济学命题下,作者用的却都是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例子来解释说明。
垄断企业为什么没有一味追求高收益?
在《垄断与寡头垄断》这一章中,作者提到经济学界有这么一本书:《经济学中的数学》。这是一本经典教材,可以说拥有垄断地位。即使定价再高,也不太会影响其销售。然而这本书的定价却明显偏低,走薄利多销的路线。这是为什么呢?
道理很简单。这本书的受众是有限的,在其定价如此之低的情况下,其它竞争者进入,即使争夺到一部分市场,也很难有可观的收益。所以低定价起到了遏制竞争对手进入市场的作用,从而保证了长期收益。
“即使现在这个时点是垄断企业,但将来可能会有竞争对手进入市场的情况下,垄断企业并不一定就能通过高价格获得好处。相比之下,有时刻意拉低价格,消除竞争对手进入市场的动力可能更为有利。”
贫困人口是怎么计算出来的?
收入统计表一出,常有网友自嘲是贫困人口、隐形贫困人口,可到底什么样的收入水平算是真正的贫困呢?
其实贫困也分“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绝对贫困是世界银行规定的,标准是日平均收入1.25美元以下。而相对贫困,是指和周围相比,生活水平显著偏低。
相对贫困线是怎么计算得到的呢?通常采用的是通过收入分布中位数的50%来判断。
作者举了一个例子:假设现在有7人,收入分布是(1,1,2,3,4,6,7),中位数是3,3的50%是1.5,所以相对贫困线就是1.5。收入为1的两个人没有达到这个标准。这个例子中相对贫困人口占2/7,也就是说约有29%处于相对贫困状态。
消除贫困并不意味着追求完全平等,即使存在收入分布差距,贫困也可以消除。如果通过收入再分配的方法,使上述例子的收入分布变为(2,2,2,3,4,5,6),也就意味着贫困被消除了。
保险公司如何盈利?
作者假设有这样一位房东,租金收入50%的概率是10000元,50%的概率是0元。他的期望收益是5000元(0.5*10000+0.5*0=5000),确定性等价是3000元。
保险公司给出的方案是,如果租金收入是10000元,房东支付保险公司7000元;如果租金收入是0元,保险公司支付给房东3000元。让房东不管怎样都能拿到确定性等价。
而期望收益5000元与确定性等价3000元的差价叫做风险溢价,是2000元。也就是保险公司在与房东签订合同时所设想的收入,是代替房东承担风险带来的。不过这笔收入并不确定。
但我们假设保险公司与许多类似的房东签订了相同内容的保险合同,如果基数足够大,会有50%的房东收入10000元,50%的房东收入0元。
比如有10万人签订了合同,那么保险公司从5万人那里得到7000元,向另外5万人支付3000元,保险公司最后可以挣5万个4000元,除以总人数10万,也就是每人2000元。基本和风险溢价的金额相同。所以保险公司是通过与很多人签订内容相同的合同,对整体风险进行对冲,从而获利。
在《小学二年级就能读懂的经济学》中,作者举了很多类似的生活中能碰到的例子,让读者产生兴趣、有代入感、易于理解,我读得津津有味。
这其中当然还是有没解释透彻的知识点,比如最后这个例子的“确定性等价”、“风险对冲”。不过它却像是一剂催染剂,点燃了我对经济学的兴趣,也为我打开了一条探索的道路,促使我去阅读更多书籍,欣赏更广阔的经济学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