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学习第142天,7.14三月不知肉味

弘毅乐学书院之学妹读经

一字一句读《论语》,第142天

原文阅读:

7.14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译文讲解:

孔子在齐国听到《韶》乐,几个月都尝不出肉的鲜美滋味,说:真想不到音乐之美能达到这个境界。

启发思考:

      孔子的音乐造诣是非常高的。《论语》中多处记录孔子与音乐的事情。孔子与鲁大(tài)师论乐,曰:“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皦如也,绎如也,以成。”(3.23)

        孔子追随鲁昭公流亡齐国时,有机会在宫廷里听到了王家乐队演奏的《韶》乐,情有独钟。前文学习过,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3.25)这里更说到,“闻《韶》,三月不知肉味”。

        后世有的版本加了“习之”,认为孔子不仅是“闻《韶》”后感动无比,而且向齐国的大乐师请教学习,自己终日练习弹奏,如痴如醉。一连三个月,他都沉浸在音乐里,学习得非常投入专注,又身心极为愉悦,留下了“三月不知肉味”的典故。

        那么,《韶》乐是什么呢?据说是大舜传下来的,是孔子那时候的古典音乐。大舜是上古帝王,“五帝”之一。大舜的时代是古时候读书人向往的太平盛世。

        我们知道,孔子的精神追求是以善为统领的真、善、美的整合。他能被《韶》乐感动到三月不知肉味的程度,说明《韶》乐与他的理念追求能够融合为一,想来孔子在《韶》乐中体会到了善良,体会到了完美,体会到了均衡、秩序与力量。

        今天无法听到《韶》乐到底是啥样的,不过,《韶》乐应该是宏大完美与理性光辉型,不是委婉曲折型,不是谐谑游戏型,不是癫狂躁动型,也不是浪漫沉迷型,或许如同贝多芬的交响乐吧。

        前几天刚学过,孔子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7.6)孔子最终实现的人的“成于乐”或“游于艺”,是通过艺术对人生的肯定。

        “三月不知肉味”自然是一种极高的审美境界。孔子自己都说:“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想不到听音乐竟能达到这种境界。“这种境界”是一种超越的美的享受。

      孔子常弦歌《诗》,常操琴而弹,他在音乐中享受和体验到的“乐”的美感远远超越了生理性的“饮食”带来的“快感”。他将自身全部融进自由自在的音符中,仿佛“从心所欲不逾矩”。所以,在陈国断粮七日的时候,弟子们饿得都爬不起来了,他老人家却弹琴不辍、怡然自得,心境自由。

      在《史记·孔子世家》里,有一段孔子学习音乐的记录。附在文末,我们看看一下孔子学习音乐的感受。

        孔子学鼓琴于师襄子,十日不进。师襄子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已习其曲矣,未得其数也。’有间,曰:‘已习其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志也。’有间,曰:‘已习其志,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为人也。’有间,有所穆然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远志焉。曰:‘丘得其为人,黯然而黑,几然而长,眼如望羊,如王四国,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师襄子辟席再拜,曰:‘师盖云《文王操》也。’”

你可能感兴趣的:(论语学习第142天,7.14三月不知肉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