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or寂寞》

        一直以来,我们都被欺骗。

        从小我们和教育的关系,就是“被教育”,是一种被动的接受。倒也并非说这种教育模式存在多少弊端,而是在这个体系中,一定会存在一些问题。有的问题会在实践中被挖掘从而改正,有的问题被埋没在行为中,一直没有引起重视,一代一代的延续和发展。

        比如,我们在学习柳宗元的《江雪》中,老师在分析诗人的思想感情时,会说“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一句向我们展示了一副唯美的画卷,体现了作者内心的孤独和寂寞之情。又比如李白的《独坐敬亭山》中的“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作者给我们的是一种孤独和寂寞的形象。相信很多人觉得这种答案是正确的,无可厚非。

图片发自App

        大概诗句所描述的画面,带给我们的感觉是相同的,但是如果用寂寞来形容诗人的形象,我觉得不如孤独来的更加贴切。这是因为我们对孤独和寂寞,并没有详确的理解两者的意思。

        之所以会讨论这个话题,因为社会中越来越多的人会感到孤独和寂寞,但是我以为以后我们可以准确定位,此时的状态是孤独还是寂寞。

图片发自App

        孤独是一种心境,它超脱万物,不喜不悲,不以外界的环境所影响。孤独又是一种选择,是我们主动的倾向,向往一种纯净、恬淡、静雅的状态。同时,孤独又是高尚的,孤独的人是高尚的人,他们进行有效的思考和准确的判断,朝着向善、向美、向真的方向发展。如诗中的诗人柳宗元,独钓寒江雪,本就是一副干净、纯洁的画卷,又加以诗人傲岸和高洁的心境,本身就是诗人的一场孤独的修炼。

图片发自App

        寂寞是一种心情,它错综复杂,百无聊赖,极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寂寞是一种被动的选择,是我们被动的接受,且无法反抗,只能自我排解和消化。同时,寂寞又是一种浪费,对于生命的浪费,百无聊赖之下,思绪飞扬跋扈,而过后,却空无一物。诗中诗人的形象,并非寂寞,不是诗人被动的接受,也并非百无聊赖的选择,更不受外界的影响。

图片发自App

        一个人的一生,都难逃孤独和寂寞,但如果可以,请选择孤独,远离寂寞。因为人生容不得百无聊赖的空虚,离不开理性的思考和准确的判断,我们在看清寂寞的真面目时,勇于做出斗争,选择进入孤独的修炼。

图片发自App

        孤独之于寂寞,也如英语中的lonely or alone .两者看似相同,实则存在实质的差别。

        再见,寂寞;你好,孤独!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孤独or寂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