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西游记取育儿经13-14讲即启示七“唐僧收徒-孩子成长需良师之“人生良师像太阳,锲而不舍紧跟随””学习收获:

      关键词“良师”,什么是良师,它需要具备什么样的资格条件呢?即具备一定专业知识、教学能力、良好的职业道德。

      1、专业知识

      唐僧虽然不是一位“全能”老师,但若是论佛学修养,佛学知识积累,唐僧就是当仁不让的“专家”,而且他还身体力行,践行佛家精髓。  如果说菩提老祖对悟空教育属于初级,那么唐僧的教育是属于高级阶段。悟空从开始认为唐僧对佛学的信仰有些“迂”,到逐渐认同、理解,到最后自己学得其中精髓,身体力行,这是一次蜕变。启蒙恩师菩提老祖教授悟空更多的是“艺”,也可以理解为生存之道,。他当时人生目标是“得长生、称大王”。五行山下五百年的磨难,加上菩萨的指点教化,悟空有了更高的追求--潜心修行,普度众生。唐僧心无旁骛,一心皈依,也正是他在这方面的修为和造诣,赢得了身手比他强得多的徒弟们的尊敬和追随。

      2、教学能力

    拥有专业的知识储备,这是成为良师的初步资格,如何将自己的知识传播分享给孩子们,却又是另一门学问。这就要求他具有非常强的教学能力,教育方法是教学能力的核心。 唐僧教学方法主要有四种,(1)说教,(2)惩罚,(3)积极肯定、鼓励,(4)身体力行即以身作则、亲身示范。

(1)说教;唐僧佛学功底深厚,口才好,且性格细腻,说教能力非常强,甚至会有些啰嗦,但贵在他教育徒弟从善皈依的真心,都是以徒弟的成长为出发点,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孜孜不倦。

(2)惩罚;对悟空来说,紧箍咒是一项很有力的惩罚。悟空本是随性惯的,若没有一点约束,他便只是一味随着自己的性子行事,长此以往,必难成大事。因此,这紧箍咒可算是略施惩戒,更重要的是对悟空的一种约束。悟空最终成佛的过程,可理解为每个孩子完成社会化,真正能独当一面的过程。这其中的教化必须褪去随心所欲,唯我独尊,才真正适应整个社会。

惩罚还是有风险的,也非常容易引起负面效应的;因此,何时罚(当下犯错误时),如何罚(规则约定在前),因何而罚(惩罚时说明原因缘由,讲清楚,让孩子心服口服,唐僧念咒语前,必定会先说明缘由),“何时罚、如何罚、因何而罚”都是有讲究的。

(3)积极强化; 比如说,悟空治好朱紫国王的病,唐僧道:“一则是贤王之福,二来是小徒之功。”悟空救了灭法国一国的和尚,唐僧在马上欣然道”此一法甚善,大有功也”。后来悟空降妖伏魔 斗志昂扬,做起善事也不惜身犯险境,天上天下搬救兵,能得到师父的认可和鼓励,是他源源不断的动力来源。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斯金纳,把会进一步激发有机体采取某种行为的程序或过程称为强化。人的本能如果没有得到强化,最终也会消失。对孩子来说,好习惯和坏习惯的同时存在,如果运用强化和消失定律,就会取得很好的效果。 恰当地认可、鼓励孩子是增加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可不断地强化其优秀行为。如有不良习惯,稍有改进,马上给予鼓励表扬。

(4)言传不如身教;教化孩子的规矩品质,父母应先身体力行,潜移默化。会对孩子产生了最有效最积极的教化作用。

    3、良好的职业道德

      唐僧是个有责任感的老师,体现在他对国家和人民的忠诚上。唐僧是爱国的,取经的目的主要是“为保大唐江山永固”。所做的一切都是将造福苍生当作自己的责任,唐僧三个徒弟禀性不一,资质各异,他们信念不坚定,悟空好几次都差点半途而废,八戒一遇到困难就想分行李散伙。沙僧也没什么主见,如果唐僧取经之心稍微有一点动摇,这三个徒弟也不会有成佛的机会。2008年5.12汶川地震,关于“师德”的范跑跑行为事件。他的言行是极度缺乏职业道德的表现,没有家长会愿意让自己的孩子成为“范跑跑”的学生,因为没有家长想让孩子变成一个自私冷漠的人。

你可能感兴趣的:(向西游记取育儿经13-14讲即启示七“唐僧收徒-孩子成长需良师之“人生良师像太阳,锲而不舍紧跟随””学习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