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读《随园诗话》(585)

【原书补遗卷三·二七】

孟子曰;“尽信书,不如无书。”此是晚年悟道之言。若早见及于此,则捐阶焚廪舜不告而娶之说,俱付之齐东野语而已矣。即如葛伯以七十里诸侯,而夺童子之黍肉,此是恶丐行径;遣一小卒擒之足矣,安用起兵以征之哉?余尝谓:书中最可信者,莫如《尚书》、《论语》。然《尚书》开口便称“粤若稽古帝尧”,则其相隔必有千百年。若相离不远,史官必不称“粤若稽古康熙、稽古顺治”也。《论语》称陈成子鲁哀公,都是孔子亡后二人之谥法,可见《论语》之传述,亦去圣人亡后百十年后,追述其言。能无所见异词,所闻异词之虑哉?一管仲也,而忽贬忽褒,若出两口。子路往见丈人,至则行矣;子路不仕无义一节说话,是向何人饶舌?亦犹赵盾假寐,鉏麑触槐死矣,所叹不忘恭敬等语,是何人听得?师旷瞽矣,何以见王子晋火色不寿。此种疑窦,不一而足。故尝有句云:“双眼自将秋水洗,一生不受古人欺。”

大舜捐阶焚廪。见于《孟子》。捐阶,去除梯子。舜上房顶后,他的弟弟把梯子拿走,不让舜下来。焚廪,舜收获了粮食。他的父亲把粮仓烧毁。

舜不告而娶。出自《孟子·离娄上》“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传说中,舜帝的父母不贤,导致舜帝一直没能娶妻,舜帝最后只好不告知父母,自行娶妻。君子以为他虽然没有禀告父母,实际上相当于已经禀告了。舜有二妃,一曰娥皇,二曰女英,并尧之女。”因众人推举舜继任帝位,尧对舜的德行进行考察后,才把两个女儿嫁给他。舜知道自己“告则不得娶”“帝亦知告焉则不得妻也”。所以舜娶二妃才没有告诉其父母。

齐东野语,音qí dōng yě yǔ,出自《孟子·万章上》。齐东:齐国的东部;野语:乡下人的话。孟子蔑视农民,认为他们说的话没有根据,听信不得。比喻荒唐而没有根据的话。

葛伯,嬴姓,是皋陶之子伯益的后代。大约在公元前1700多年以前,曾有一个独霸一方的“葛国”,即葛伯国。自伯益的大儿子大廉为第一任葛伯开始,封爵40位,共立国1800年左右。虞舜时期,大禹为司空,受命治水,让颛顼的后裔伯益当他的助手。因治水有功,禹晚年把就伯益定为自己的接班人,欲效尧舜禅让之例让位给他。禹去世后,伯益却谦让不就,避于箕山。于是大禹的儿子启继位,建立了中国第一个世袭奴隶制政权夏朝。夏朝建立后,启也不亏待元老伯益,特封他的大儿子大廉为葛伯,此为葛被封国之始。《孟子·藤文公下》载:“汤居亳,与葛为邻。”葛国的葛城遗址在今河南宁陵葛伯屯。此地以“葛伯之乐”闻名于商、周,是历史记载葛氏得姓的源发之地。

商汤伐葛。夏末,商汤居亳(今河南商丘),与葛国(今河南宁陵北)相邻。《孟子·腾文公》载:汤居亳,与葛为邻。葛伯放而不祀,汤使人问之曰:“何为不祀?”曰:“无以供牺牲也。”汤使遗之牛羊,葛伯食之,又不以祀。汤又使人问之曰:“何为不祀?”曰:“无以供粢盛也。”汤使亳众往为之耕,老弱馈食。葛伯率其民,要其有酒食黍稻者夺之,不授者杀之。有童子予以黍肉饷,杀而夺之。商汤在仁至义尽后,以葛伯不祭祖神、冤杀儿童为名,伐灭葛国,自此开始灭夏战争。实际上,这场战争的原因是商国兴起,意图灭夏,而葛国近在旁边,征伐方便而已。晚清龚自珍认为“王者之取天下,虽曰天与之,要必有阴谋焉”,“葛何罪?罪在近”。意思是“葛伯仇饷”是成汤图谋天下的阴谋。

粤若稽古,音yuè ruò jī gǔ,是指顺考古代之道理。粤:助词,与“曰”通;若:顺;稽:考。按一定的规律考察历史。出自《尚书·尧典》:“粤若稽古帝尧。”孔安国传:“若,顺;稽,考也。能顺考古道而行之者帝尧。”《鬼谷子·捭阖第一》:“粤若稽古,圣人之在天地间也,为众生之先。”

陈成子,即田恒,即田成子,因其家族出自陈国,也称为陈恒,汉朝为汉文帝刘恒避讳,改称“田常”。是齐国田氏家族第八任首领。前485年承袭父亲田乞之位,而后唆使齐国大夫鲍息弑杀齐悼公,立齐简公。田成子和阚止(又名监止,字子我)任齐国的左右相。前481年,田成子发动政变,杀死了阚止和齐简公,拥立齐简公的弟弟为国君,就是齐平公。之后,田恒独揽齐国大权,尽诛鲍、晏诸族。田成子的封邑,大于齐平公直辖的地区。史称田成子选齐国女子身高七尺以上为姬妾,后宫以百数,而不禁宾客舍人出入后宫。在田恒死的时候,有七十个儿子。《庄子·胠箧》记载田成子盗齐国之事,指他为诸侯大盗,被称为“田成子取齐”。也是后世常引用之成语“窃钩者诛,窃国者侯”的由来。田常死后,他的儿子田盘继任他的职位,担任齐国国相。田常的谥号是成子。

鲁哀公,(?―公元前468年),姬姓,名将(世本作蒋),鲁定公之子,春秋时期鲁国第二十六任君主,公元前494-前468年在位。他在鲁定公死后即位。在位期间执政为季孙斯、叔孙州仇、仲孙何忌、季孙肥、叔孙舒、仲孙彘。前468年,鲁哀公去世,其子鲁悼公即位。

管仲,(前723年—前645年),姬姓,管氏,名夷吾,字仲,谥敬,颍上(今安徽省颍上县)人。中国古代著名经济学家、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春秋时期法家代表人物,周穆王的后代。齐僖公三十三年(前698年),开始辅佐公子纠。齐桓公元年(前685年),得到鲍叔牙推荐,担任国相,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之首。对内大兴改革、富国强兵;对外尊王攘夷,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被尊称为“仲父”。齐桓公四十一年(前645年)病逝。后人尊称为“管子”,誉为“法家先驱”“圣人之师”“华夏文明保护者”“华夏第一相”。《管子》一书题为管仲所作,有人质疑为后人托名。

仲由,(公元前542年—公元前480年),字子路,又字季路,鲁国卞人(今山东省泗水县)。“孔门十哲”之一、“二十四孝”之一,“孔门七十二贤”之一,受儒家祭祀。性情刚直,好勇尚武,曾凌暴过孔子,孔子对他启发诱导,设礼以教,子路接受孔子的劝导,请为弟子,跟随孔子周游列国,做孔子的侍卫。后做卫国大夫孔悝的蒲邑宰,以政事见称,为人伉直,好勇力,任内开挖沟渠,救穷济贫,政绩突出,辖域大治。周敬王四十年(鲁哀公十五年),卫国内乱,子路临危不惧,冒死冲进卫国国都救援孔悝,混战中被蒯聩击杀,结缨遇难,被砍成肉泥。葬于澶渊(今河南濮阳)。

不仕无义,意思是不做官是不合道理的。仕:作官。义:本义是“宜”,指正当的、恰当的,这里指合乎道理的。无义:就是违背了做人的道理。出自《论语·微子》: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莜。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用行矣。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袁枚在此提出,子路第二天返回时,丈人已经离开了,子路说的这段话是对谁说的呢?其实,照一般人理解,老人的两个儿子还在家,是请儿子转达给老人的。

赵盾,(公元前655年—公元前601年),即赵宣子,嬴姓,赵氏,名盾,谥号“宣”,时人尊称其赵孟或宣孟。春秋中前期晋国卿大夫,赵衰之子,杰出的政治家、战略指挥家。晋文公之后,晋国出现的第一位权臣,集军政大权于一身,担任执政,号称正卿,法治晋国。赵盾在晋国执政期间,权倾朝野,使晋国君权首次受到冲击与削弱,树赵氏之威,使赵氏一族独大晋国。一生侍奉三朝,维护了晋文公开创的霸业。

鉏麑触槐,典故。出自《左传·宣公二年》:“宣子骤谏,公患之,使鉏麑贼之。晨往,寝门辟矣, 盛服将朝, 尚早,坐而假寐。麝退, 叹而言曰:‘不忘恭敬, 民之主也。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 不如死也。’触槐而死。” 鉏麑,音chú ní。亦作“锄麑”,人名,春秋时晋国力士。晋灵公有失君道,不知悔改。赵盾劝谏,晋灵公嫌赵盾碍事,便派鉏麑去刺杀赵盾。鉏麑清晨前往赵盾府上,见赵盾的内室之门大开,而赵盾穿戴好朝服准备上朝,因时间尚早,便和衣坐着打盹。鉏麑退了出来,感叹道:如此恭敬之人,实乃百姓的好领导。杀掉百姓的好领导,不忠。违背国君的命令,又是不信。只要犯上这其中的一件(不忠或不信),都不如去死。于是,便头撞槐树而死。正因为鉏麑的事迹,颇令人感触,而其年代又甚早,故被后世奉为刺客之祖。可是,鉏麑“触槐而死”的事迹虽很感人,却有可疑之处。鉏麑去行刺赵盾,不可能带着史官,其内心独白何人可知?再则,鉏麑既死,能把鉏麑这番话给宣扬出去的也只能是赵氏。显然,这段话是对赵盾有利的,因此,不排除是赵盾编造的。

师旷,(?—?),字子野,又称晋野。平阳(今山东省新泰市南师店)人,封于晋国羊舌食邑(今山西省洪洞县曲亭镇师村),大约生活在春秋末年晋悼公、晋平公执政时期。师旷是盲人(瞽),常自称“暝臣”、“盲臣”。其为何目盲,有三种说法:第一说是他天生眼盲;第二说是他因为觉得眼睛看到的东西使他无法专心地做一件事,所以用艾草熏瞎了自己的眼睛,使自己的心清净下来;第三说是他自幼酷爱音乐,聪明过人,就是生性爱动,向卫国宫廷乐师高扬学琴时,用绣花针刺瞎了双眼,发愤苦练,终于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琴艺逐渐超过了师父。师旷在晋悼公初年进入宫廷担任主乐大师,凭借其艺术造诣、满腹经纶和善辩口才赢得悼、平二公的信任,悼公末抑或平公时为太宰,是著名的政治家、教育家、音乐家。《淮南子》云:“师旷譬而为太宰”,他“大治晋国”,晋“始无乱政”。

王子晋(周灵王之子),一般指姬晋,太子晋(约前567年—约前546年),姬姓,名晋,字子乔,生于洛邑(今河南省洛阳市),为周灵王之子,天资聪颖,喜爱音乐,奏乐声优美如凤凰鸣唱。晋平公派当时名流师旷前往朝见,问他何为治国之道,他旁征博引,侃侃而谈,让师旷钦佩不已,因病而英年早逝,无缘继位。其子宗敬改为王姓,后世的前蜀后主王衍以他为王氏始祖,加封庙号圣祖,谥号至道玉宸皇帝,故称玉宸大帝。

王子乔,春秋时周灵王太子,名晋。后世之公子王孙,可泛指皇亲国戚,富家子弟;春秋时却是特指,天子之子曰王子,之孙曰王孙,诸侯之子曰公子,之孙曰公孙。王子乔天资聪颖,骨格清奇,少年多才,且擅长吹笙,声如凤凰之鸣。其事迹《逸周书.太子晋解》有载。晋平公因为占了周王朝的两处田地,担心王子乔执政后找他算账,便派叔向朝见周灵王,同时去拜会王子乔,摸摸虚实。叔向拜会王子乔时,谈了五个问题,倒有三个被王子乔占了上风。回国后,给晋平公报告,说王子乔年纪不大,但不简单,建议把两块田地归还给周。师旷说,先不忙归还。听说王子乔擅长音乐,我以切磋音乐之名,再去会会他。于是,师旷去拜会了王子乔。王子坐在殿上,师旷站在殿下,主客一问一答,上下古今,礼乐射御,无所不谈。太子有问必答,口惹悬河,确实表现了见识高卓,学问渊博。最后二人还各自鼓瑟,高歌一曲,兴尽而归。回国后,师旷禀报:王子晋果然聪慧无比,可惜我和他谈话时,听到他的声音清亮中带点痰喘,脸色白里透红,像火烤一样。此人无异有病在身,不出三年,必然离世。请主上不必但心!”果然,不到三年,王子乔去世。袁枚对此提出质疑:师旷是盲人,他怎么能够看到王子乔脸色不好呢?并由此推测出其有病在身,寿命不久呢?

(待)

你可能感兴趣的:(闲读《随园诗话》(5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