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如何从饱满走向干瘪

《在细雨中呼喊》我读到了生命是如何从饱满走向干瘪。在奋力挣扎中毁灭或突如其来,或戛然而至,或绵延不绝耗尽自尊的欲死不能。我读到了生命的顽强与无奈,灰暗,沉重,苦涩。

在夜深人静的时候也会反观自己人生过程中的各种生命形态。那些被呵护的被放任的被摔打的幼小生命都活成了什么样子。事实是漫长的生命之旅有太多的意想不到,总是出乎你的预料。曾经被鄙视的鼻涕少年,没有父母的疼爱,却疯长成了老板,娶了妻又娶了妻,生了子又生了子。腆着财大气粗的肚子谈笑风生。

曾经被呵护被疼爱的翩翩少年却磕磕绊绊长成了谨小慎微委曲求全的模样,在尘土飞扬里卑微地柴米油盐。

生命的意外和反转无处不在,优越感只不过是一个最不好笑的笑话。

余华说:我们不是生活在土地上,我们是生活在时间里。死亡不是失去了生命,而是走出了时间。

作者坐在时间的长椅上冷眼旁观,孙光林的孤独来自于被家庭忽略的可有可无。在毫无存在感的孤独里更冷静客观地观察这个世界,哥哥孙光平拿着菜刀与村里人干仗时我们看到了一个热血的饱满的无所畏惧的少年。一度他是家里人的骄傲,村里人的焦点,打败孙光平骄傲的是他的虚荣,尽管他很努力想融进城里同学的群里,却始终还是那个卑微的乡村少年。最终活成他父亲的模样。

小说中唯有弟弟孙光明的死更像是一场清澈的远行,为了救另外一个孩子他被河水吞噬了生命。作者说,河水是有生命的,他需要另外的生命来补充他的生命。所以吞噬了孙光明生命的河水理所当然,若无其事,静静流淌继续着他的生命。

而那些活着的,他的父兄除了悲伤之外便是想方设法大做文章来完成自己虚构的美好人生。

最让我感动的,也是最欲罢不能的情节是爷爷孙有元从饱满走向干瘪的生命过程。年轻的孙有元是一个强壮的石匠,有意气风发的豪情也有力气有手艺。孙有元继承了他父亲的壮志,雄心勃勃准备开创他的新时代。

然而作为最后一代老式石匠,在现实面前碰的头破血流,饱尝时代冷漠的他不得不放弃梦想,为一口吃的跟着逃难大军流离失所。又阴差阳错地捡了个老婆。

孙有元的死是照进现实里的依稀模板,在现实里真的有这样的情形。因为年迈被两个儿子轮流供养。被儿子孙广才嫌弃,苟延残喘。那个扛着石头穿行在山野里的汉子,那个带着一群人要把造桥事业发扬光大的石匠,连个影子都没有了,只剩下这个坐在墙根儿,流着哈喇子等待一日三餐的老头儿。一不小心摔碎一个碗还要想尽办法嫁祸给孙子,并且装的天衣无缝,在孙光林这个七八岁孩子的眼里,爷爷孙有元卑鄙无耻。可这却是风烛残年老人的生存之道。他的唯一诉求就是吃饱且不挨骂。

为了能吃饱饭,孙有元这个石匠和儿子斗智斗勇 ,孙广才想尽办法让父亲少吃饭省口粮,孙有元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开动一切可开动的脑筋,你让我坐地凳子够不着桌子,那我就鼓动小孙子把桌子腿据了。父子俩为一口饭玩着魔高一尺道高一丈一丈的游戏。石匠就是石匠,他是有匠心的,最终孙有元胜。

小说中最揪心的是孙有元的死,他是真的想告别这个世界了。他想去找他那个曾经是富家小姐的老婆,他想与这个尘土飞扬的世界彻底诀别。

他的决心让孙广才欢欣鼓舞,在以后的日子里将一劳永逸地省下这份口粮了。

可是,死哪有那么容易。“我的祖父在理想的死亡和现实的饥饿面前,曾经有过激烈的犹豫,不过最后还是屈服于饥饿的力量。”

孙有元生不如死又贪恋人间的态度折磨的儿子孙广才无比焦虑,等一个将死之人死去竟如此漫长。

一个人完整的生命形式就这样呈现在时间里。从明亮到灰暗,每一个生命都有自己闪光的瞬间,当枯萎到来之时一切的荣辱富贵都变得微不足道。

小说不仅仅是有关生死的探究,还有友情的美好,成长的困惑等,用记忆碎片的形式来引发读者的共鸣与思考。

正如作者所说的,回忆的动人之处就在于可以重新选择。每一个人都可以短暂抛开环绕在身边的各种杂务,坐在时间里把所有记忆中的任何人任何事打乱编排,按自己喜欢的方式重新活一次。

如果你看到一个人坐在夕阳里独自微笑,别打扰,他正沉浸在自己的生命旅行里。

你可能感兴趣的:(生命如何从饱满走向干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