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淀的故事【15】海淀南大街、三角地(三)

海淀的故事【15】

小留流第118篇

海淀南大街、三角地(三)

        东大院拆了,日子还得继续,生意还要维持,这天家父信马由缰,过了黄庄的关帝庙沿着海淀南大街一路溜达观瞧,人去楼空的大街更显得空旷和寂寥,看着眼前宽宽的御道,不禁感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思忖间忽见御道北侧一片开阔的洼地,这儿就是位于海淀镇中心地带的“三角地”【图中绿点处,现在中钢大厦的位置】家父一眼就相中了三角地北岸的房子,当时镇上人少房多,何况又不在老虎洞和西大街那样的买卖街上,所以房子好赁。家父站在临街房前,看着宽阔的三角地,心里那叫一个敞亮,心想这下好了,开张放炮也不怕惊着圣驾了,因为现在是民国了,袁世凯的帝制都过去了,于是立马赁了两间房,一间9平米的西厢房当新房,一间临街的南房做门脸,前店后厂的小买卖,鸦默悄声的开张了,平淡而悠闲的小日子又一呼呀呼嘿的过上了,闲暇之余又多了一个爱好“骑行”。

          家父每天早晨听着五更的梆声起床,出去溜达一圈,偶尔和更夫老王闲聊几句,当时老王六十来岁,住在大井胡同,离我家不远,一身长衫佝偻背,常常值末更就是五更,提着马灯打着梆子沿着海淀南大街报更,最后来到三角地御道南侧“北平四十四小学”【如图,红点处,北平四十四小学就是后来我的母校改名为海淀南大街小学】,小学校后墙的小龙王庙收工。过去没有钟表,一般在重要区域设有更房,更夫就是闹钟,到点就响,打更又读成“打惊”,提示人们到什么时辰了。为让远近人都听得到,这“闹钟”有两个发声装置,一个是梆子,一个是嗓子,远听梆子近听声,比如

“一更天”在戌初一刻,又叫黄昏【晚上9.12分】。梆子打一声:梆,就一声然后喊;“天干物燥,小心火烛”。

二更天梆子两声,喊“关门关窗,防偷防盗”

三更天梆子三声,喊“子时三更,平安无事”

四更天梆子四声,喊“丑时四更,天寒地冻”

五更天梆子五声,喊“早睡早起,保重身体”

          五更叫寅时五更,又叫黎明【早4.48分】:几更就打几下,但是第一响后面要等时间长一点,后面的连着打,五更就是梆---梆、梆、梆、梆,这就告诉大家五更天了。我到了“不惑之年”后也随了家父的生活习惯,十几年如一日,五惊天起床。过去形容一个人很用功,常说他“起五惊,爬半夜”,这“起五惊”就是五更天起床,“爬半夜”指的是三更天还没睡觉呢【夜里12点是三更天】。现在看来形容过去的人如何、如何的用功就不算什么了,现如今你看看忙忙碌碌的同志们,有几个“三更天”之前睡觉的,好不容易有个提前上床的王老三,一定还要抱着手机熬到三更天。


                        2019年3月10日   小留流   


你可能感兴趣的:(海淀的故事【15】海淀南大街、三角地(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