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早一点知道就好了

上学的时候没有人告诉我学习应该怎么学,学不会应该怎么办?

数学不会就是不会,尤其上初中的时候还遇到一个把自己讲嗨了学生都还一脸懵的数学老师,让我这个本来数学成绩就中等的人一下子跌到了下游,对这门学科更是提不起任何兴趣。

今天读完了《学习之道》后,最深的感触就是,为什么我上学的时候不知道呢?或者有人告诉我一点或者两点也好啊。

比如学习的时候专注好还是进行发散性思维好?

芭芭拉-奥克利在《学习之道》中说,不管是专注思维模式还是发散的思维模式在学习过程中的地位是一样的,缺一不可。

专注的思维模式有助于你攻克一个难题,可是发散思维模式有助于你调动大脑的长期记忆获取解决方案的信息,借用作者书中的比喻就是:“想象从手电筒里打出来的光。专注模式下的光束更紧密,穿透力更强,径直打在一小块区域上。而如果你拨到发散模式,光柱会分散开,照亮的范围更广,但各处的光强都会降低。”

发散思维模式感觉就像章鱼触手一样,在你专注攻克某个问题之前对你的大脑迅速展开搜寻,一旦抓住,专注思维模式立马跟上,针对一个点进行研究。这两个思维模式是相辅相成的,只有他们共同作用才能更快更准确的找出解决方案,学习才不会到达瓶颈。

我还记得上学的时候有学习特别认真但是学习成绩就是上不去的学生,当时我特别不理解,都已经那么认真了,为什么学习不好呢?现在看来,他们是认真没有错,但是他们只是调动了专注的思维模式,进入了死胡同也不停止,让发散思维模式没有办法发挥作用,才会怎么努力都不出成绩。

还有,为什么学习的时候休息那么重要呢?

相信不少人都被苹果砸中过,可为什么就只有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呢?

因为牛顿不仅会在专注思维模式和发散思维模式之间来回自如的切换,还会休息。

专注思维模式和发散思维模式不可能共同进行,在专注模式下进行到瓶颈的时候要立即利用发散模式,找寻出口,当利用发散模式找到解决方案之后又要立即进行专注模式,能够来回自如的切换是那些学霸都在用的方法,或许有时候他们自己都不知道。

当一道题你专注或者发散都没有办法解决的时候,就休息一下,听音乐、运动、睡觉等,都可以,这些就是激发你的发散思维的方法,不要担心这样问题就更加解决不了,恰恰相反,在你休息的时候大脑潜意识中还像一个扫描仪一样在扫描你的长期记忆,找寻解决方案。很多人都有灵光一闪的体验,就是这个道理。

比如巧妙运用思维技巧还会让你跟拖延说拜拜。

技巧一:如果老是不能专注,就去图书馆或者咖啡馆,少有人打扰就容易进入状态;

技巧二:冥想,放空大脑,关注呼吸,练习专注力,时间长了当你进入专注模式时就算别人在你耳边吵吵你也能心无旁骛;

技巧三:如果不想做道题的时候不要让自己被负面情绪侵袭,先做起来就是了,做完之后给自己一个小小的奖励,让身心愉悦一下,这个奖励可以是听音乐、吃甜品、或者其他方式,反正根据自身的爱好来就是。

比如你在考试的时候先做难题。

具体的方法就是,拿到考试卷之后先浏览一遍,挑出一道难题做,做到一两分钟发现没有任何头绪,然后找简单的题做,做完一两道后继续回到难题上,做不下去的时候继续选择简单的题,这样做的目的就是激发你的大脑进行发散思维。

突然想起,我考试的时候最喜欢的做题方式是拿到试卷之后先大致过一遍,然后写上名字从头开始做,做几道选择题就翻到后面又从后往前做,如果早知道这个方法,我肯定就不会要么从前往后要么从后往前了,这样是不是分数就理想了?

再一次感叹要是早一点知道就好了!

书中还有构建大脑组块、构筑记忆宫殿、战胜拖延的小诀窍、如何让工作记忆转变为长期记忆、为什么要列举备考清单及列举方法等等,很多很实用的技巧,如果是正在上学的学生,看了这本书绝对受益匪浅。

你可能感兴趣的:(如果早一点知道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