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正宪数学教学学习笔记之79


吴正宪数学教学学习笔记之七十九(0119)

比较是教师引导学生初步认识数学概念、形成逻辑推理能力不可缺少的策略和方法。比较策略的使用能够使学生对于研究对象的认识不再是孤立、零碎的,而是全面、系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使用这种教学策略,有利于帮助学生深入辨析概念、形成技能。

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教师单纯依据教材的特点、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生活经验来讲解,往往难以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比较策略可以帮助学生找准知识的相同点与不同点、联系与区别,分清具体与抽象,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帮助学生分清概念,获得规律性的认识。吴老师是如何看待比较策略的?在课堂教学中又是怎样运用的?

巧妙利用比较思想的策略一:利用体验进行比较

教师在教学“克的认识”这一课时,经常会设计估计物体质量这一教学环节,帮助学生体验克是一个表示较轻物体质量的单位。在估计物体质量的过程中,学生估的结果五花八门,甚至变成了学生盲目的猜。教师精心设计的活动失去了价值。那么,如何让学生能够比较准确地体验物体的质量单位呢?

案例及解析——1克和10克怎么估计?

吴老师在处理这一环节时,不仅注意增强学生的体验,同时还积极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帮助学生理清估测物体质量的方法。教学中,吴老师帮助学生确定两个质量标准,一个是1克的质量,一个是10克的质量。在学生感受1枚2分硬币的质量是1克的时候,引导学生一只手拿着1枚2分硬币,用它的质量作为标准,另一只手分别拿花生米或黄豆和它比较,从而估出1粒花生米、几粒黄豆约重1克。在体验克这个质量观念的过程中,整节课始终都是以两只手对比着掂进行。对比体验结束后吴老师问学生:“你们怎么估计的?估计得可真准!”此时学生开始兴奋了,一个个举着小手说:“我们是比出来的。”

正是因为教师有计划地设计了“比”这一活动,此时,学生的活跃不仅仅停留在表面上,思维也在活动,体验活动在思考之后有了光彩。

吴老师充分利用掂一掂、比一比、估一估、称一称的方法,帮助学生找准一个参照物,把学生利用一个质量单位进行比较的估外显化。通过与参照物的比较,学生的估变成了有方法的估,此时学生对“克”的认识已经深入人心。

由此,教师可以继续思考,一些需要通过估来体验的活动,例如教学时间单位、长度单位、面积单位、数的认识等内容,均可以采用比较的策略。

你可能感兴趣的:(吴正宪数学教学学习笔记之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