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华山金地藏考略

       九华山,位于安徽省池州市青阳县境内,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因相传唐代新罗国僧人金乔觉至此宣化,所以九华山历来就被人视为佛教地藏菩萨的应化道场,继而形成了以九华山为中心的地藏信仰,在海内外享有盛名。而笔者认为,九华山“金乔觉”只是一个文化符号,其并非是新罗僧金氏的真实身份。

金地藏

一、名讳考略

       后世有地方文献记载九华山新罗僧实名“金乔觉”,但最早记载九华山新罗僧的唐代《九华山化城寺记》并未记载,只提到新罗僧是“新罗国王子金氏近属”,也就是说,在新罗僧生活的唐朝,当时人已经不知道他的名讳,这是符合出家人不言俗名的规矩的。后世为了圆满新罗僧的故事,就为其取名为“金乔觉”,这也很好理解——“金”是姓氏,是其王族身份的象征;“乔”与“侨”通,寓意其是寓居于唐帝国的新罗国人;“觉”是指觉者,寓意其已开悟。另外,不但“金乔觉”的名讳有后世想象的色彩,就是由“金乔觉”传说衍生出来的“闵让和”、“道明”等人物的名讳也同样有后世想象的色彩,如“闵让和”寓意怜悯、施让、谦和,“道明”寓意通明道理。那么,新罗僧是否有法号?笔者认为是有的。《九华山化城寺记》称新罗僧为“僧地藏”,所以“地藏”应是其法号,所以新罗僧可以称为“金地藏”;金地藏圆寂后,九华山频现殊胜法相,在一系列巧合机缘的运作下,金地藏被视为地藏菩萨的示现,所以九华山就成了地藏道场圣地了。

金地藏

二、身份考略

       后世对于金地藏出家前身份的推测,普遍认为他是新罗国王子,甚至有文学作品或影视作品将其宣传为舍弃王位、甘愿出家的王太子,但笔者认为这种观点是可以讨论的。《九华山化城寺记》只提到金地藏是“新罗国王子金氏近属”,也就是承认金地藏的新罗国王族身份,而“近属”则说明他并不是当朝国王的本家,更加不会是有王位继承资格的王太子,他可能是新罗国某位王子的后代。至于后世出现有对金地藏身份表达有误的观点,其实是受佛陀释迦牟尼故事的影响,以此来圆满金地藏的美好故事;其实,这种情况在中国历史上频频出现,就连道教也有类似情况,如北帝真武原是净乐国太子的说法云云,都是受佛教经典故事影响的产物。另外,在《九华山化城寺记》的记载中,九华山历史上并没有闵让和、道明等人物,九华山也不是金地藏用袈裟化缘而来的,而是唐至德年间山下长老诸葛节等人出资买来檀公旧地而为金地藏容身的,后来“近山之人,闻者四集,伐木筑室,焕乎禅居,有上首僧胜瑜等,同建台殿”,这就有了九华山上最早的佛教建筑——化城寺。

金地藏

三、诞辰考略

       后世有关金地藏诞辰的说法,均认为是农历七月三十日(如遇小月则改早一天),这一天是传说中金地藏成道之日,所以千百年来被视为地藏诞,每逢这天,海内外地藏信徒都会前往九华山朝圣、祈福。笔者认为,金地藏成道之日并非是农历七月三十这天。据《九华山化城寺记》载:“(金地藏)时年九十九,贞元十年夏,忽召徒告别,罔知攸适。惟闻山鸣石陨,感动无情;将示灭,有尼侍者来,未及语,寺中扣钟,无声坠地;尼来入室,堂椽三坏,吾师其神欤!”根据这个记载,金地藏在九十九岁时的贞元十年夏天就向门徒告别,不久后便圆寂;按照常识,农历七月已经是秋季,七月三十已经接近仲秋,既然金地藏在圆寂当年的夏天就已经向门徒告别,就说明他是在夏天已经圆寂,不可能到了当年第二个秋月将近到来时才圆寂,因此农历七月三十是地藏诞的说法不太准确。而后世为何要创造“七月三十地藏诞”的说法?这是与地藏信仰有关的。众所周知,地藏菩萨是发宏愿度尽地狱一切众生才证菩提的,所以他是以“幽冥教主”的形象出现的;而每年农历七月就是俗称的“鬼月”(这与佛教盂兰节的影响有很大关系),相传七月初一是鬼门关打开的日子、七月最后一天是鬼门关关闭的日子,而民间对“幽冥”之事讳莫如深,心理上自然有求于“幽冥教主”地藏王,希望以地藏王的法力化解七月的晦气,因此将七月的最后一天定为“地藏诞”,将七月称为“地藏月”,通过这个月对地藏王的参礼来化解晦气,至鬼门关关闭之日,自然也是信众为地藏王庆祝成道之日。

金地藏

       据笔者了解,在中国境内各大佛教圣地之列中,除了西藏之外,也只有九华山的信众的朝圣方式是最隆重、最虔诚的,人们对于金地藏显圣的传说深信不疑。这种情况的出现,也表明一个道理:常年生活在纸醉金迷中的芸芸众生,需要九华山朝圣这样的返璞归真来洗涤他们的心灵,他们的朝圣之路可能有祈福的色彩,但更多的是忏悔的心灵。

金地藏

作者:周业锋

图源:网络

你可能感兴趣的:(九华山金地藏考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