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效应——背靠大树好乘凉

权威效应——背靠大树好乘凉

南朝时期的刘勰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理论家,他的名著《文心雕龙》是古代文学理论著作,但在成书初期,这部作品却是无人问津的。于是,他希望请当时有名的史学家沈约审阅该书,但沈约不予理睬。后来,刘勰只好假扮成卖书的人,将这本书送给了沈约。沈约阅读后对其评价极高。之后,这部著作渐渐被很多人所知,最终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文学评论的经典著作。

美国心理学家也做过一个实验:他聘请外校的一名德语老师给某大学心理学系的学生讲课。在上课之前,心理学家故意强调说,这是一位很有名的化学家,在德国已经获得过很多奖项。做实验的过程中,这位“化学家”煞有介事地将一只装着蒸馏水的瓶子拿给在座的学生们闻气味,并告诉大家这是他新发现的一种化学物质,闻到气味的同学就举手。结果很多同学都举手了,实际上蒸馏水没有任何气味,多半的学生之所以举手,是因为在这位权威“化学家”的暗示下,自己也承认了有气味。最后,实验者向学生宣布所谓的“化学家”只不过是外校的一名德语教师,而他所说的新发现的物质只是蒸馏水而已。

权威效应

一个人的威望高、地位高、威信高,那么他所说的话乃至所做的事情就很容易得到大家的重视和尊重,并且大多数人还会将其作为准确无误的行为标准,这就是“权威效应”,也就是“人微言轻、人贵言重”。

之所以会出现“权威效应”,是因为人们受到心理暗示的影响。心理学家认为,人们往往都会有一种心理,相信权威并认为权威人物就是正确的,跟随权威总是没错的,进而提高行为的保险系数;此外,权威人士往往代表着社会规范的要求,尤其是被社会认可并承认的权威人士,只要按照权威人士的标准和要求去做,得到认同和赞许的概率是非常高的。因此,大多数人都宁愿选择保险,而不愿去冒险。

“权威效应”又叫“权威暗示效应”,权威暗示下会产生心理认同感和行为遵从倾向。在我们身边这样的例子不计其数,某品牌一旦请来某明星代言做广告,很可能就会一夜爆红;大家在医院看病时,往往更愿意相信老专家的诊断结果;假如一本书有名家作评,名家写序,很快就会被大家广泛关注……美国心理学家罗伯特·西奥迪尼曾经说:“如果有人告知你现阶段需要服用某种营养素来促进身体健康,这个人若只是你的一个友人,你也许会持怀疑态度,但假如他是国际营养学会的高级研究专员,那么,你还会怀疑吗?”正是在这种权威光环的作用下,你对此便深信不疑。

职场上,领导可以巧妙利用“权威效应”去改变下属的工作态度,提高其积极性,使下属更加服从管理和指挥,“权威”的作用要比直接发号施令的效果好得多。一个成功的领导要让下属心甘情愿为其卖命,并且对其敬重有加,首先要让员工知道他代表的是公司的形象、企业的权威,是员工学习和效仿的榜样。此外,正面形象的塑造以及超凡的人格魅力是不可或缺的。美国著名的管理学家哈罗德·孔茨认为,作为一名有威望的领导应该具备的综合素能包括:一是要具备以有效并负责的态度运用权力的能力;二是具备有效激励下属的能力;三是要有通过某种活动的方式来营造一种有利的气氛,进行激励并获得响应的能力;四是要有较强的鼓舞他人的能力。

领导在管理下属的时候,必须以身作则,在管理好自己情绪的前提下,不伤害他人的自尊,理性判断是非,使用权威效应去管理和领导下属,才能收到更加持久的效果。

而作为员工,要想得到领导的器重,得到加薪晋升的机会,光是埋头苦干是不行的。更需要有悟性,要懂得领导的管理思路,不仅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还要深谙“权威效应”的深刻内蕴,必要的时候也可利用“权威效应”为自己建立起值得被信任、堪当大任的形象。这样才能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才能在众多佼佼者中脱颖而出。

当然,“权威效应”也可以帮我们在同事之间树立良好形象,建立起融洽的人际关系,有效促进组织合作。假如你在团队中树立了一个榜样形象,那么,这样一位在领导面前表现好、工作出色,又有好人缘的员工想不升职都难。

你可能感兴趣的:(权威效应——背靠大树好乘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