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门弟子之 闵子骞 :芦衣顺母的孝子

闵子骞,姓闵名损,字子骞,孔子早年弟子,比孔子小十五岁,他是中国古代二十四孝之一。据《二十四孝图》记载:

闵损,字子骞,早丧母。父娶后母,生二子,衣以棉絮;妒损,衣以芦花。父令损御车,体寒,失镇。父查知故,欲出后母。损曰:“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母闻,悔改。

这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芦衣顺母”的故事。闵子骞因此感动后母,从此家庭和睦。孔子也因此称赞其曰:“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1]

闵子骞在政治上的态度与孔子是一致的。当时执掌鲁国大权的季氏(应该是季桓子吧)想让闵子骞做费这个地方的地方长官。费是季氏的家邑。什么是家邑?这里我们得补充一些有关当时政治制度的知识。

周朝得天下后,政治上的封建制得到进一步完善。所谓封建,就是“封土建国”。天子分封诸侯,建立封国。这是第一级封建。诸侯的领地就是封国,如齐、鲁、卫国等等。封国在行政、财政、军事、外交等方面都是独立的。在封国内部,国君也分封大夫,大夫有各自的领地,叫做采邑。这是第二级封建。大夫在自己的采邑也有自己的军队,有财政和行政权。当时鲁国,季氏专权,国君被架空。但季氏的采邑费也多次发生过叛乱,正是因为如此,季氏才会同意孔子的堕三都之举。后来堕三都没有成功,鲁国的政治格局仍然维持着混乱不堪的局面。为了保证自己的采邑安定,季氏才会想到让素有贤能之称的闵子骞来做他的家邑的长官。

面对当时混乱的政治局面,既有贤能又有智慧的闵子骞当然不会答应了。原因有三:第一,当时季氏专权,很多人都不服,闵子骞不愿为他办事。第二,不愿卷入到复杂的政治斗争中去。第三,闵子骞本人对官位、富贵等看得很淡。所以,当他当季氏派人来向他说这件事时,他的回答是:“你好好替我推辞掉吧。如果再来劝我,我恐怕已经在汶水的上游了。”汶,指汶水,流经齐、鲁两国,齐国在汶水的上游。在汶上,其实就是说离开鲁国到齐国去了。闵子骞甚至想用逃走的方法来回避这个官位,可见其决心之大。

《论语》中对此事的记载是:

季氏使闵子骞为费宰。闵子骞曰:“善为我辞焉。如有复我者,则吾必在汶上矣。” (雍也篇第六·九)

不过,闵子骞后来还是出任了费宰这一职务。《孔子家语》卷第六·执辔第二十五记载:“闵子骞为费宰,问政于孔子”。什么原因?不得而知。是这次就当了费宰,还是后来才当的费宰?也不得而知。而且,闵子骞当的官可能还不止费宰这一个。《论语》中还记载了这样一段:

鲁人为长府。闵子骞曰:“仍旧贯,如之何?何必改作?”子曰:“夫人不言,言必有中。”(先进篇第十一·十四)

“鲁人为长府”这可是一件大事,还涉及到一段历史。这样的事情来征求闵子骞的意见,可见当时闵子骞还是有一定份量的。当然,对这事的态度,闵子骞无疑还是和孔子保持一致的,不然,也不会得到孔子的赞许“夫人不言,言必有中”了。

[1] 《论语》·先进篇第十一·五

你可能感兴趣的:(孔门弟子之 闵子骞 :芦衣顺母的孝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