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兰溪商埠与徽商的鱼水情缘 - 草稿

要全面写出兰溪商埠与徽州商帮(以下简称“徽商”)之间的关系,范畴之广令我几经踌躇,真不知从何下笔!

徽商,是徽州历史全面高度发展的支点,可以说:徽商即徽学。徽学前辈张海鹏说,中原文化和积淀是徽州文化的基因,加之当地固有文化因子的融入,遂形成徽州文化深厚的底蕴;徽州文化的发达,则源自徽商的酵母。因此,徽学与藏学、敦煌学并驾齐驱,成为我国学术界研讨的三大学说之一。习近平主席指出:"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兰溪是个开放的小城,它在民国22年(1933)被《中国实业志》开列浙江七大商埠:杭州、宁波、温州、绍兴、嘉兴、吴兴、兰溪,把兰溪列为浙江中西部广大地域唯一的商埠不是没有原因的。徽商在明中叶崛起,称雄华夏商场三百多年。兰溪商埠的繁荣,有来自各地商帮的功劳,其中要数亦儒亦贾、蕴含深厚文化积淀的徽商群体贡献最大。徽商,不仅将其经商触角伸向兰溪城乡,同时也将它的文化因子如金石、诗文(汪启淑《兰溪棹歌》)戏曲(徽戏)、新安医学、徽派建筑、文房四宝、徽菜等等传播到兰溪,丰富了兰溪的文化内涵。

我是一介漂泊的徽州人,跟随

“十二三岁,往外一丢”的父亲,10岁时才到兰溪游埠古镇定居,"入城后与兰溪最后几位徽商耆宿有所过从,见证了他们筹备成立“兰溪市徽学研究会”长达七年之久的艰辛过程(图一),

经历了2003年9月批准成立时的喜悦(图二),参加了2002年5月兰溪市与歙县正式结为友好县市、双方领导签署友好城市备忘录的庄重仪式(图三)。研究会筹备之际与成立以来,我为学会义务编印了18期《兰溪市徽学研究》会刊(图四、五),明年一一2022年,将是兰溪市与歙县结为友好县市二十周年纪念日,现今我已八秩有二,垂垂老矣,过往的兰溪商埠犹如一川湍流不息的大河,在大河里的各个商帮像鱼一样畅游,而其中最前面游弋自如的大鱼便是徽州商帮。我当责无旁贷地尽量撷取这条大鱼搏击的浪花与涡纹片断,认真写好这篇文章,用拳拳之乡情,向兰溪歙县结成友好城市20周年献礼,向已被列为历史文化名城的兰溪献礼,以告慰健在的或去世的当年成立徽学研究会筹备组五位老人(健在者有九五老人胡汝明、鲍永纯2位,仙逝者有洪家骏、吴忠骅、方念裕3位)以及全体徽学研究会会员。

一、兰溪商埠的发展经略

兰溪位于浙江中部,钱塘江中游,金衢盆地北部边缘。自唐咸亨五年(674)八月建县以来,得浙中地域和三江水运优势,历宋、元、明、清至民国,800多年间一直是

跨县域、跨府域、跨省域的商品集散要地,市廛密集,行店众多,商品贸易发达。不仅于民国22年(1933),《中国实业志》开列为浙江七大商埠之一,更早在民国6年(1917),日本东亚同文会书院调查记录,当时兰溪县城“人口数万,居民一万多户”,称“与温州相比,尽管人口不及三分之一,繁荣程度可与它匹敌。”

兰溪商埠于北宋初具雏形,发展于南宋和元代,繁荣于明、清和民国,沿兰江曾建有36个码头,堪为金衢盆地物流之中枢,浙中商贸之门户。回溯过往,兰溪形成商埠的条件,大致可归结为三要素。

其一,优越的地域条件

南宋时,兰溪便依托“三江之汇”水路为纽带,形成跨地域的金衢盆地经济贸易区,它包括金、衢、严三府19县,面积约2.5万平方千米。各县所产的农副产品,包括与严州相邻的皖南山区通过徽港(新安江)等黄金水道,源源不断把山杂货、土特产包括粮食、木材、毛竹、桐油、桕油、茶叶、药材以及日常所需的盐、糖、绸布等,多由兰溪的商业行店购销、储运。

其二,独特的行政资源

早在唐代,宰相舒元舆乘船“自桐庐如兰溪"考察时就赞叹:“天下大计,仰给东南”,给予很高评价。

宋代,兰溪设有官办造船场,一直延续到元至治二年(1322),历200年之久,并设有兰皋马站、兰皋驿,以适应兰溪商埠航运和水陆递运的需求。官方设有专为宫廷备办所需物品的御设机构“釆造务”,以兰溪知县为“提举事务”,下辖四源:寿昌县康迁源、武义县理照源、金华县辅仓源、淳安县撩源。此举为兰溪商埠经济跨县域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元代,兰溪升为州属,行政资源更为丰富:设有税使局、捕盗司、蒙古字学、镇守千户所、灵泉巡检司、兰江水站、上洪驿等。元王奎《重建州治记》,说兰溪“地当水陆要冲。南出闽广,北拒吴会,乘传之骑,漕输之楫,往往蹄相靡(此字的刂旁打不出)而舳相衔也。”以至“守土之吏宾饯燕劳无虚日”。

明洪武三年(1370),兰溪复为县,但同一期间,兰溪建有省级官署“浙江道署”,又名察院行台,还建有“分守官出行部以察吏治”的布政分司,这就是说,京官、道台、知府均在兰溪设有办公之所,至于巡检司、驿站、递运所,批验茶引所、税课局、盐仓、药局、迎宾馆、接送亭等行政建置和设施,则比宋、元两朝层次更高更完善。

清承明制。

民国元年(1912),兰溪定为一等县,3年(1914)废府设金华道,道署驻金华;22年(1933)以兰溪为实验县,翌年设兰溪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辖金华8县加建德、桐庐、分水共11县,公署驻兰溪,直至民国26年(1937)实行抗战体制,撤兰溪专区,改为第四专区,移署金华。

其三、良好的人文环境

兰溪经济发展,大体上总和移民联系一起。兰溪是个移民城市,历代以来都有移民迁入,尤其南宋迁都临安以后从外地迁居兰溪者颇多,考其缘由有因仕徙居,有因避战乱而迁,有因扈跸①而迁,或罢官后入住,或因爱慕山水而迁,或因隐而迁,或因贫垦荒而迁,或因从事手工业或经商而定居的。历次动乱,造成了一波又一波的移民潮,早期唐以前和唐宋间迁入的大姓,以其丰厚的文化积淀和巨大的张力,涌现了一代又一代的历史文化名人,为兰溪商埠奠定了厚实的人文与伦理基础,商埠经济的发展,移民潮中相继形成金华义乌帮、宁波帮、福建帮丶江西帮、徽州帮(徽商)等等工商群落,金华义乌帮离兰溪最近,他们到兰溪纯粹为讨生活,有句俗语在义乌人中流传:“阿爸阿妈勿要帮俉愁,俉到兰溪当伙头”,后来,当伙头的义乌人逐渐包揽了兰溪的饮食服务业。各个地方的人都有不同的特性,以前商界评论所谓拳头、喷头、噱头、芋头之说纯粹是逗人笑话,其实,金华人艰苦勤奋,绍兴宁波人财大气粗,能抢占先机,兰溪人睦邻好客,而“以义为利”的徽州人诚信厚道吃得起苦,有名的“徽骆驼”、“绩溪牛”的憨厚秉性,掩盖不了一肚子的墨水和书卷气,故徽商较别的商帮容易融合和受人尊重,在各商帮中威信日益增高。抗日战争爆发,民国31年(1942)县城沦陷,旅兰徽商具民族气节,不愿做“顺民”纷纷撤回老家避难,日本投降兰溪光复后,徽商又竞相从故乡挈亲带友返回兰溪复业创业,重新执掌兰溪商业之牛耳。据民国37年(1948)统计,兰溪城区时有各业同业公会27个,主要行业如绸布、粮食、南货、卷烟、运输、油业、酒业等同业公会的理事长皆为徽州人担任;在兰溪县商会中,徽藉人士的票权(商会与同业公会,均以会员资金和交纳会费多寡决定投票权,一般大行号拥有票权比小商店多几倍)占绝对优势,在常务理事、理事和监事等职务中,徽籍人士占去五分之三以上。在县商会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主导作用。更早,在兰溪天泰南北货糕点店学徒的歙县人程祖洛弃商从儒,嘉庆四年举进士,后升任闽浙两省总督,宧绩昭昭,轰动全兰城,据说程祖洛喜食天泰店糕点,以致采购糕点的航船挤满码头,船工用竹篙挑货上船的事传为美谈,坊间还流传“徽州码头”的传奇故事。兼容并蓄,务实创新的气氛,让各个商帮群落走到一起,引来了一波又一波的资金流、人才流、物资流,从而使旅兰商人定居创业者日益增多,商埠更逞繁荣。

二、徽商一历史长河中特定的商帮群体

“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二三岁,往外一丢。”这首徽州民谣寄托了多少流寓在外徽商的哀怨!我父亲就是13岁到汉口一家西药房学徒的,我七个兄弟姐妹中的韵英姐(

我排行老二)为了生计,也是13岁小学毕业就去柴埠头村教书。翻阅方念裕先生编撰的《兰溪徽商人文志》所载,入籍兰溪的各行业徽商大多12~16岁这个时间段背井离乡出来的。为方便出行,明代新安(徽州古称)人纂写的《新刻士商要览》列出全国水陆行程100条,第四条载:“徽州由兰溪、金华、温州路程九百七十五里,四十个埠点。

”处于金衢盆地的三江之汇兰溪,是徽商涉足最方便之处,“休、黟、歙、绩人由之”。徽州人为何会冲破历代因袭“重农轻商”藩篱,把“徽民寄命于商"奉为圭臬的?明万历《歙志》中这样解答:“吾邑之不能不贾者,时也,势也,亦情也。太史公之时,江淮以南,地广人稀,食土之毛,人足自给,无事贾也。乃今邑之人之众,几于汉一大郡,所产谷粟不能供百分之一,安得不出而糊其口于四方也?谚语:以贾为生。”冲破"重农轻商”"重儒轻商”的束缚,形成一个百业齐备,组成庞大而复杂、主要以血缘、地缘、人缘为纽带维系的地域商帮,成为中国经济发展史上相对于晋商、粤商及龙游商帮等等历史长河中一个特定人物群体。近年来,笔者数次游历晋陕,将与徽商同在明清时期兴盛的晋商作一比较,类同处不提,就主要不同罗列一些现象:徽商出门后,耻做“茴香豆腐干”,没有成就羞于回乡,他们往往聚族经营,举家外迁,尊奉朱熹理学,心仪“学而优则仕”,前述天泰糕点店学徒、时寓居兰溪黑虎弄堂的闽浙总督的程祖洛的故事便是例证;晋商则喜只身“闯西口”,发迹后用乡人而不用亲属(避亲),信奉关公,也讲诚信仁义。晋商好学,但他们的信条是“学而优则商”。有一个现象很有趣:清代科举考试全国有114个状元,安徽考中文状元9人,居江浙之后名列第三;山西考中武状元5人,没有文状元,晋商多习武之人,因镖行镖师盛行之故。

明清两朝徽州出身的名儒名宦很多,如汪道昆、许国、金声、曹文埴、曹振镛、戴震、程晋芳、程瑶田、凌廷堪、王茂荫、鲍象贤均是商人的后代。徽商贾而好儒的风气源于晋、宋两次南渡及唐末避黄巢之乱的中原,这些移民或为世家大族,或为缙绅冠带,或为硕学鸿儒,亦有普通百姓,“寻得桃源好避秦”,迁入后依然聚族而居,既能保家,又能保持宗法家风,致文风鼎盛,人才辈出。后由于外地人口不断迁入,兼以“生齿日繁”,当地所产不足以自给,不得不外出经商讨生活,逐渐形成群体。而后徽商凭借艰辛的开拓精神、诚信的经营方略和良好的文化素质,冲破了中国古代“重农抑商”的商业发展限止,开创“经商亦为本业”的风气之先,一跃成为明清时期最具特色、最有影响力的商帮,创造了“无徽不成镇”的历史格局,这种格局不仅在兰溪城厢如此,在游埠、永昌、诸葛、女埠、洲上等小集镇也是如此。

三、徽商在兰溪的活动状况

据兰溪徽商末代传人、被尊为兰溪商埠发展史“活字典”的方念裕先生,生前曾手绘民国26年(1937)《兰溪古城南门大街市肆一览图》提供的资料表明,在这条繁华的南门大街(现解放路)上,商店鳞次栉比,店铺80多家,与徽商有关联的24家。其中全资开设店铺的有16家:银楼1、药号1、衣庄4、绸布3、墨店1、山货4、南货茶食2。徽商与非徽商合资经营的有4家:银楼1、钱庄1、参行1、夏布山货1。徽商受客地店东委托经营的有4家:典当1、钱庄1、绸布染坊1、棉布百货1。

据徽商先辈传言,清末民初在上述店铺中,徽商郑姓独资的三阳、永盛两家绸布店资金共达纹银十馀万两,徽商经管的万通典当也达十万两,对比之下,一般非徽商小店如范日升香店等则不足百金。由此看来,以商店户数计徽商占了33.3%,如以资金计则占街坊商户资本的80%以上。举凡资力雄厚的大商肆、大行业均在徽商彪炳之中。

于此图范围以外,在民国后期城厢徽商全资商店还有79家:中药号2、西药1、绸布12、山货5、茶漆6、南货茶食9、笔墨店2、纸业2、印刷业1、茶果地货2、花炮5、估衣6、棉线业1、蜜枣业4、油业5、酒业3、瓷缸业3、运输2,烟草1、酱园业2、肉业1、粮食业4。其中为徽商独家垄断的有茶漆业和季节加工的蜜枣业。

值得一提的是,客地店东委托徽商经营的有裕大百货绸布号、祝裕隆绸布号、祝建记染坊、蔡源发火腿栈和英美烟草公司兰溪货栈。这些店家均为资金雄厚的大型商家,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平时店东不干预店事,由店东聘请的经理(兰溪商界通称为“阿大”)全权经管。徽商的高尚职业道德受到业主的高度信任,掌握绝对的经营决策权。西方把职业经理人,或称首席执行官称为CEO,据说1841年世界上第一位职业经理人在美国诞生,其实翻开我国尘封的商史,这种职业经理人早就出现,不少人卓有成就。我厌恶"中国的梵高、毕加索”、“中国的莎士比亚”之类崇洋媚外提法,我国商史上出现的职业经理人比外国要早100年,这种资方代理人尤以徽商居多,他们有不同的称呼,如掌计、管事、经手,最通俗的是让人亲近的称呼是“阿大”!

回眸兰溪商史,兰溪昔日之繁荣,徽商之力过半,绝非虚语。但近、现代商界流行“钻天洞庭遍地徽”,或“钻天洞庭,遍地龙游"之说,这又是从何说起呢?

由于徽州各邑情况不同,其演进也有先后的不同,程度的不同。人们普遍怀疑:为何淮扬的徽商大都能“腰缠万贯”,可以建园林、营台榭,而兰溪的徽商却以中下层徽商为多,鲜有藏镪钜万者?究其原因在于地域不同:明成化、弘治年间,亦即15世纪中叶,中国东南城镇商品经济获较大发展,城市日趋繁荣,徽州与长三角相邻,有远见的徽商因时趋势,际会风云,加入到这商贸大舞台上抢占先机,在这块富庶之处,无论是行商还是坐贾,无论是大商还是小贩,都可获得牟利生财的机会。徽商进而得明清朝廷政策之便他们抢先涉足扬州两淮的食盐,获得商业空间有长足发展,同时经营杭嘉湖的丝绸棉布、江西两湖的稻米等等,会钻营的首推盐、典、茶、木为大,便迅速涌现出一批手握巨资的富商大贾。而那些被排斥在外惨淡经营的徽商末富们,只能把眼光投向与徽州山水相连,近在咫尺的淳安、遂安、寿昌、严州、金华、兰溪、衢州、龙游、江山等浙西山区。而这些地区,也早让宁绍商人抢占头筹。比如兰溪的典当、钱庄业,店主大多是宁绍人所把持,清同治十年(1871)兰溪义和钱庄率先开业,直到民国21年〈1932),兰溪有钱庄15家,民国24年(1935),挤兑风从上海蔓延到兰溪,钱庄从此一蹶不振。。要知道,商场即战场,明清时期除徽商晋商外还有八大商帮活跃在舞台上:秦商、潮商、闽商、山东帮,对徽商影响不大,可龙游帮、宁波帮近在咫尺,还有左边的江右帮,北面的洞庭帮,洞庭帮非是活动在洞庭湖上的商帮,而是生活在濒临太湖吴县的东、西两座半岛东山、西山,面积不大,分別是96和82平方千米,户藉人丁在10万人上下的弹丸之地,却产生了跻身明清十大商帮之列的“洞庭帮”,甚至能与徽商相提并论!他们觑着鸦片战争之后上海开埠,外商云集,一跃成为国内最大商业城市之机,由买办积累资本向上海金融事业稳步扩张。随着时间推移,清廷官盐制度的改变使徽商失去了盐业专利优势,太平天国战争,泛长三角兵荒马乱,徽商故里变成拉锯战场,一片荒野废墟,加上官捐盘剥,伤了元气的徽商纷纷向浙中转移,兰溪才获得第二次繁荣机会。正如《徽学》(安徽大学)一文指出:“厥后时事变迁,盐法改制,典当歇业,洋货争衡,其势蹉跌。”故先前在淮扬经营盐业的徽商们,和平时家业钜富,可以建园林、营台榭,一旦在外国列强挤压和自身种种局限制约之下,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真正沦为“跌了股”②的“遍地徽”了,好在还有兰溪这块宝地供他们发展,另辟新市场,这就是兰溪的徽商较宁绍帮、洞庭帮等商帮资本均不十分显赫的主要原因。而“钻天洞庭”帮们触觉敏锐,观念和经营方式都能及时转变,清咸丰十年(1860),洪、杨攻占东、西山,富户席氏举家迁到上海,与洋商联手从事买办和金融职业,发了大财,先后在各地设立或投资钱庄达85家之多。民国10年(1921)在上海的钱庄,宁波帮维持16家不变,绍兴帮由38家剧减至3家,上海本土帮由7家减至3家,洞庭帮则由5家增为8家,占了12%的份额。

兰溪近邻、崛起的龙游商帮也有其个性,他们敢为天下先,开辟蹊径,明中叶即经营珠宝,从事粮食、山货、纸张业;成化间,龙游商帮和江西安福商人三、五万人,聚集云南姚安府(今楚雄彝族自治州西部)垦荒、经商。与“钻天洞庭”相比较,敢于开拓的“遍地龙游”一说,诚不谬也!

四、兰溪徽商文化

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作用

我在编辑《兰溪徽学研究》每期会刊和校对编印方念裕先生的《徽商人文志》、《留青集》(诗文集)的过程中,欣喜地发现徽商在参予打造兰溪商埠活动中,数百年来,一直坚守“以众帮众”、“诚信为本”的信念,在兰从事的32种行业中,没有利用盐政实行“开中”制的漏洞③而牟利成豪势的例子,没有为洋人作买办,盘剥自家同胞致富的例子,没有投靠日伪、甘作刺刀下“顺民”的例子,一直恪守诚信为本,亦儒亦商,儒贾相因,素养有加。当前,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是我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行全方位对外开放的重大举措和推行互利共赢的重要平台,深入挖掘兰溪徽商文化和“一带一路”建设在思想上的契合点,十分必要,以下我试谈谈自己的一些感受,兰溪商埠发展中,徽商体现的“抱团”精神,奉献精神和大无畏精神,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引号内为习近平语)。

(一)树立“以众帮众”合作共赢的“抱团”精神

行商在某地经营,人口流动的基本构成方式是血缘与地缘的合一。当地占据了固有物资与谋生资源的土著,必然对新来者持疏远或排斥态度,为了维持本身群体利益,会舘等设施便应运而生。清顺治初年(1644)由南直隶和江西商人程四爷和汪二先生筹资与徽商合建江南会馆(即江南公所)于水阙门。清乾隆纪元(1736),徽商程士章等筹建会馆于城南塔岭之巅曰新安阁,嘉庆、道光后又在官桥建议事之所曰紫阳书院,乾隆三十一年(1766)复在城北购地建新德庵,有体仁会、有归堂、同善堂等设施,嘉庆纪元(1796)徽商汪锡畴购义冢数十亩捐于新德庵施棺掩骸,宣统二年(1910),兰溪县知事徽州黟县人胡莲湖捐助薪俸百金牵头,由徽商负责筹募得银三千余两,分存殖息,供运柩会使用…

兰溪徽商这个群体,还有一个大约成立于明代的“徽州六邑旅兰同乡会”,定时到紫阳书院议事,排纷解难,故人们把书院称为徽州同乡会(址在今三江大厦),称祭祀演剧的新安阁为新安会馆,土著兰溪人把安葬孤老徽州人之处为“徽州山”戏称新德庵为“阴会馆”,为此种种“以众帮众”的精神,对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对参与建设的中国公民抑或“一带一路”的沿线居民,体现大国宽广的人文关怀,能促进和合共赢,贡献中国价值。

(二)树立“诚信为本”“以义为利”的奉献精神

徽商走出大山,求利四方,以儒道为经营道德之本。强调“忠诚立质”,主张在经营活动中“以诚待人”树立名声,宁奉法而折阅④,不饰智⑤以求赢。前已述,店东全权委托经管业务的经理俗称“阿大”,此类例子颇多,略举三例。

其一,清道光三年(1841)徽商郑友峰在兰溪南门大街开设郑三阳布店,洪杨兵兴,郑友峰避难故乡病故之前,聘请同乡老店员郑敬安为阿大,凡20余年,至光绪十一年(1885)告老还乡,向业主荐其学生(学徒)徽人鲍鼎臣继其衣钵18年,又告老还乡,复荐其学生徽人方泽春为阿大。创业店主去世后,第二代店主又不幸早逝,第三代店主省城求学仍不理店务,三阳布店自同治元年至民国后期,三代店主聘用三代阿大苦心经营,店中资本从不到一千银两增殖到十余万两,方泽春把一生托付给郑家店主,还为郑家积德行善,做了不少好事。

其二,清咸丰三年(1853),徽商章筠在兰溪水门创设章恒升酱园。光绪二十五年(1899),第二代传人章耀宾病故,其时遗孀王氏怀有身孕,感于店业难以维持以泪洗面,求助徽州同乡张声野,经王氏长跪哀求下张声野与王氏约法三章:一,酱园原系前店后坊,王氏家小均居住后院。张声野接管之即日起,业主家属老小只准从后院边门出入,不许在前门门市部经过;二,王氏不得干预酱园人事安排、财务处理及业务经营;三,在酱园未转亏为盈前(耀宾在世时,酱园发生火灾,耀宾曾以全部家产作抵押,借贷三千银元重建),王氏每年只能向酱园定额支取家庭费用每月24元,不得透支,同时不得向门市部赊欠商品,即使一文钱酱菜也不允许。此后,张声野为店主尽心竭力经理酱园,民国4年(1915)章恒升“三伏秋油”获巴拿马国际博览会金质奖章,民国18年(1929)在西湖博览会上获优等奖,授五彩奖章。在张声野任经理期间,扶持少主成才,送章寿乾省城求学以至结婚成家,张声野还为少主扶上马送一程,方辞去阿大职务,另谋发展,但不从事原所熟稔的酱园业,他与友人集资开设了顺昌油行,亦以诚信著称,以油业终老其生。

其三,清光绪十四年(1888)徽人任钧经同乡亲友带来兰溪游埠镇源茂酱园学徒,为人诚实可信,德行可嘉,逐步升为经理。他对己对家属要求很严,其子一度在家闲居,任钧仅管其吃饭,从不予零花钱,坚不给他安排工作,儿子只得到外地谋生。而对店员有困难,则会以己之积蓄周济。游埠镇流传老话“源茂酱园倒担,晴罚雨不罚”,盖因下雨倒担,情有可原,晴天倒担,证明心有旁骛。任钧对学徒二更夜不归店,查明系因吃花茶、赌博、滋事生非等一连二次犯规者,必下逐客令。对待外来大小客商一概平等视之,免费安排外地客商一宿三餐,故生意越做越红火。,民国元年(1912)当选为游埠镇商会首任会长,尔后一再蝉联,直至民国27年(1938)任上去世。他在担任会长期间,仍兼任源茂酱园阿大,凡四十余年未尝间离,调停各行业纠纷,热心社会公益事业,如游埠古镇前后二条街面,原是鹅孵石铺就,他劝商捐资,改铺石板路。其他如施棺会、培土会、凉亭、码头等亦多倡修,力促其成。身任经理,未尝营私产。民国二十七年(1938)病故,卒之日家无积储,吊唁者千馀人,途为之塞。《兰溪县志》为他立传。

(三)树立“敢涉险滩”、“舍我其谁”的大无畏精神

明代歙志记载:“故邑之贾,岂惟如上所称大都会者皆有之,即峻山陬海孤村僻壤,亦不无吾邑之人。”徽商靠着这种背井离乡闯天下,苦心经营,奋力打拚,最终开创了“无徽不成镇”的历史局面。兰溪徽商不仅在城厢活跃,乡村小集镇亦有他们的身影,连游埠、永昌都建有徽州会馆。每年同乡会活动、新安阁酬神演戏、新德庵设醮放焰口,均推花炮与估衣两业为首事,两业首事不出场,便不得举行上述活动仪式,因花炮工匠歙人胡尚炯与裁缝师傅绩溪人章文高是最早闯荡兰溪的两个行业,经他们左提右携,来兰徽人渐增,百业兴旺。尽管此后两行业风光不再,人们仍尊重如初。高耸在塔岭背的新安阁的大殿中塑有关圣帝君金像,并悬挂一代宗儒朱熹画像,每年祭祀仪式十分隆重。武圣殿楼上有先贤阁,凡旅兰徽人中德高望重,为同乡或社会做了好事的先贤耆宿,其长生牌位供奉于此,供后人瞻仰凭吊。我手头保留一份民国36年(1947)《石、叶二先董祭文》〈底稿),有关石尹谐、叶虎臣的事迹见图六、七照片,不赘述。往昔兰溪徽商曾经把火腿庄设在新加坡、马来西亚,新安蜜枣也曾销往港澳、菲律宾等地,这种敢涉险滩的精神成就徽商昨天的辉煌,更是今天“一带一路”建设,企业走出国门的精神动力。

俱往矣,当年徽商在兰溪的辉煌已经暗淡,留下的,只是华彩流响的遗韵。2001年第三期《兰溪徽学研究》刊载8O岁镌刻家汪月山(

天都老人)《沧海沉浮话徽商》一文,说他幼年从“源出休祁,下达钱塘,横抵兰、婺、衢港的黄金水道”到兰溪,“好比从糠箩跳进米箩”,并寄希望这条水道不久将来由“金(华)黄(山)”铁路替代,已故老人20年前的心愿即将实现。历史值得记忆,也值得骄傲,而现实和未来才是我们真正的追求,让徽学、徽文化再铸辉煌吧!

2021年5月12日下午

注释:

①扈跸,谓护从皇帝车驾。

②跌股,兰溪、歙县通用俗语,意为落魄、失败。

③开中制,亦称开中法,原为明朝政府鼓励商人输送米粮等至边塞而给予食盐运销权的制度。到成化年间(1465--1487),官商勾结舞弊,权贵专擅盐利,开中法遂被破坏。弘治五年(1492)改为纳银,开中法废。

④折阅,犹言亏本。《荀子•修身》:“良农不为水旱而不耕,良贾不为折阅而不市,士君子不为贫穷怠于道。”

⑤饰智,矫饰外貌,装着有智慧欺骗别人。

v

你可能感兴趣的:(试析兰溪商埠与徽商的鱼水情缘 - 草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