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廌学论语(公孙长第五|二十二) :君子不念旧恶,对事不对人。

君子不念旧恶,对事不对人。

【原文】

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译文】

孔子说:“伯夷、叔齐,不记念外面一切已往的恶事,所以他们心上亦少有怨。”

【注解】

1、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孤竹,国名,在河北唐山、秦皇岛一带。

2、怨是用希:没有怨言。

【学习】

商末周初时,孤竹国国君有三个儿子,伯夷是老大,叔齐是老幺。国君去世前,留遗命传位于叔齐。孤竹君死后,叔齐不肯继位,认为长子理应继位,我这算啥呢,不合规矩,于是让给大哥伯夷。伯夷不肯受,认为有违天伦,违背了父亲的意志,属于不孝。于是两个人先后逃出孤竹国。老二只好继位孤竹国国君。

逃跑的路上,两兄弟又恰巧碰上了。听说西伯昌很仁爱,善待老人,于是二人准备去考察下。结果还没到西岐,听闻西伯昌去世,还遇上了武王兴兵伐纣的部队。两人拦住武王,责问道:“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

武王手下欲对伯夷、叔齐非礼动武,姜太公制止说:“此二人是义人也,不可伤害。”于是令人好生劝走了两兄弟。武王克商后,伯夷、叔齐耻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靠采集野菜为食。快饿死了的时候,作了一首歌辞:“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然后把自己饿死在首阳山。

这就是“夷齐让国”、“不食周粟”的故事。伯夷叔齐被孟子尊为四种圣人之一,圣之清者,就是原则性极强,不能打半点折扣的圣人。

孔子说,大凡清介的人,因为嫉恶如仇,往往多狭隘而不能容人、容物,眼里揉不得一点沙子,所以大多会心生怨恨。但伯夷叔齐不是这样,虽然“不立于恶人之朝,不与恶人言”,但只要其人能改而从善,就不会再念其旧恶。这种人好恶不是因为自己,是因为公道;不是恶这个人,是恶这个人的恶,他的度量才能广大,所以人皆尊敬而悦服之,很少有人会怨恨他们。

中国文化里,说人清高,伯夷叔齐就是原型。现在,清高常常变成个贬义词,清高的人,经常看不起这个看不惯那个,自己身上其实一身骚,这样也行那样也行。

其实古意清高,是自己首先对自己要求清而高,不是要求别人清而高。“公生威、廉生明”,自己身上干干净净,你去恶人,别人是无从怨恨的。所以你看朱镕基总理,那么严厉,对人那么狠,下属们还是照样尊敬而悦服。如果还能不念旧恶,对事不对人,那就是圣人了。

孔子说,求仁得仁,何所怨哉!如果真是明道而恶人,自己也不会生怨,别人也不不会生怨。钱穆注,人们都以为伯夷叔齐是在怨恨这个世界,但孔子独明其不怨。只有圣人,才能理解圣人。

你可能感兴趣的:(小廌学论语(公孙长第五|二十二) :君子不念旧恶,对事不对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