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第十八课(滕文公章句上第一二节+君子德如风,小人德如草)

8.3学习孟子第十八课,滕文公章句上第一二节+君子德如风,小人德如草,原文如下:

滕文公章句上·第一节

  滕文公为世子,将之楚,过宋而见孟子。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

  世子自楚反,复见孟子。孟子曰:“世子疑吾言乎?夫道一而已矣。成覸谓齐景公曰:‘彼丈夫也,我丈夫也,吾何畏彼哉?’颜渊曰:‘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公明仪曰:‘文王我师也,周公岂欺我哉?’今滕,绝长补短,将五十里也,犹可以为善国。书曰:‘若药不瞑眩,厥疾不瘳。’”

滕文公章句上·第二节

  滕定公薨。世子谓然友曰:“昔者孟子尝与我言于宋,于心终不忘。今也不幸至于大故,吾欲使子问于孟子,然后行事。”然友之邹问于孟子。

  孟子曰:“不亦善乎!亲丧固所自尽也。曾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可谓孝矣。’诸侯之礼,吾未之学也;虽然,吾尝闻之矣。三年之丧,齐疏之服,饘粥之食,自天子达于庶人,三代共之。”然友反命,定为三年之丧。

  父兄百官皆不欲,曰:“吾宗国鲁先君莫之行,吾先君亦莫之行也,至于子之身而反之,不可。且志曰:‘丧祭从先祖。’”

  曰:“吾有所受之也。”谓然友曰:“吾他日未尝学问,好驰马试剑。今也父兄百官不我足也,恐其不能尽于大事,子为我问孟子。”然友复之邹问孟子。

  孟子曰:“然。不可以他求者也。孔子曰:‘君薨,听于冢宰。歠粥,面深墨。即位而哭,百官有司,莫敢不哀,先之也。’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君子之德,风也;小人之德,草也。草尚之风必偃。’是在世子。”然友反命。

  世子曰:“然。是诚在我。”五月居庐,未有命戒。百官族人可谓曰知。及至葬,四方来观之,颜色之戚,哭泣之哀,吊者大悦。

艾婷的分享:

滕文公于乱世中迷茫,不知何去何从,与孟子会晤求解。此时的孟子尚而立之年(齐威王朝代),他从齐国出来身道信善,言必称尧舜。而此时的滕文公身处逆境更显谦卑,对孟子尊敬原因也是如此。与齐宣王对孟子的尊敬有别,齐宣王拥有千里之地,处于优势中,他希望孟子奉全力成为王众多谋士中的一员,有收买的心理,并未上升到尊贤,只是表面的尊。而滕文公所处五十里地小国,劣势中被迫尊贤求出路,但他对于孟子的仁政思想没有坚定的理解,保民而王,为天下百姓请命的大仁大智大勇之心远远不及周文王坚定。

如何做选择?做的选择会有怎样的影响?

一.滕文公选择仁政,但又施行不坚定。原因在于他对仁政的道理信任程不足,理入不明,并非不信任孟子。人是一个载体,对人的信任是感性的信任,对道理的信任是理性的信任,如果心和理吻合,就能散发强烈的信,既有信任又有信心,就有强大的动力去行去做,智慧和勇气也随之散发。

二.信是一切的开始和根源,对道信得越真,对理信得越透,听到的道理和内心完全契合,正信的人力量无穷,迷信的人若置若茫。滕文公虽有孟子辅助,学到孟子仁政的形,但没有学到孟子仁政的神,他的内心存在恐惧,智仁勇没有散发,对信善对本性理解不足。

三.国君内心坚定行仁政,温文尔雅,对人恭敬,待人宽容,让人信任,思维敏捷,与人恩惠,拥有恭、宽、信、敏、惠,万民景仰。国君的德行像风一样,文武百官的德行像草,一风一草,风吹草动,国强民昌盛。

自己的心往正向走,正向的极致是人性的光辉。人走向何方是自己的选择,自己选择正确的方向,正确的路,与别人无关,与世界无关。

择善,强恕而行,择善而从善,择真而从真。

你可能感兴趣的:(孟子第十八课(滕文公章句上第一二节+君子德如风,小人德如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