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漠的人》作者: [意大利]阿尔贝托•莫拉维亚

。。原作名: Gli Indifferenti

。。ISBN: 9787559458001

。。内容简介。。

长久以来,这个来自上流社会的年轻人深受精神折磨。面对家庭中的变故,他想表现出某种情绪,却发现自己只能感受到冷漠。在痛苦怀疑之中,他完成了对自己的审判:

“这才是我真正的罪行,我犯的是冷漠罪。”

将近一个世纪过去,《冷漠的人》讲述的情感,依旧与大多数现代人感受到的一样,是人对于庸常生活的厌倦,对于无法行动的痛苦,对于真情实感的探求……


。。作者简介。。

阿尔贝托•莫拉维亚 Alberto Moravia(1907—1990)

莫拉维亚与卡尔维诺、夏侠被评论界合称为“意大利现代文学三杰”。

22岁时,莫拉维亚出版欧陆首部存在主义小说《冷漠的人》,一举成名。书中,莫拉维亚以冷峻的笔锋书写了现代人的思想危机,痛斥腐蚀了现代社 会的“冷漠病”。20世纪中期,他在世界文坛如日中天,陆续出版了《罗马女人》《同流者》《鄙视》等巨著,冷静审视现代人的情爱世界、失意者的内心世界,记录了一个时代的精神危机,探讨人的行动力、人的责任以及人如何能更好地存在。

在意大利文坛,他是公认的来不及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伟大作家,诺贝尔奖档案披露,他曾获得15次提名。他获得过斯特雷加奖、马佐托奖、蒙戴洛文学奖等,更是名导宠儿,多部作品被翻拍成影视作品:马塞利翻拍《冷漠的人》,戈达尔翻拍《鄙视》,贝托鲁奇翻拍《同流者》,达米亚尼翻拍《愁闷》,等等。他的著作对意大利的语言和电影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983年,他以崇高威望当选欧洲笔会主席,并任欧洲议会会员。

★阅读莫拉维亚,就是阅读我们时代的精神症候。

正如他自己所说:“我写这本书试图解决自己的问题,却没有意识到那恰恰是整个世纪的问题。”


。。短评。。

#

比《鄙视》好读一些,比较流畅,所有人口是心非心态很拧巴,看得好累,差不多一个世纪前的作品哎,这才是能流传久远的文字

#

无法想象作者是从十六岁开始写这本书的,因为阅读过程中我一直有种思想上被强烈挤的感觉,几位主人公轮番将自己的自私、丑恶、嫉妒,疯狂展示于读者面前,这种狠厉的剖析和漫长的独白很有一种舞台剧的感觉。

#

22岁就能写出这样的作品,只能说天赋秉异。看得出深刻影响了加缪的《局外人》,作品中对孤独感的刻画,对存在主义的探索,对今天的我们,仍有相当的借鉴意义。

#

张爱玲写《第一炉香》的时候23,作者写这书的时候是16-21岁,让我想起一句话:离开天赋,再努力也只是匠人……这错综复杂的男女关系,让我不安

#

生活将引我走向何处?

引自第50页

#

放任自己去干一些免不了要干的卑鄙行径,勇敢接受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条件,这是有力量的表现。

引自第297页

放任自己去干一些痛苦但是正确的事情,勇敢接受一些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困难和痛苦,我认为这才是有力量和勇气的表现。

#

这儿的一切不但使人厌烦,而且也叫人恶心……不过,反抗是毫无用处的,应该慢慢养成习惯。

这种习惯如此可怕,然而我们却不由自主深陷其中。

对自己当前的环境和境遇不满,然而又不想跳出来努力去改变现状。这不就是我们大多数人现实生活中的真实状态吗?

#

“想当初,世界该有多么美好啊,”他怀着思旧和讥讽心情想道,“想当初,如果妻子出轨,丈夫可以这么对她嚷嚷:“该杀的贱货,你干的丑事要付出生命的代价。”然后就发生了更厉害的事:丈夫认真斟酌过这些词句的轻重后,猛地扑上去,把妻子、情夫、亲戚等所有人统统杀死,而不会受到惩罚,也不会感到内疚。想当初,我们的行动能够紧随思想,刚说完:我恨你,便抽出匕首,嚓的一声刺去,使敌人或朋友瘫倒在地,躺在血泊中;想当初,我们可以不必瞻前顾后,可以按第一个出现的冲动行事;想当初,生活不像现在这么可笑,人们激情满怀,死得爽快,爱得认真,互相杀戮,互相憎恨,由于真正的不幸而洒下真正的眼泪;想当初,所有的人都有血有肉,都像树木扎根在土壤里那样与现实紧密相连。”渐渐地,讥讽的心情消失了,剩下的只有惋惜。他想生活在那种具有激烈的冲突和真挚的感情的年代,想产生那种令人咬牙切齿的深仇大恨,想使自己的感情上升到没有限制的境界……但他却留在自己的时代和自己的生活中,留在这个尘世上。

。。关注朋朋  遇见好书。。

你可能感兴趣的:(《冷漠的人》作者: [意大利]阿尔贝托•莫拉维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