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少年

        —有的书看过后会感叹相见恨晚,有的人错过后才会觉得是多么在乎对方,少年时会遇到很多事甚至会觉得整个世界在和你作对,换个年纪再回头看看,可能就能理解这是为什么。

最近看了白岩松的《白说》,15年出的书却在19的秋天才看过,确实有些遗憾。有的书几千年前就被写下,却还是有数不胜数的人没看过,而且是知道它存在知道他是好的还是不去看不去借鉴学习,这大概才是正常的,不得不感慨这时间的差距,也惊叹历史轨迹中生命轨迹的相似。生活的本质可能还是会回归平淡,不管你以前是怎么乱来的终归会习惯甚至享受过渡到平淡的过程,这是书中我理解到的观点。

有个很奇怪的现象,每当我在成长过程中出现某些问题并且到非要解决不可时,总会有那么几部相关的解惑的书出现在我面前。这些书明明写的是简单明了的却往往能把我看的惊出一身冷汗来,得出的结论就是,原来我不是特殊个体,每个人会会经历那些困惑,只是有的人不说有的人把它写了下来。不知道你们有没有过这样的感受。

蛮久以前对晚自习的态度我是不太端正的,要么整晚无所事事,要么逃晚自习,明明每个人都要经历的事情,却还是在那个年纪选择反抗选择逃避。多少年后的今天,当我在去往晚修课的路上,我突然发觉有个安静的地方给你看会书、听会课是多么幸福的事。不敢相信吧,这些话出自我这个不爱念书的人的口中。

每天的浮躁还是会时不时的充斥在我脑海中,对未来的不安,对现状的不满,或者对理想的迷茫。回忆自己这一生已走过的路,好像都是在反抗中度过的,年纪稍大一岁再去看看经历的事,便又明白了原先阻碍自己的东西其实没错,只是自己的处事方式偏激了。我都不敢完整的去细细整理这20多年来自己的经历,一想一整理就会觉得这很残酷,就好比你一个中学生知识储备量的人去做大学的题,明明题目没有问题你却在那大骂这是什么狗屁题目有问题!而后就是撒泼、抗拒,这对事情于事无补,这个过程后什么都没改变,而时间已经回不来了。我这20多年就是这样过来的,想想确实很可怕可悲。

我还是很幸运的,最近比较低落,顺手拿起了摆在书架上很久的《白说》翻看起来,这一看倒使我有种大彻大悟的感觉。每个人都会经历迷惑、一事无成的阶段,突破困境的最好方法不是去反抗而是静下心来试着去理解这些在自己看来不可思议、无法接受的事,而后脚踏实地的把眼下的事情做好,就够了。无所事事时就认真的去发呆去做些认为浪费时间无聊的事,你都无所事事了再做点无聊的事再发会呆,这也算是打破无所事事局面的方式。

我们总被教导生活要充实,人生要精彩,其结果就是大多数人都去寻找令生活充实、生命精彩的事了,在这个寻找过程中又有一大部分人迷失了自我。现在的我很赞同白岩松说的“人生只有5%的快乐和5%的痛苦,剩下90%都是平淡。”而这5%的快乐和5%的痛苦都来自剩下的平淡。这话我爸和我说过,当时表示能理解并做不到,这话初中老师也说过,意思相同表达方式不同而已。我记得初中老师是这样说的“现在板凳没做够是出不了学问的”当然那时我老师指的是学习上要吃苦静下心来学知识,现在看来也是能够指导生活的,没有在平淡中磨砺过怎么可能有大智大慧?举个离我们近些的伟人,邓小平没有在“三起三落”的痛苦与平淡中忍过寂寞,哪来那么多真知灼见?这样的例子在我国的历史长河中数不胜数,伟人尚且如此,何况我这个不老不少的伪牛犊呢?

思绪断了,就写到这结个尾。看了白岩松的感悟,整个人冷静下来不少,也想明白了不少事,这是书的力量,所以疑惑时就去看看书。有的答案得靠自己去找,当然也可以等待时间来解释,如何选择得看自己。家父曾说过主动去面对胜过消极对待,这话现在我很认同。

                    与诸君共勉

                                                                              吴炳辉

                                                          2019.10.08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你好,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