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经济学

需求:指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愿意购买而且能够购买的该商品的数量。

供给:生产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愿意而且能够提供出售的该商品的数量。

均衡:经济事务中有关的变量在一定条件的相互作用下所达到的一种相对静止的状态。

静态分析:静态分析法是根据既定的外生变量值求得内生变量的分析方法,是对已发生的经济活动成果,进行综合性的对比分析的一种分析方法。

弹性:静态分析法是根据既定的外生变量值求得内生变量的分析方法,是对已发生的经济活动成果,进行综合性的对比分析的一种分析方法。

需求的价格弹性:‘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变动对于该商品的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

供给的价格弹性: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供给量变动对于该商品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

需求的交叉价格弹性:在一定的时期内一种商品的需求量的变动对于它的相关商品的价格的变动的反应程度。

需求的收入弹性:在一定时期消费者对某种商品的需求量的变动对于消费者收入量变动的反应程度。

最高限价:也成限制价格,是政府所规定的的某种产品的最高价格。最高价格总是高于市场的均衡价格。

最低限价:也称支持价格,是政府所规定的的某种产品的最低价格。最低价格总是低于市场的均衡价格。

效用;商品满足人的欲望的能力评价,或指消费者在消费商品时所感受到的满足程度。

总效用: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从一定数量商品的消费中所得到的效用量的总和(TU)

边际效用: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增加一单位商品的消费所得到的效用量的增量(MU)。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在一定时间内,在其他商品的消费数量保持不变的条件下,随着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消费量的增加,消费者从该商品连续增加的每一消费单位中得到的边际效用是递减的。

消费者剩余:消费者在购买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时愿意支付的最高总价格和实际支付的总价格之间的差额。

偏好:消费者对任意两个商品组合所做的一个排序。

无差异曲线:是用来表示消费者偏好相同的两种商品的所有组合的,或是表示能够给消费者带来相同的效用水平或满足程度的两种商品的所有组合的。

商品的边际替代率:在维持效用水平不变的前提下,消费者增加一单位某种商品的消费数量时所需要放弃的另一商品的消费数量。

预算线:又称预算约束线,消费可能线或价格线,表示在消费者的收入和商品的价格给定的条件下,消费者的全部收入所能购买到的两种商品的各种组合。

价格—消费曲线:在消费者的偏好、收入以及其它商品价格不变的条件下,与某一商品的不同价格水平相联系的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点的轨迹。

收入—消费曲线:在消费者的偏好和商品的价格不变的条件下,与消费者的不同收入水平相联系的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点的轨迹。

恩格尔曲线:表示消费者在每一收入水平对某种商品的需求量。

厂商:称生产者或企业,指能够做出统一的生产决策的单个经济单位。

生产函数:在一定时期内,在一定技术条件下,生产中所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数量与所能够生产的最大产量之间的关系。

短期生产;指生产者来不及调整全部生产要素的数量,至少有一种生产要素的数量是固定不变的时间周期。

长期生产:是指生产者可以调整全部生产要素的数量的时间周期。

总产量(TP):一定的可变要素劳动的投入量相应的最大长产量。

平均产量(AP):平均每一单位可变要素劳动的投入量所生产的产量。

边际产量(MP):增加一单位可变要素劳动的投入量所增加的产量。

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在连续等量的把某一种可变生产要素增加到其他一种或几种数量不变的生产要素上去的过程中,当这种可变生产要素的投入量小于某一特定值时,增加该要素投入所带来的边际产量是递增的,当这种可变要素的投入量连续增加并超过这一特定值时,增加该要素投入所带来的边际产量是递减的。

等产量曲线: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生产同一产量的两种生产要素投入量的所有不同组合的轨迹。

规模报酬: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企业内部各种生产要素按相同比例变化时所带来的产量变化。

机会成本:指生产者所放弃的使用相同的生产要素在其它生产用途中所能获得的最高收入。

显成本:指厂商在生产要素市场上购买或租用他人所拥有的生产要素的实际支出。

隐成本:厂商自己拥有的且被用于自己 企业生产过程的那些生产要素的总价格。

经济利润:指企业的总收益和总成本之间的差额,简称企业的利润。

正常利润:指厂商对自己所提供的企业家才能的报酬支付。

等成本线:在既定的成本和生产要素的价格条件下,生产者可以购买的两种生产要素的各种不同数量组合的轨迹。

扩展线:是厂商在长期的扩张或收缩生产时所必须遵循的路线。不同的等产量线将与不同的等成本线相切,形成一系列不同的生产均衡点,这些生产均衡点的轨迹就是扩展线。

总不变成本(TFC):厂商在短期内为生产一定数量的产品对不变生产要素所支付的总成本。

总可变成本(TVC):厂商在短期内为生产一定数量的产品对可变生产要素所支付的总成本。

总成本(TC):在短期内为生产一定数量的产品对全部生产要素所支出的总成本。

平均不变成本(AFC):厂商在短期内平均每生产一单位产品所支付的不变成本。

平均可变成本(AVC):厂商在短期内平均每生产一单位产品所支付的可变成本。

平均总成本(AC):厂商在短期内平均生产一单位产品所支付思维全部成本。

边际成本(MC):厂商在短期内增加一单位产量时所增加的总成本。

规模经济:在企业生产扩张的开始阶段,厂商由于扩大生产规模而使得经济效益提高。

规模不经济:当生产扩张到一定的规模以后,厂商继续扩大生产规模,就会被是经济效益下降。

外在经济:由于厂商的生产活动所依赖的外界环境得到改善而产生的。

外在不经济:由于厂商的生产活动所依赖的外界环境恶化了而产生的。

市场:物品买卖双方相互作用并得以决定其交易价格和交易数量的一种组织形式或制度安排。

行业:为同一个商品市场生产和提供商品的所有厂商的总体。

总收益(TR):厂商按一定价格出售一定量产品时所获得的全部收入。

平均收益(AR):厂商在平均每一单位产品销售上所获得的收入。

边际收益(MR):厂商增加一单位产品销售所获得的总收入的增量。

厂商短期生产剩余:厂商在提供一定数量的某种产品时实际接受的总支付和愿意接受的最小总支付之间的差额。

成本不变行业:该行业的产量变化所引起的生产要素需求的变化,不对生产要素的价格产生影响。

成本递增行业:该行业产量增加所引起的生产要素需求的增加,会导致生产要素的价格上升。

成本递减行业:该行业产量增加所引起的生产要素需求的增加,反而导致生产要素价格的下降。

自然垄断:在某类产品的生产中,行业内总会有某个厂商凭借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其他优势,最先达到某一生产规模,从而垄断了整个行业的生产和销售 。

价格歧视:以不同价格销售同一产品德现象。

一级价格歧视:厂商对每一单位产品都按消费者所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出售。

二级价格歧视:只要求对不同的消费数量段规定不同的价格。

三级价格歧视:垄断厂商对同一产品在不同的市场上(或对不同的消费群)收取不同的价格,

垄断竞争的多于生产能力:一般把完全竞争企业在长期平均成本LAC曲线最低点上的产量称作理想的产量,把实际产量与理想产量之间的差额称作多于的生产能力。

边际产品价值(VMP)即使用要素的边际收益,

租金:供给数量固定不变的一般资源的服务价格。

准租金:对供给量暂时固定的生产要素的支付,即固定生产要素的收益

经济租金:经济租金是指从要素的所有收入中减去那部分不会影响要素总供给的要素收入的一部分要素收入,它类似于生产者剩余,等于要素收入和其机会成本之间的差额。

洛伦兹曲线:

基尼系数:不平等面积与完全不平等面积之比。

市场失灵:现实的资本主义市场机制不能导致资源的有效配置

外部经济:又叫外在经济是指由于消费或者其他人和厂商的产出所引起一个人或厂商无法索取的收益。是指当整个产业的产量(因企业数量的增加)扩大时(企业外部的因素),该产业各个企业的平均生产成本下降,因而有时也称为外部规模经济。

生产的外部经济:是当一个生产者采取的经济行动对他人产生了有力的影响,而自己却不能从中得报酬时便产生了~

消费的外部经济:当消费者采取的行动对他人产生了有利的影响,而自己却不能从中得到补偿时便产生了~

外部不经济:是指某些企业或个人因其它企业和个人的经济活动而受到不利影响,又不能从造成这些影响的企业和个人那里得到补偿的经济现象。

生产的外部不经济:当一个生产者采取的行动使他人付出了代价二又未给他人以补偿时变产生了~

消费的外部不经济:当一个消费者采取的行动使他人付出了代价而又为给他人以补时变=便产生了~

外部不经济:是指某些企业或个人因其它企业和个人的经济活动而受到不利影响,又不能从造成这些影响的企业和个人那里得到补偿的经济现象。

私人物品:在普通的市场上常见的物品,具有竞用性和排他性。

排他性:只有对商品支付价格的人才能够使用该商品,即意指产品一旦生产出来,付费才可以使用。

竞用性:竞用性是指如果某人已经使用了某一商品{如某一火车座位},则其他人就不能再同时使用该商品。

公共物品:不能由私营部门通过市场提供而必须由公共部门以非市场方式提供的物品或劳务。不具有排他性和竞用性。

公共资源:是指满足以下两个条件的自然资源:一是这些资源不为哪一个个人或企业组织所拥有.二是社会成员可以自由地利用这些资源.这两个条件决定公共资源具备了“竞争性”的特点,但同时却不具备“排他性”的特征。

你可能感兴趣的:(微观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