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禁卡引发的思维惯性

图片发自App


1.思维、门禁卡


一连好几天,我步行进入小区大门口时,都没有意识到,门禁刷卡系统已经取消,取而代之的是人证访客系统。

直到有一天晚上23点,到了小区门口,我下意识的拿出门禁,对准指示部位接触,大门没有出现我预期“咔哒”的响声,居然没有任何的“回应”,脑海里闪现出N多种可能性……

难道是门禁坏了,我身后的一位女士,也刷了一下,大门依然是没有任何反应。我还使劲推了推,没有开。

在百思不得其解的情况下,身后的女士建议,从“羊羊乐购”超市后门进入小区。

就这样我带着疑问,回到了家中。第二天,从小区大门出去时。才发现大门旁边早已贴出了通知。

大致内容是:

接上级维稳要求,自2018年12月24日起,取消门禁刷卡系统,正式启用人证访客系统,进入小区需刷居民身份证,为方便常住居民刷脸进入小区……

原来如此!

此通知已经贴了快一个月的时间,想想每次出门、进门的频率,居然没有发现这个通知?

是熟视无睹?还是节奏匆忙来不及看?我想了想,也许是惯性思维的缘故。

我习惯了出门走的老路,我习惯了早上起来用右手刷牙,我习惯了在地铁里听手机微课,我习惯了每天喝瓶酸奶,我习惯了进自己喜欢的超市买日用品,我习惯了到餐馆要自己喜欢吃的饭菜,我习惯了一打电话对方立马接听,我习惯了发微信给对方,对方立马就要回复我,我习惯了浏览网页总要看自己喜欢的新闻,我习惯了在淘宝上关注自己喜欢的商品……原来,我的行为习惯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


这个习惯构成了我固化的模式,这个固化的模式,也就影响着我的言行和行为趋势。


这就是为什么有些人会有口头禅,因为习惯了,为什么有些人不计较,习惯了,为什么有些人可以坚持健身,习惯了,为什么有些人总喜欢控制他人,习惯了。


为什么有些人不善于观察周边的事物,习惯了。

习惯本来是后天养成的,是社会化的一个过程,然而时间一久,就像泥塑的模子一样,逐渐被塑造成自己喜欢的,和不喜欢的样子。

运气好的,就是成为了自己;运气不好的,就是成为了他人眼中的自己。

2.猫怕老鼠

记得曾经在一次培训班上,我请一个学员来配合我。

我让她说:老鼠、老鼠……不停地说20遍。

然后,我问她:猫怕什么?她立马回答说:猫怕老鼠!

下面的学员笑得前仰后合。

这个学员才反应过来,她自己也捂嘴笑了起来。你说,这是不是惯性思维呢?


还有一次,我记得在西北路坐车。本来是要等907路车到幸福路,当我看到一辆7路车驶来时,停靠在车站的时候,竟鬼使神差的上了车,到了新华南路,我才意识到我坐的不是907,而是7路。

后来自己琢磨了一下,我发现我脑海里对7这个数字作出了特别的反应。因为,907和7,7这个数字对我的大脑刺激了2次,于是,当一个数字重复刺激大脑的时候,我的大脑就开始盲目认同这个数字。

由此联想到,广告在媒体上不断的重复,就是在“催眠”你的大脑,让你产生消费的欲望和冲动。

所以,不能忽略,每天进入你大脑里的那些重复的信息,如果带着一份觉知去觉察,那么你就可以清醒的做自己。

而不是被信息误导作出非理性的行为。

如果文字的重复是为了记忆,那么这种重复是主动的,而且有宜的;

如果行为重复是为了练习有效动作,那么就去练习,不断重复;

至于感受到繁杂的信息反复刺激,就需要警惕自己的大脑,究竟在被什么污染哦!

你可能感兴趣的:(门禁卡引发的思维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