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空
如果哲学是一场戏,「星空」就是这场戏的布幕。
希腊哲学的起源之地来自海洋,围绕地中海文明展开。以航海为生的人们,早早开始仰望星空,学习通过星空辨识方向,也对星空展开他们对于神话的向往。
如今人们耳熟能详的「星座」,星座连结的神话故事,都是当时人们仰望星空所衍生的思想产物。
希腊哲学因此也带有这部分的影子,柏拉图认为人的灵魂来自天上的理型界,与肉体结合而「堕落」后,灵魂失去原先记忆,故人在世间学习,实则为灵魂在回忆。
此外,谈到星空便不能不谈哲学家康德的墓志铭,「有两样东西,我每每深思,总会重新感到钦佩与敬畏,一个是我头顶的星空,另一个是我心中的道德律。」
这段文字,连结康德留下的三部巨着,《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
如康德所想,确实星空和我们内心的道德律都很神奇。
创造宇宙的上帝,祂究竟有何大能,能创造一个如此广大的宇宙,宇宙中有如此多的星星,它们何以能够规律的运行?其他星星上是否也有和地球一般的生物与文明?
人类内心的道德律,那又是另外一个谜题。为什么人天生有良知,我们会有恻隐之心,也会有羞恶之心。会对做过的错事感到内疚,甚至因为内疚而痛苦一生。并且因为内心的约束,即使没有是一些没受到什么教育的人,他们也会不由自主的关怀他人。
这些无形的约束,上帝放在人们的心中,就像预设的程序,谁也逃不掉。
星空与内心的道德律,创造一切的上帝使人钦佩祂的巧思。同时也为祂通过地震、海啸等自然之力给人制造灾厄,通过良知与原罪使人陷入心灵的困顿,这又使人应对自身的渺小,对超越者萌生敬畏。
仰望
仰望星空是一个动作,感受内心的道德律也是一个动作。一个是外在的,一个是内在的。一个是通过外感官对外在客体的直接认识,一个是通过内感官对内在人格的心灵探索。
人们这一生,好像就在做这两件事,应对感官所见的世界,以及感官所不可见的内心。
有些人把握了外在世界,但他依旧会因为内心动荡而不安。比如毛姆《刀锋》的主角拉里,同袍的死引起他对生命的反思,使他没法过上原本应该令人钦羡的富裕生活。他选择去读哲学,去挖矿,去修行。
有些人好不容易安顿好自己的心灵,却蒙受外在世界的打击。比如苹果创始人乔布斯,他一度事业挫败,离开苹果公司。后来卷土重来,重新成为苹果的掌舵人,推出iPhone、iPad等划时代产品,意气风发之际,他罹患了胰脏癌,再多的智慧与金钱,也无法改变肉身的衰弱与死亡。
面对这一切,似乎除了钦佩与敬畏,我们似乎没有更好的方式去应对。
这说明人很脆弱吗?
也许当我们能够发自内心钦佩超越者,敬畏比人更完美的存有(Being),进而使我们避免狂妄自大,更懂得珍惜有限的生命,更加致力于在有限的时光中把握我们的关系,致力于实现梦想的火花,可能使得人的「有限性」反倒成为一项祝福,而非诅咒。
所以什么是真正的仰望呢?
仰望,我以为不是抬头望向天空,而是「带着谦卑的反思」。这份谦卑,使我们意识到自己是宇宙中的浮萍,正如我们的人生。
进而,我们可以怀抱真实的勇气,走向生命的荒原。我们知道那里有狼,也知道那里有美丽的山川河流,而旅程本身就是宝藏。
书本
我特别后悔的一件事,就是近视。
近视为我带来生活的不便,并且它让我意识到我长期忽视他人的建议,是我的无知和自大,使得我逐渐失去我的视力。于是我再也无法用裸视的方式去看这个世界,去接触我爱的事物,去看清爱人的脸庞。
我近视不是因为我仰望星空,而是我被那些人造的事物吸引。
我意识到,如果我长期抱持仰望星空的谦卑,也许我就不会近视,因为我会始终保持眺望远方的习惯,而这就是避免近视的方式之一。
但有一片星空,确实不是通过肉体的仰望,而是低头品尝,那就是阅读。
每一本书都像一片星空,有些书特别深邃,当我们阅读起它们,我们就会着迷,着迷于作者心灵的奥秘。
如果没有阅读,可能我就无法在一线城市安身,因为大城市很难看见星星,还会有各种声音蒙蔽你内观心中的道德律。在我看来,大城市会吞噬一个人的谦卑,毕竟总会有人宣扬「表演型人格的生活方式」。
要一个人活出所谓成功的样子,好像一定要用这种样子,才能吸引他人去认同自己,才能更好的拓展生意。
实际上,这种样子是对自己的不自信,以至于他没有信心相信真实的自我能得到肯定。吊诡的是,当一个人对自己不自信,他就很难相信他人。
这就是人际之间缺乏互信的基础,来自一个人对自己的不自信。
我以为真实的自信就在康德的真理之中,回到哲学的起点,那是对自然、对宇宙、对人世的好奇心。我们知道我们没有答案,但我们没有因此虚张声势,假装自己懂得很多。
我们只是仰望,只是阅读,就像地中海的居民,一面亲身航行,一面通过想像力丰富自己的人生。
作者:高浩容。哲学博士,前台湾哲学咨商学会监事。著有《小脑袋装的大哲学》、《写给孩子的哲学思维启蒙书》等著作。公众号:"容我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