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这是一个微友写的故事,故事很发人深省,引人深思。希望通过它可以谈谈今天的感想。

想想东郭先生和狼的故事,很有寓意。

多年前看到过这样一个类似的故事:一个长期被严重虐打的孩子,长大后到处辛苦谋生,生活艰难。有天看到一个女士衣着服饰都价值不菲,就起了歹心尾随她。这位善良的女士无意中看到了他,见他衣衫褴褛面容窘迫,就给了几百元现金,让他买点吃穿用的。拿到这些钱的他,尾随这位女士,找到机会杀害了她。

审问的时候,所有人都不理解,都期望他内疚得痛哭流涕。但他异常冷静,一言不发,被判刑的当天他如释重负的瘫坐在椅子上。被害人家属崩溃的冲到他面前质问:你到底为什么要这样?!他迷茫的看着家属:我恨她!从来没有人这样对我,她为什么要这样?!

“从来没有人这样对我,无论是好的还是坏的。”

想起曾老师讲过一句不太好理解的话:一个人从小被虐待,长大又被虐待,这不是创伤;如果长大被爱,这就是创伤。

小时候被严重虐待的人,因为力比多和攻击性的严重压抑,愤怒已经是生命的底色。当被不同于经验中的方式对待时,这激活了内在压抑许久的对于爱和回应的渴望,这渴望太过强烈,强烈到无法面对,分外羞耻,羞耻到恨不得赶快让这种感觉消失,把给他这种感觉的人消灭。

这个例子或许极端,但生活中类似的状况,常常微妙的发生在我们身边。

比如,在原生家庭里遭遇了很多无回应冷漠暴力的人,成年后有了亲密关系,有了爱的人,突然不太适应这种有爱有温暖的模式,挑剔攻击指责抱怨,不相信对方的爱,不信任对方的善意,把压抑许久的愤恨铺天盖地的投向对方。这其中有一个隐藏很深的原因:我未曾被这样爱过。

再比如,有了孩子,他们带着满满的爱和期望而来,敞开自己去索取和回馈。而创伤严重的父母常要面对两个感觉:从来没有人这样柔软真诚的面对我,我不知所措;我只能用我被对待过的方式对待你,这样你就理解了我,我们就有了更深的链接。

如果能看到自己已有的经验组织模式,和潜意识的渴望,也许我们就能允许自己幸福快乐,坦然接受爱,创造不同的人生了。

我们谁人不是在这些经验组织模式里跳来跳去呢,时而进来制造孩子与自己相同的经验模式,时而又能跳脱给孩子不一样人生的勇气,归底结底我们都在做六十分父母。

突然想起昨日张沛超老师督导课上的一句话:"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什么原因导致孩子能在如此环境下‘淡定从容’?″就是因为这句话我有点声泪俱下。

我们成年人惯有的思维、认知和行为习惯无不在说明这"十年功夫"养成的功力呀!那就意味着自从根深蒂固被父母或重要他人影响下才产生的“淡定从容”呀,无论什么样,只要我们不觉醒,有可能深深影响我们一辈子。我们这辈子就这么过了,就算说了不算,但也勉强生活下去。如果还要影响下一辈子,是不是要酌情考虑一下。

就如上面那个故事那样,长期遭受虐打的孩子早已熟悉了那种环境,如果你过猛过快的给予我们好心好意的爱,反而是另一种创伤,另一种毒。看过太多人在自我这条路上进行漫长的痛苦的自我救赎,幸运的话TA们遇到了真正的幸福,不幸的话,真的是一遍遍又重新淹没在TA们过往的熟悉感里。

为了避免悲剧的发生,我们做父母的能做些什么?而不让那台上一分钟的功有失偏颇呐?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好问题。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想回忆一下前天发生在自己身边真实的故事。

作为吃货的我,几天不吃顿小烧烤,我的小心脏就如抓痒痒一股。于是乎在接完小家伙放学,我们跑去小吃一条街去买我们心心念念的烤翅、烤肠还有烤肉去了。

我们娘俩点完餐在排队等候之时,忽然一个小男孩跑到离烧烤炉子很近的位置,好奇的观看着。

一位店员着急的喊,“小朋友危险呀,离这儿远点,容易被烫到……”,还没等小男孩回过神儿来,一个跟我差不多年龄相仿的女士走到小男孩身边,迅速的踹上了一脚。小男孩明显失去了重心,倒退了好几步才慢慢停下来。

我原本以为小男孩会大哭起来,无论是在众人面前被暴力,还是面对这突如其来的一脚都足以让孩子哭泣的理由啦。

也许我承认在那一刻,我对小男孩本能的进行投射了。没想到,孩子后来的行为着实震惊到了我。

小男孩站住那一刻对那个女人翻了几下白眼,然后非常淡定的说:"干什么你?你还要干啥?”,虽然听起来一点情绪也没有,但我却有一种愤怒背后的无力感无处释放一样。

没想到那个女人什么都没说,不动声色的继续去看握在手里的手机。我想那一刻,所有看到这一幕情景的人都会感到诧异愕然吧,不只是我吧!

离开那里时,小家伙牵起我的手好奇的问:“妈妈,那个阿姨是不是小哥哥妈妈?如果不是,她为什么管那个比我大一点点的哥哥呢?如果是,她为什么要那么用力去踹小哥哥呢?”

面对孩子的质问,我也陷入了沉思。也许小家伙的另一翻意思是做为父母到底要为孩子做些什么呢?

“那如果阿姨是妈妈的话,你觉得她需要做些什么呢?”,我尽量把孩子关注的镜头拉远一些,让他自己沉思一下,会不会有力量在身边呈现。

“那我当然告诉他,离这儿远一点,因为这儿有危险,如果被油烫到会很痛哒!我想小哥哥也会知道哒!”,他边说边蹦跶着。“所以说你可以当个妈妈喽!”我调皮的开着玩笑。

小家伙虽然再没有继续这个话题,但我知道他对他观察到的问题的不确定性有了个确定性的看法。也许他就不会呈现出焦虑和好奇吧!

至于那个男孩,我想仅这一件事情,他就呈现出不知为何为被打的状况吧!他只对发生的结果进行了判断,干什么你?是对莫名其妙的被打的一种反抗吧?正如有一句话叫作:有话不能好好说吗?暴力怎么能解决问题呢?甚至这个妈妈连什么都不解释直接给孩子这样的“身体反馈”,我真不明白孩子到底明不明白到底怎么了?

这好像跟父母和孩子生气时,说出的那句“我不要你了”没什么区别,都是把孩子丟掉一个不确定的境地里自己“探索”,做这样的孩子真辛苦。

同时我也想到,孩子面对妈妈如此的暴力,竞然是如此淡定又能说明什么呐?要有幕后的多少次“练就”才成就今天如此之“功夫”,真的不知道是幸运的开始还是悲哀的开始?

其实孩子的吸收能力是很强的,TA们会像海绵一样浸泡在我们成人的某些偏差行为之中,久而久之也就成了我们最不希望的样子,而我们却一无所知。

那么,我们如何对我们自己所经历的情感提高警惕,以免不恰当的在孩子面前宣泄出来呢?就像我刚刚举例那样,那位妈妈是怎么用如此暴力的行为对待自己的孩子呐?一定有个原生模形的,甚至都定板在那里。所以她的模式才会得以应用。

这时,我们就有必要为孩子进行负责,而不是从我们不自知的模式里让孩子反复经历而得出痛苦的感悟。

如果孩子看到我们总是把自己的感受强加于人,或者由于我们知道为什么,而孩子不知道为什么,而去责怪甚至是惩罚孩子,那么孩子年复一年的过去之后,就会重蹈我们的覆辙。要知道改变一个人多年的固有的生活模式真的很难很难,尤其是这种长年累月底层人格的奠基,真的如回炉重塑一样的痛苦,毕竟我在这条路上走着……

说了这么沉重的话题,不是没有转机。而是我们需要勤于创造觉察甚至觉醒的机会,随时能够觉察到自己养育路上的错误,并加以反思、纠正和学习。我们也要学着勇敢面对自己的错误和失误,并且以此负责,我想一定会跨跃自己内心的障碍,从而才能大步向前,不仅给孩子一片广阔的蓝天,还给自己一片广阔的蓝天!

都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老师教的功夫也是尽收眼底,尤其是成长发育的最先几年里,我们不需要给孩子竖起层层穿越不过的栅栏,让孩子的能力自然隔开。甚至是断了链接,我们需要觉察一下自己的功夫里有没有恐惧、匮乏、愤怒一系列无法冥状的情绪,那么试着与那些情绪自己好好相处一下吧,这是你自己的课题,不是向孩子倾倒情绪的工具!

最后我用马克吐温说的那句话,来结束今天的话题,"生命如此短暂,我们没有时间争吵、道歉、伤心。我们只有时间去爱。"如果非要教孩子台上什么功,我希望绝大多数是爱!

你可能感兴趣的:(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