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中名胜|洄溪草堂旧址,寻两千年画眉清泉


穿过一片遮天蔽日的竹林,沿着洒满落叶的山道往上行进不到20分钟,小道左侧出现一块石壁,上面刻有数十方摩崖石刻。这里就是著名的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洄溪草堂摩崖石刻”,位于越溪张桥西山塘的半山腰。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古画眉泉”四个字,为清代乾隆年间的苏州名医徐大椿所写。


相传吴王夫差居吴城时,曾携美女西施住该处避暑。画眉泉, “方广三丈,深不满尺”,“其水芳甘清冽,不染几尘”,“两峰如抱,青葱相映,面临太湖,水光可挹”(摘自徐大椿《画眉泉记》),从名字上看,意为该泉曾为西施梳妆时照镜画眉所用。试想,听着密林深处传来的啾啾鸟鸣和涧边汩汩溪流,对着碧水之中蓝天绿树的倒影,时而梳理手中的发丝,时而勾画额下的蚕眉,多么自在的生活!

史料记载,徐大椿祖父是康熙翰林,纂修明史。父亲精水利之学,曾聘修《吴中水利志》。徐大椿自幼习儒,聪明过人。年近三十,因家人多病而致力医学,手到病除。晚年隐居于此,筑“洄溪草堂”,自号“洄溪道人”,为其书斋取名“半松书屋”,死后葬于越来溪旁。这位深谙养身之道的名医,对山清水秀的越溪可谓是情有独钟。


徐大椿奉诏在京行医期间,结交广泛。隐居期间,很多达人名士多次来越溪造访并就医,因此在画眉泉旁石壁上留下了诸多摩崖石刻。


“满饮上池”四个大字,是清朝康熙帝的第十七子胤礼所写。胤礼,就是电视剧《甄嬛传》里的那位果亲王。乾隆即位后,授位总理事务大臣。成都杜甫草堂后门“草堂”和草堂内石碑“少陵草堂”也是他题写的。


“仙境”两个字,为“乾隆三大家”之一的袁枚所写。袁枚,1716年出生,活了81岁,当时算是极少有的长寿之人。他是清代著名的诗人、诗论家,现行中学教材中编有他的散文《黄生借书说》。

石壁现存石刻共有31方。描写景致的有:仙境、云根、迹留千古、云壑、别有天、人地相宜、翠滴春山、环翠、小匡庐、栖迟空谷;描写意境的有:梦游处、画壁忘机、妙境依空、不信在人间、满饮上池、涤烦;描写泉水之胜的有:我爱其清、可以濯我心、悬崖滴乳、荡饮玉池、人静泉清、治水源头、上池琼液、云霞泡影、波撼云泉、活泼泼地。

附1:徐大椿知识渊博、著作等身,撰《吴江县志》、《震泽县志》,著《内经诠释》、《六经病解》、《医学抉微》、《药性本义》、《难经经释》、《神农本草经百种录》、《医贯砭》、《医学源流论》、《伤寒论类方》、《兰台轨范》、《慎疾刍言》、《洄溪医案》等中医书籍近二十种。在道教方面有《道德经注释》《阴符经注释》,水利方面有《吴江水考后序》等,音律戏曲方面有《乐府传声》《洄溪道情》,另有其他著作。他的著作中有很大一部分被收入《四库全书》。

附2:徐大椿《画眉泉记》  乾隆辛巳春,奉诏入都。复蒙圣恩怜其老疾,即放归田。草野余年,靡从报称欲求深山僻壤,濳息其中,旦夕焚香,祝颂升平,咏歌帝德。

访得吴山七子墩之下有画眉泉者,策杖远寻,披荊负棘,得破屋数椽,墙摧瓦落,泉在屋旁。屋內有碑。剥苔审视,知为国初高僧子山所辟,嗣僧不能整饬,售于土人。土人以其无生息荒圮益甚,于是酬其价直,稍为修葺,仍以老僧一二人守之,以供洒扫。更筑斗室于泉旁,以为坐卧之所,而后其地可得而游览矣。

其泉发源于山半石穴中,山腹窈然中空,泉从穴中涌出,作瀑布三折,此为正流。其右有石壁一帶,壁高二丈,长则四倍。壁上有隙,数处水从隙出。壁下有石池,水俱汇而归焉。池形如箕,方广三丈,深不満尺。满则泻入涧中。涧水东流,或伏或显,三里而至平地,可溉田十顷。

若夫大雨驟注,或连阴数日,则山泉迸发,声若轰雷。近如白龙夭矫,远如皜鶴回翔。壁上細流紛落,恍若珠帘,不卷玉屑騰霏。即或天日久晴,亦復涓涓不絕,药草长滋点滴清池,声同編磬。其水则芳甘清冽,不染几尘。縁此泉离姑苏台只二里,吴王游览于此,尝取水应宮中之用,此泉之所以得名画眉也。其山势则兩峰如抱,菁葱相映,面临太湖,水光可掬,客艇漁舟,风帆如织。隔湖远浦,树景參差,一塔中悬,为吴江之境。

我室庐在焉,举目可观也。当夫秋初春晚,日澹风和,鸟语深丛,花香盈室,白云封戸,翠靄迷空,胡麻饭后,野菜尝馀细草为茵,高风作幕,樵歌四起。一枕初醒,乃知山中雨露尽是圣朝膏泽,非慕高隐之名,于此乐极也。壬午夏日避暑于一粟山房,松陵洄溪道人。

你可能感兴趣的:(吴中名胜|洄溪草堂旧址,寻两千年画眉清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