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民,你睡了吗?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这一篇想必受过九年义务教育的同学都还记得,就是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

近日却忽然登上微博热搜,题名为:怀民亦未寝。

网友调侃,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的苏子看到窗外月色,一时兴起要去赏月。

赏月这种事情怎么能一个人去,抱着独乐乐不如众乐乐的高尚觉悟,苏轼决定去承天寺找自己同样被贬黄州的好朋友张怀民一起赏月。

于是,发生了下面一件事。

苏轼来到承天寺,重重地敲了敲好友张怀民的门。

“怀民,怀民……”里面阵阵鼾声如雷。

苏轼并不气馁,抱着独乐乐不如众乐乐的高尚觉悟,他再次敲门:

“怀民,怀民,张怀民,张怀民……”语气一声比一声急切,语调一声比一声高,

终于苏子得出了“怀民亦未寝”的准确结论。

于是就有了我们义务教育阶段学过的一篇毫无雕琢感觉的《记承天寺夜游》。

调侃归调侃,对于这一篇短短的文章,想必大家都印象深刻。

苏轼在乌台诗案的第四年,被贬谪此地,与好友张怀民趁着清朗的月色,漫步其中,思索着。

从中很快能够感觉到苏子的快乐,欣然起行,共赏月色,虽有官职却无实权的苏子在这里,也能安然做个闲人。

以前读到这里,总觉得洒脱,愉悦,如今再读,增添了更多的情绪,一方面感受到苏子的豁达乐观,而另一方面,似乎也能读到一些微微自嘲,不得志的伤感。

原来不同时期读到同一篇文章,也会有不同的感受。

除了这一篇,我还特别喜欢张岱的《湖心亭看雪》。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前两句有:“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之感。

而具体的故事又很像:“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般的惬意。

同样不露雕琢痕迹,同样有些几不可闻的惆怅。

苏子在低谷时仍旧洒脱豁达,张岱在山水间孤芳自赏。

着墨不多,但复杂情愫却轻易跃然纸上。

                                                    风乎舞雩

你可能感兴趣的:(怀民,你睡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