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哲学思考 | 推荐编辑:四为堂主人
推荐理由:哲学的发展从天上到地上,再到人文、生命,最终实现了人的天性的解放,精神、感官与世界的关系是现代哲学关注的重点内容,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之间通过感官相连接,将唯心主义、唯物主义、经验主义等结合,便产生了适合于现代人的哲学——存在主义。
文章中几乎没有专业名词的出现,简单的举例结合直白的文字,带领大家一起进入到这个看似复杂、实则秩序井然的世界。
我们生活在一个异化的世界,通过模仿与学习,逐渐掌握生活的规律。
从获取知识到产生自己的理论,独立、自由似乎早已实现,我们以为自己懂得很多,却发现自己越来越痛苦。
因为厌倦庸俗、重复的生活,所以选择另一片“静谧”的世界。
在涉足之前,冒险者曾幻想着精神世界的美好,那里尽善尽美,没有无聊与苦恼,真正进入以后,才发现,完全另一码事,具体怎么回事,唯深入者方能体会。
当你在凝视深渊的时候,深渊也在凝视着你。
这句话来自德国哲学家尼采的作品《善恶的彼岸》,在陀氏的小说《地下室手记》中表达了相同的意思,甚至更加具象。
精神世界并非来去自由,过于深入者万劫不复。
感官并不粗鄙,最肮脏的与最高尚的部分同在。
“作者这么说太过分了,人不是动物,难道要完全活在物质的世界吗?”
差不多,人的完整是一个返璞归真的过程,从物质世界进入精神世界,然后再返回。
有些人无知、愚昧,享受简单的快乐与苦恼,有些人沉迷思考,凡事都靠着理论行事——自己的,或者偶像的,有些人适度思考,懂得总结与反省,也知道如何回归所处的世界。
我们要做的正是“第三者”——在感官与思想中穿行,做一名脚踏实地的思考者。
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表达了类似内容,作者的希望是田园牧歌,从而远离病态的都市生活,总之,一切牺牲皆是为了满足感官的需要。
感官的愉悦胜过一切。
本能的快乐来源于本体,无需借助思考便能得到满足。
大自然能带来无上喜悦,一抹彩虹、一声鸟鸣、一阵清风、一缕朝阳......我们每天都在经历,却视而不见,多久了,你再也没有站在空地上深呼吸,难道有谁剥夺了你的权利吗?
当然,感官也有下流的部分,一旦过度,必然下作,精神世界同样适用。
脱离现实的坏处——失控。
天才、疯子,或者了不起的罪犯,动机几乎相同——过度迷恋,可以是坏事,也可以是好事,与常人的是非观不同,他们只有一种态度,喜欢或者厌恶。
一个人呆久了,总想找人说话,为自我安慰,意识无意间创造出一个“活物”。
它是最好的编剧,懂得将当下的困惑化解成最简单、最粗暴的理解方式,臆想、梦、脱口而出的话全部来自那个地方。
“好神秘,作者说的到底是哪里?”
精神的尽头——混沌之地——自我的隐身之所。
为了证明“它”的存在,你可以闭着眼思考一个问题,比如,西瓜为什么是甜的,当然,请不要真的从生物学角度回答,思考同时,继续追问,提问的是谁,质疑提问者的是谁,谁在寻找质疑提问者的人.......
大脑应该短路的吧!
哈哈,放松一下,下面来聊一聊轻松些的话题——感官。
感官——人与外界相连的重要通道。
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之间有一道距离,但并非无法逾越,通过感官,我们能体验周遭世界的某些部分。
视觉——体积、颜色、材质、明暗、运动状态、相对位置等。
几乎所有的事物都可以用简单的几个主要属性来描述。
“长长的绿色百褶裙随风而动。”
“一只大青蛙驮着小青蛙往前蹦。”
例子不胜枚举,喜欢的朋友可以随意造句。
听觉——音调、响度与音色。
相比视觉,听觉的属性要少得多,一段声音,无论多么杂乱,均包含以上三条属性。
音调:相对主观的因素,指调子高低。
响度:声音强度。
音色:声音特质,与频率相关。
......
除了以上,还有味觉、嗅觉以及皮肤的感觉,可以说,人的每个毛孔都是与外界相连的。
“我们本就生活在物质世界,还需要强调感受吗?”
是啊!活在物质的世界,怎能不了解它们,不知道你是否读过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书中对于感官的描写极度细致。
主人公出身上流社会,因为身体有恙,无法过上正常人的生活,于是成了一名观察者,他用全部的时间去描述平常的生活——对他来说,可望而不可及。
《基督山伯爵》120万字,吓退好一众读者,像《追忆似水年华》这种二百多万字的作品,是否该载入史册?
开个玩笑,毕竟几百万字的网络小说不在少数。
感官是人与外界连接的通道,无需意识参与,身体便能凭借自身的智慧进行新陈代谢,如此复杂的系统,居然能运行地如此顺畅,是不是该相信神明或许真的存在?
当然,本文不谈宗教。
世界——陌生而遥远。
存在主义关心的三个问题:我的感受,我身处的环境,我与外界相处的方式。
“人与世界什么关系?”
这是个非常难的问题,一旦说得明白,人生豁然开朗。
有人想要女儿,结果生了七个儿子,有人想要儿子,连续四个全是女儿.......事实证明,我们的意志与客观世界的行事方式毫无关联。
“生活就喜欢跟我对着干,干啥啥不顺!”
命运并不存在,它只是杜撰出的一个概念,你想要什么,你知道,可是,命运不知道!
同理,命运会造就一些有成就的人,但为什么一定是你?
或许,它只是随机挑选的,成百上千的必要条件加上一点随机性,最终成就某人,当事人却不以为意,认为自己就应该成功。
所以说,对自己的估量与实际取得的结果之间,并无关联,所谓联系,不过是主观意识在作怪。
花开花落,春夏秋冬,生老病死......
世界按照某种规律有条不紊地运行着,无论你如何哭泣,最终,重要的人都会老去,其中也包括你自己。
死亡对个体而言是句号,对整体则意味着新生。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死亡的悲伤无可避免,从古至今,无论持何种态度,都不会对死亡有任何影响,它该来的时候一定不请自来。
人们厌恶死亡,因其强大与不可或缺。
世上有太多关于死亡的话题,形式多种多样,厌倦、完成、到达都意味着某种死去,鲜活的人需要有热爱与追求,最好是那种值得付出一生的追求,例如艺术。
除了死亡,人无法改变的事太多,疾病、衰老、意外、日升月落、经济危机等等,无论你对这个世界有什么想法,充满希望亦或心怀恶意,它始终就在那里,不曾有一丝改变。
人们常说的改变世界,不过改变我们自己罢了,地球的环境不是为了适宜人类居住,而是人为了适宜地球进化成了现在的模样。
或许,每个人的出发点都错了。
相比于向外界索取,我们是不是该想一想:“我能为这个世界带来什么?”
即使它陌生、遥远,甚至冷酷无情。
最愚蠢的事情莫过于对抗现实,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你对抗命运,命运必然针锋相对,人太过渺小,能做的选择并不多。
1.逃避——虽可耻但有奇效。
2.拒绝——靠着恨意过一生。
3.接受——苟且偷安。
4.改变——我命由我不由天。
任何一种选择都无可厚非,多数人会认可第四种方式,但事实上,人们往往习惯于前三种。
理想与真实的距离就是如此的遥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