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性

对于宗教,总有忍不住想去探索的念想,但又深知自己没有那种天赋和能量,故常仅仅保持敬畏。但看的时间长了,总还是有一些自己的体会,比如佛法中的“空性”,最近有了一些新的认知。

世人常闻僧者云“四大皆空”、“五蕴皆空”、“无常苦空”,故疑佛法只是一味言空。也被常人误解,认为出家人就是脱尘出凡、不闻世事的,故近年常有“佛系”类词汇来形容凡尘中表面上无有挂碍的人群。也被常人误会,怀疑如果信佛法的人多了,将来的人世会因此断灭。其实,这些可能都是误解。

先讲一下我对空性的认知。空性其实就是一种无我的状态,是很难达到的!每个人在正常状态下,都是“有我”的,是“我执”的。因此在面对事情的时候,会不由自主的把“我”摆在前面,并从个人的很小的一个方面去思考事情(虽然都在一直强调要多角度思考问题)。而且这个“我执”包含着成长环境、个人灵性、家族积淀等因素,因此每个人的思考都是执着之我见的。评价别人其实就是一种把“我”摆出来的常态,为什么会产生评价,是因为觉得自己的认知是全面并且正确的,所以相对有点“妄自尊大”。空性其实就是把这种“我执”打破,将固有之见击碎,这样才能在与人相处的时候形成一种完全包容的状态,才会接受与宽容,体现善良与爱。

人世间很多恩怨,许多源于我执。凡人基本有的嫉妒和虚荣也都是源于我执。因此修炼空性的目的,并不是不闻世事,佛系人生,而是更好的包容、接纳、宽厚、虚心的接受不同的人。你的怨念,多数只是源于自己的心,与其他事物不相干。

这是我对空性的认知。再讲一下“不空”。其实通常来讲,大乘佛教是讲“空”和“不空”两方面的。“空”是为了更好的吸收能量,因为常人执着我见,其能力弱、范围小、狭隘,若想其做事能力强、范围大、宽广,就得先“空”,将执着之我见一扫而空,然后以无我之精神,努力做种种事业。“不空”就是做一些救世之事业。所以出家人并不是陶渊明式的诗酒田园享乐生活,而是修行到一种“空”而后“不空”的状态,为救世人。

寻常人家,没有灵性认知、天赋,是很难达到这种修行的纬度的。很多人即使出家了,还是没有走出自我。所以如果想修习空性,其实并不必执着于在家或者出家,就像很多人里只有几个牧师一样,不必人人是牧师才能有信仰。

最后,因为我并不是一个有深刻信仰的人,也不算是那种灵性通透的神类之人,所以我的一些观点可能是浅薄或者无知的。以上所述仅为我一家之言。

你可能感兴趣的:(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