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帝国》观后感

“赳赳老秦,共赴国难”这是《大秦帝国》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一句话,当时就当一句口头禅式的说说,但突然发现其实这句话,应该才是大秦帝国崛起的点睛之笔,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乃至小到一个班级和一个家庭,一定是需要有一种文化和精神去支撑,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地方它可以称之为“国歌”,“班歌”再到所谓的企业精神和企业文化,这是一个民族发展不可少的一部分,所谓文臣武将各有其道。即便是打仗也一定有兵法可言,若没有一个凝聚的核心,那么只能称之为一盘散沙,

图片发自App


其次,几乎所有人都知道,大秦帝国的崛起还有一个关键性的因素便是商鞅变法,从上到下彻底颠覆当年的统治阶级观念,自古以来变法都是流血的变革,当然变法的厉害支出一在于法制体系的完整,而最重要的一点却在于推广与实施,商鞅以“徙木立信”来进行法治的第一步,也许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要做这样一件小事来实施法治基本呢,这和当时大秦一盘散沙,政府无信有很大的关系,所谓的“人治”无非是靠人情关系,这和现在一个公司没有其制度相差无异。

所谓“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一切的主宰都掌握在和别人手里,恰似千百年之前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所在法治之立,恰好,立于人民,立于大众,这才有虎狼之师的出现。


图片发自App


自商鞅后又有两个个重要的人物出现在秦惠文王期间,大抵很多国家的衰落都是从改朝换代开始的,一个好的君王能强盛一个国家,也可以断送一个国家,诸如顷襄王和秦庄襄王,赢驷的慧眼识珠,不拘一格和张仪一拍即合,恰如秦孝公和商鞅,张仪和公孙衍都是魏人,但却在秦国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两者虽政见相反但不得不说也算战国的英雄人物,用公孙衍这一点是很多其他王者所不能之处,用魏人为大将去攻打魏国,且用人不疑,实在是王者风范,及时放到现在也一定是顶尖级领导,接下来变是又重用魏冉,而后又在一系列的政策下,从民间选拔出白起这样的战神,从此秦国独大。


图片发自App


自古便有“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这次深深感怀,这句话意味深长,张仪,公孙衍本为魏人,却被弃之不用,张子又到楚国依然没能被发现,商鞅本也有心侍魏结果最终全部为秦国所有,而且成了秦国强大的关键人物,这又和三国的刘备,以及大汉的刘邦有些相似,自古帝王者不是打仗有多厉害,也不是自己有多少本事,而是在用人上是否有识人之眼,用人之心,容人之雅量当然还有调和矛盾的能力。

      还有,感叹我们的大秦祖先,生于大秦,荣耀大秦。做一个骄傲的大秦子民。

你可能感兴趣的:(《大秦帝国》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