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杀你,因为看你不爽啊——《恶意》

东野圭吾说:“这个世界上有两种东西不能直视,一种是太阳,一种是人性。”

看第一本这位帅哥作家的作品是《时生》,然后是《解忧杂货铺》,《嫌疑人X的献身》《白夜行》《单恋》《秘密》《放学后》……

其中好几本看完后,再看书名都差点忘记了情节,但几个月前读的《恶意》却在脑子里阴魂不散,想起来就脊背发凉。

《恶意》虽然也算是侦探推理,但开头没有《嫌疑人X的献身》的惊悚,而是一个以写儿童小说为生的野野口修的男人,去探访身为畅销书作家的旧友日高邦彦,闲闲地叙述,很家常……

但平淡的开头很快结束,因为日高邦彦被害了!

案件也很快水落石出,野野口修很坦然地承认了自己的杀人经过。

罪犯落网,案件看似该结束了,但其实才刚开始。


图片发自App

因为,一直找不到野野口修的杀人动机。

    通常情况下,杀一个人,要么为财?为情?为报仇?为雪恨?

但这些动机,在野野口修身上根本就找不到。因为日高邦彦不只是野野口修国小、国中的同学,还是他事业上的恩人。因为野野口修虽然一直梦想当作家,却一直籍籍无名,是成名后的日高邦彦好心地将他介绍给了儿童读物的编辑,为他的作品找到发表的渠道。

野野口修为什么要精心设计这样一场谋杀,用纸镇将自己称之为好友的日高邦彦砸晕,然后残忍地将其勒死。

之后,更惊人的内幕是,侦探加贺恭一郎发现了一些证据,怀疑野野口修是日高邦彦的枪手。

野野口修不情愿地承认了日高邦彦的畅销小说都是他代笔的,是日高邦彦威胁他做自己的枪手!而由于自己曾和日高邦彦的前妻有情感纠缠,还差点杀了日高,被其发现并留下证据,所以一直被迫为日高邦彦写小说。

我以为小说到这也可以结局了,但更戏剧化的还在后面。

其实,哪里有什么代笔,什么威胁,什么证据,什么和日高前妻的情事不过都是他一手策划的。

这一切都不过是野野口修设计的骗局,他穷尽一切也要玷污日高的整个人生。而杀害他,只不过他计划开始的一个步骤。

小说情节的设计真是一波三折,除了凶手是谁很多人一开始就猜到了,但后面的情节却一次又一次地出人意料。

当一切水落石出,最让人感慨的是野野口修这么做的动机,类似于“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原因,就是看他不爽!”或者说这动机根本就称不上什么动机,却那么阴狠毒辣,让人觉得后背冷飕飕的。



你是否发现,当你加薪升职,在单位混得风生水起,曾经一起患难的好友却悄悄疏远了你?

你是否发现,当你在外面站住脚跟,衣锦还乡,是不是有亲戚说话开始变得酸溜溜的?

你是否发现,当你在班里很得老师喜欢,或者在公司很讨上司器重,就会有人莫名其妙的排挤你,冷落你,散布你的谣言……

其实,不是你说话不到位,不是你不懂人情礼节,也许只是因为你比他们优秀,他们看你不爽!

每个人内心都隐藏着一些不足为外人道的恶,就像在电影《烈日灼心》里,扮演警察伊谷春的段奕宏说的那段经典台词——“法律特别可爱。它不管你能好到哪儿,就限制你不能恶到没边儿。它清楚每个人心里都有那么点脏事儿,想想可以,但做出来不行。法律更像人性的低保,是一种强制性的修养。”



就像结婚后,每个人都会有无数次想要离婚的念头。在生活中,我们大概也会有无数次想要杀死某个人的冲动。在东野圭吾的《放学后》,说起宫坂美惠想要氰酸液的原因,惠子说:“如果有什么毒药能轻易杀人,我也想要呢,因为不知道什么时候会用到,也没准是自己要用。”

我们之所以没有去实施犯罪,是因为有所顾忌,这个顾忌就是底线。一旦我们内心的恶突破了这一底线,就如同恶魔钻出禁锢他的盒子,开始为所欲为……



前几天,在微信里看到一篇文章,提到一个1974年,在意大利的那不勒斯进行的一个人性实验。

在南斯拉夫行为艺术家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面前有一张桌子,桌上摆放着剪刀、铁链、子弹、手枪等72种道具,不过都是真的。

实验中,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本人则用药物麻醉自己,无法动弹,不能反抗。观众可以对她用道具做任何事,且不用承担责任。

开始的时候,只是有人尝试在她身上涂涂画画,在确认玛丽娜真的不会反抗的时,越来越多人胆子大了起来……

“开始有人把饮料倒在她头上;有人用剪刀撕烂了她的衣服;有人把玫瑰花刺刺进她的身体;最后有人拿起手枪对准了玛丽娜的嘴巴(被旁人制止)……”

所以,也许连我们自己也不知道自己的内心藏着多深的恶!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杀你,因为看你不爽啊——《恶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