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老师讲了什么,更要关注老师是怎么讲的,他的脉络是怎样的,具体的问题上,他是用什么样的方式来启发受众的。
一、复习四种心理状态的应对策略
1、四种心理状态的应对策略:心理健康者讲道理;心理不健康的人要“反着说”;心理不健康的人要“反着说”;心理是死的不说。
面对不同层次的受众,又可以分三个层次来讲:心理健康合理表达诉求;心理不健康压抑情绪;心理不正常诉诸行动。
2、心理状态的诊断:专业人员判断性质,正常与异常、常态和变态、理性和非理性;非专业人员判断程度,轻重。
二、基本情绪和复合情绪
在讲情绪的时候,细化一个人的情绪,求助者找到,来区分,是痛还是苦?痛苦是焦虑还是抑郁还是恐惧?给谁提供服务比提供什么样的服务更重要。通俗地说法,离科学和严谨远,但为了保证有效性,丢掉准确性。什么叫心理健康?心理健康,就是能合理地表达诉求。心理不健康就是压抑自己的情绪不会表达诉求。心理不正常,就是直接付诸行动,连情绪也不会压抑了。对于情绪又怎么区分?在科学心理学的解释中,情绪有基本情绪和复合情绪。
1、基本情绪--喜怒悲恐。悲,不去更多的涉及--危机干预和哀伤辅导。
恐::最重要的且最需要识别并克服的基本情绪。专业首先看性质,非专业的看程度。恐分为两种,一种是正常的恐,也可以叫理性的恐--正常的恐,叫怕,现代汉语叫害怕。和现实相符的情绪状态,应对方法跑还是躲。还有一种是非理性的恐,变态的恐,叫恐惧。和现实不相符的情绪状态,应对方法往前冲。
例如:小区里有个疯狗,会咬人,一咬了人就跑了。你知道但是从来没见过,你经常听到邻居被咬,但是没见过,这时候你会害怕,这是现实的,在家里不出门,出门拿个棍子防备着,就是一种正确的应对。这是主动的。那如果你在家里躲着,狗不会进你家里来咬你,还是害怕,总觉得狗会进家门咬你,甚至觉得狗已经进了你家了,那就是恐惧,因为和现实不相符了。恐惧的应对,是直面。你的心理健康水平还行,要走出去。你自己能走出去,就可以解决。但通常情况,你自己没法走出去了,这就是恐惧症,最典型的心理治疗方法是“系统脱敏疗法”,还有一个“暴露疗法”。
横向展开---恐惧是负性情绪,它是怎么来?任何一个负性情绪两部分组成,一个是内心体验,一个是你对它的认知。
2、复合情绪:
抑郁—对过去的悔恨,分为常态抑郁和变态抑郁。常识性的应对,就是多运动,多晒太阳。
恐惧——现在。
焦虑—对未来的恐惧,分为常态焦虑和变态焦虑,应对方式放松训练。
焦虑也是一种负性情绪,是指向未来,是对未来的恐惧。抑郁指向过去,抑郁是对过去的悔恨。从时间纬度上为了大家理解,病态的是恐惧,常态的是害怕。恐惧是当下,焦虑是未来,抑郁是过去。
对于焦虑怎么应对?应对之前,区分是常态还是变态的。无论谁在哭,无论谁在闹,无论谁在痛苦,先要看是不是常态的还是不正常的。病态的焦虑:第一,痛苦的情绪体验,我们叫它漂浮性焦虑、再一个有精神运动性不安,第三有植物神经性功能紊乱。如果没有精神运动性不安,没有植物神经性功能紊乱。可以举例子让受众理解。无论正常还是异常,应对的方法是放松训练。对一个现象有了区分,有了定义,一定有应对方法。
怒,正常还是异常?如果是正常的,怒就叫生气,不是正常的,就叫愤怒。愤怒和生气不是程度上的差异,愤怒和生气是性质的不同,是两种不同性质的情绪。生气,常态的,没必要处理。变态的愤怒,科学研究成果说,如果一个人愤怒了,你不去激怒他,他的愤怒不会超过12秒。愤怒也就是几秒钟的时候,但是因为愤怒常伴随攻击,他攻击你,激发了你的愤怒,你再反击,就会激怒他,就吵起来了打起来。愤怒的处理,就是等待。愤怒产生之后,只能转化,不会消失,最好的方式就是自生自灭,等待。生气与愤怒的区别:生气正常人都会有;愤怒是变态情绪,应对方式一个人愤怒不去激怒他,12秒就过去了。
横向的判断再总结一下:一个人,服务的对象,一对眼,是个活生生的人。人有两种可能,要么是活的,要么是死的--心理层面上。如果判断完了是活的还是死的,如果是死的,想尽一切办法变活。如果是活的,再看是正常的还是异常的,正常的,看健康的还是不健康的。异常的,要想尽一切方法打发走。如果是人,状态不正常,想办法等正常。如果是健康的顺着说,不健康反着说,异常的顺着说,死的,闭着嘴不说。
纵向的判断,首先引入一个非常重要的技术,对一个人防御机制的识别。
三、心理防御机制
防御:军事名词,国家防御靠军队,家庭防御靠院墙、房门、窗户,人的心理防御靠防御机制。
机制:防御方式或功能。重要的是要知道防御的是什么?它在保护着什么东西?防御机制分健康的和不健康的,适应性的和非适应性的。
目的:通过识别防御机制,看到背后防御什么。
1、压抑。概念:把令人痛苦或困扰的问题(如欲望、情感、心理冲突等)逐出意识之外的心理过程。
社会化的过程是怎么形成的?通俗地讲,社会化的过程就是压抑的过程,压抑的是本我的东西、本能的东西、冲动的东西。如果没有压抑,就没有社会化。
压制与压抑的区别:压制有意识,压抑无意识。例如一个人想上厕所,但是忍着,这是压制,因为是有意识的。一个人生气可能是无意识的,是压抑。例如忙的时候感觉不到累,闲下来就能感觉到累,压抑在起作用。
2、否认:是个比较原始的防御机制。当某件事情不能接受的时候,就是否认。
哀伤五阶段:否认、怨恨、妥协、抑郁、接受。科学证明是错误地,心理上很实用,利用这个框架构建心理上屏障。
例:一个人到医院查体,胸片发现一个阴影,有经验的医生一看就知道是肺癌。医生告诉病人,病人的第一反应是不可能--这就是否认,但片子就是肺癌,可能会怨恨,接下来和病妥协,再接下来,就郁闷,然后就接受了。接受手术,加入抗癌协会,和病友们一起活动,开始另一种生活。想一想,我们如果遇到问题,是不是也是这么个阶段?怨恨总会比否认好。一个人不承认这个事实的时候,他在保护他的自尊,很多孩子是有意识说谎,还有的孩子是无意识的说谎,就是一种防御。
3、投射:己所不欲,施之于人
概念:把本人不愿意承认的情感、意图和观点等错误归于别人。自我将不可接受的想法、情感和想象知觉成来源于自身以外的东西。
例:一个人自卑,会觉得别人看不起他。这是自卑的投射,把自己看不起自己,投射成别人看不起他。比较典型的,妈妈带着孩子在路上,看见一个乞丐,教育孩子:“你不好好学习,将来就像他一样”。妈妈看到捡垃圾的,产生联想,正常的妈妈,会同情,不会往自己身上想。而这个妈妈看到捡垃圾的,往自己孩子身上想,觉得痛苦,痛苦承受不了,就用这样的话告诉孩子,把痛苦投到孩子身上。看上去,是爱的名义。
投射性认同:烧香引出鬼,自我实现的语言,墨菲定律,担心就是诅咒。唯一涉及到两个人的防御机制。
一只狗为什么会追你?一只狗在路上看到你,追你,相当于用狗的语言骂你--你不是好人。把恐惧投射到你身上,你跑了,就是认同了狗的投射。比如,一个女性对婚姻没有安全感,结婚后一天到晚怀疑丈夫,你是不是外面有别的女人?--这就是把自己的不安全感,投射给了老公,怀疑老公有外面的女人,今天检查手机,明天检查微信,后天跟踪。老公时间长了,在外面遇到一个女人,觉得贴心,真出轨了。她就会说,我早知道他不是个好东西。
4、合理化:为自己所不能接受的观念和情欲找一种合理的解释。
与理智化区分开:理智化是指过分使用抽象思维,或者以普遍化概括化的形式处理个人情感上的苦恼或心理冲突,以掩盖个人生活中所感受到的不快。
酸葡萄现象。果因思维,归因是人的普遍需要。任何一个人都会为自己的行为找到一个理由。理由是怎么来的?理由是找出来的,你先看到了果,为这个果找到理由。前面的理念,果在前因在后。理由是找出来的,找理由的过程就是一种自我保护。任何一个人不可能不为他的行为找到一个理由。结婚,一定会为结婚找到一个理由。离婚,就是为离婚找理由。两个好朋友,在一个单位,一个提了,另一个没提,你问没提的,他会说,人家上面有人。--这是为了自己的自尊,理由是找出来。
5、退行:退回到心理发育的较早阶段只生活态度、人际关系模式等,以回避现阶段所面临的心理困境。
我们已经发育到成年的心理承受程度,在遇到压力或困难时,又退回到了孩子时期。例如用成人的方式达不到时候,用孩子的方式。遇到一个创伤、打击的时候,退到受创伤的阶段,叫固着。有的退行,是不健康的。汶川地震时,青岛接待了四百名灾区人民。一个医院里的一个病人,和护士说,我要喝水,男性病人对护士像个孩子一样说。护士说让自己喝,病人说,你得喂我。护士说我在忙,病人就说要曝光。而且好几个病号都这样。---这就是退行,护士照顾伤员太好了,像母亲一样,伤员就出现退行。一个家里,生了二宝,大宝会出现会干的事情又不会干了的情况,甚至有的还尿床,这也是一种退行。照顾人,不能让他依赖你,依赖不利于他成长。
四、心理状态的纵向识别
1、每个人都有父母。
从遗传的角度看问题,心理学的四个公理中基因为大脑设置了初始参数,纵向看父母对自己的影响,看到祖宗八代即家庭文化的影响,不能孤零零看人,因为心理是社会化的过程。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人则不一样,人需要社会化,生物人和社会人。
例:父亲打母亲,我打老婆,我儿子打儿媳妇,父亲意识中不怕老婆是家族传统。
打孩子是学来的。保持文化的觉察,不建议把改变当作唯一的目标,能觉察也是一种进步。有了觉察,会在错误发生时用另一种方式弥补,如果没觉察,就会一直这样下去。“你终于活成了你讨厌的那个人的样子”。
文化或代际遗传,社会心理服务的对象来咨询一般都会呈现遗传下来不好的东西。谈文化的目的要使受众有这种意识。代际遗传不能改变,你终于活成了你最讨厌的人的样子。
举例:一个妈妈打孩子,孩子七岁,怎么打?甩手就是一巴掌。“打人不打脸”、“打了不后悔”,这个妈妈反着,打孩子专门打脸,迎面打,一巴掌,孩子鼻子血呼流出来,把孩子抱过来,后悔,再也不打了。后面孩子再犯错,还是迎面一巴掌。---在门诊上,说完后咨询师问,你小时候你妈妈怎么打你?听到后哭了,妈妈打她和她打女儿是一样的。但是当年她自己想,我要是有了女儿绝不打孩子。但她有了女儿,打得比她妈还厉害。--代际遗传。
2、每个人都曾经是孩子。
法国作业埃克苏佩在《小王子》中这样说:所有的大人都曾经是孩子,知识大多数人都忘记了。如果能够想起自己的童年,回忆那些美好或难过的事,也许你和孩子之间就没有距离,因为你,也变成了孩子。
例:一个刚刚学会走路孩子,第一次摔倒了,他会有什么反应?--会哭?不,会抬起头来看妈妈。不同妈妈的反应,会促成孩子的反应。惊慌的妈妈,会引发孩子哭。还有的会踢地面,都你坏--埋怨环境。还有第三种,妈妈不动,镇定的说没事,没事。孩子就自己爬起来了。这三种母亲就决定了孩子的三种人生(绝对化了,为了说明问题)。第一种,孩子摔倒,妈妈跑过去惊慌地问--孩子会长成什么样?单位里有一种人,有点事就乍呼,乍呼的满单位没不知道的。第二种母亲养出来孩子--遇到什么问题,都是别人的错。凡事都是外归因。第三种母亲养出来的孩子--学会了责任,学会了担当。
溃疡病--人为什么得溃疡?酸多了。吃咸性药物,吃干馒头也行,中和了。但不去根。后来发现,溃疡病人不但胃酸多,还有一种菌,幽门螺旋杆菌,杀菌,吃消炎药。但还不去根。后来还发现,胃动力不好。现在治疗好多了,加上了安定。抗焦虑。你觉得溃疡病人有什么特点?又高又瘦--这个人到底是又高又瘦的体型得溃疡病?还是溃疡病得了又高又瘦?答案是第一种,人为界定--焦虑体型。为什么这样?和他妈有关系。一个孩子刚生下来,又冷又饿,不会说话,只能哭。研究发现,一个孩子饿了就哭妈妈就喂。饿了十次,哭了十次,十次有奶吃,不得溃疡病。饿了十次,哭了十次,十次没奶吃,也不得溃疡病。这个孩子饿了十次,哭了十次,四次没奶吃,六次没奶吃,或者次数反过来,还随机。那他十一次的时候,他会琢磨,我是哭还是不哭、我会有奶吃还是不会有奶吃?这种不确定性就会恐惧,就是焦虑。
引出:几种妈妈决定孩子不同的人生,引起共鸣:没有独立能力;遇到问题,责任都是别人的,外归因;独立的人。
可以作为现场互动的例子,问周围有没有这样的人。
3、活着,必然适应了环境。
自然界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达尔文的进化论。
五、讲课技巧:专业的知识用通俗的语言表述出来,可能不准确,目的唤起对方的注意或思考;能够胡联,引起受众的心动,先好听再好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