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演义》之三十、君子报仇,十年不晚

从来没有一个人的生活是一帆风顺的。

对于一个志向远大的人来说,挫折、伤痛其实都不算什么。哲人说,“凡不能毁灭我的,必将使我强大。”这句话有很多不同的说法,比如孟子就曾经这样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今天我们要说的这一位也算当得起这句话了。

他,叫范雎(jū),就是“关关雎鸠”的雎,有时候也被称作范睢(suī)。说名字,也许读者未必熟悉,但他提出的一项政策,您一定不会陌生——远交近攻。

是的,他就是与商鞅、张仪、李斯齐名的秦国名相之一——范雎。

范雎,魏国人,出身贫寒。依仗着对自己才华的自信,年轻的时候他也曾周游列国推销自己的主张,可惜无人赏识。不得已,回到魏国在中大夫须贾门下做了一个属官。

本来籍籍无名的他,那一年跟着须贾到齐国出使,逗留了几个月却毫无成果,只好准备打道回府。可是就在这个时候,齐国国君齐襄王不知道从什么渠道知道了范雎是一位能言善辩的人,就差人送来黄金与牛、酒等物表示愿意结交。范雎十分推辞,但后来事情被须贾得知,须贾就劝他收下,他知道这样不合适,就坚决没要。

没想到,须贾藏着小心眼儿,他以为这些东西是范雎暗中给齐王送情报得到的酬劳,让范雎收下,其实是为了当证据。虽然没收,但是注意却是打定了。

一回到齐国,须贾就向当时的国相魏齐汇报了。这下子,自己出使无功的糗事也没人追究了,毕竟还抓了一个间谍嘛!

气急败坏的魏齐把范雎狠狠打了一顿,《通鉴》里说打的“折胁折齿”。就是说肋骨和牙齿都打断了。范雎没办法,只好装死。魏齐一看,就命人用草席草草卷了扔到了厕所里,然后置酒高会。喝多了,还让大家轮番用尿来招呼范雎的“尸体”。

范雎找机会对守厕所的人说,要是您能救我出去,我必有重谢!于是趁着魏齐喝醉,守吏就请求将死尸扔掉。魏齐迷迷糊糊地就答应了。等酒醒了,又后悔了,可是已经找不到范雎了。

范雎哪里去了呢?被一个叫郑安平的人救了。这位郑安平不仅救了范雎,还带着他逃跑,甚至牵针引线帮助范雎认识了来魏国出使的秦国使臣王稽。王稽看出了范雎的贤能,就带着范雎到了秦国。

秦国这时的国君是昭襄王。但是实权却握在他的母亲宣太后和舅舅穰侯魏冉手里。这位宣太后就是电视剧《芈月传》中芈月的原型芈八子。

到了秦国的范雎并没有机会见到昭襄王,只好等待,谁知这一等就是一年多。

等急了的范雎给昭襄王写了一封信,表达想法,这才得到了昭襄王的接见。才华卓异的范雎很快得到了赏识,他为昭襄王出了两个主意,一是远交近攻,二是固干削枝。

所谓远交近攻是针对秦与六国的关系的。就是采取蚕食策略,结交远方的国家,进攻临近的国家,逐渐削弱六国实力。

所谓固干削枝,就是后世常说的“强干弱枝”,是针对昭襄王无力掌控朝政的,在范雎的帮助下,昭襄王收回了母亲和舅舅手中的权力,消除了尾大不掉的隐患,秦国内政得以安稳。

这两条策略很快见到了效果。范雎也成为了秦国国相,受封应侯。当然,此时的范雎使用的仍是当年自己逃亡时使用的化名:张禄。

报仇的时机终于到来了。

这一年,为了打探秦国攻魏的消息,须贾再次作为使臣来到秦国。而范雎则穿上破衣烂衫来到须贾的驻地。见到范雎,须贾十分吃惊:“范叔您别来无恙啊!”看到范雎窘况的须贾动了恻隐之心,让人拿来一件袍子给了范雎。而这件袍子,也救了他自己的性命。

须贾留下范雎吃饭喝酒。酒席宴间他问范雎能否帮自己引见国相张禄。范雎答应了。带着须贾来到相府之后,范雎说自己先去通禀,结果却没再出来。须贾一问旁人才知道范雎就是张禄!

大惊失色的须贾“肉袒膝行”上堂谢罪。范雎大会诸国使臣,大庭广众之下,他让人将马吃的饲料强行给须贾吃,并对他说:要不是那件袍子,今日必取你性命!你回去告诉魏王,速速将魏齐的头颅献上,否则,我就要屠灭大梁了!

吃了饲料的须贾跑的比以前快多了,很快就到了魏国。魏齐得到消息,只好跑到赵国,藏到了平原君家。

这时候范雎已经将情况报告给秦王。秦王为范雎对自己的帮助而感激,所以特别想替他报仇,所以他用计策骗来了平原君,然后给赵王送信,您要是不送魏齐的头来,您弟弟就别想回去了。

魏齐没有办法,只好又逃奔魏国,想投奔信陵君。信陵君也害怕强秦,不愿意接纳魏齐,万般无奈之下,魏齐只好自杀。赵王这才取了魏齐的头颅换回了平原君。

正所谓:君子报仇,十年不晚。

此时的范雎,大散家财报答当年有恩于自己的人,如王稽、郑安平都因他而得到了封赏。当然,他也是个有仇必报的人,成语睚眦必报就是说他的呢。《通鉴》里说他:“一饭之德必偿,睚眦之怨必报。”

不要得罪比你强的人。

你可能感兴趣的:(《资治通鉴演义》之三十、君子报仇,十年不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