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书家的故事

能被称之为“家”的,一定是把某领域研究透了以及在某领域有一定影响力的人,如哲学家、经济学家、作家,等等。

“藏书家”是有点独特的存在,其定义也存在着一定的争议。争议点在于,“藏书家“到底该具备哪些素质?首先,普遍认为“藏书家”首先必须得有数量可观的藏书。这个“数量”到底是多少,得随时代而定。雕版印刷术以前,书籍稀少,一个人有个几百卷、几千卷藏书,那已经是很了不起的。而在雕版印刷术盛行之后,几千卷早已不在话下,得以万计才是。如今,印刷技术如此发达,相较其他商品,书籍的成本也不算高,一个家庭很容易就可以拥有几千册书。

而如果以数量来衡量的话,这中间存在的问题是,藏书往往与经济实力挂钩。于是,有许多豪富型藏书家,本身其实对于书文化并不精通,但仅仅是对书籍有着些许特殊情感,因此豪掷巨款去聚集起万卷藏书。历史上,这样的藏书家不少。

其次,一般认为“藏书家”应该具备一些版本学、目录学、文献学知识。像许多知名的藏书家,如黄丕烈、毛晋、鲍廷博等,不仅仅是因为藏书数量而名载青史,更多的是因为他们的学问。于是,像以上所述的,那些豪富型藏书家,到底算不算藏书家呢?

然而,还有一些人,他们并没有太多属于自己的藏书,但是他们关注藏书事业,著述丰富,在文献史上有着重要的贡献。比如广东番禺的屈大均,他半生飘零,显然很难有固定的居所建立起自己的藏书。但是,他的学问是真的好,经史著述一大堆,最关键的是,他编撰广东文献,有《广东文集》《广东新语》《广东文选》等皇皇巨著传世。所以,他到底算不算藏书家呢?

这个问题古来便有争议,其实古今有许多学者都对藏书家进行分类。最有名的是清代洪亮吉,将藏书家分为考订家、校雠家、收藏家、赏鉴家、掠贩家五类。后人多围绕此观点进行发挥。

今天想到这个话题,是因为最近写到伦明。伦明也是一个大藏书家,自己节衣缩食,也要去买书,其藏书处名“续书楼”,但是楼却未曾筑起。他称的上是书痴了,为了得到某些书,不惜精力日夜抄校。这个群体是非常值得歌颂的。因为对书籍的热爱,实质上是对知识和文化的热爱。他们出自自己兴趣的举动,保存下来的其实是无价珍宝。

2021.10.28

你可能感兴趣的:(藏书家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