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唐浩明《曾国藩》读书笔记

五年前,有一本书,深深的刺痛了我。说刺痛是因为,如果不读唐浩明的《曾国藩》,就不知道这个历史上的重要人物,读书、求学、求职、打仗、做官中是这样的艰辛,这样坎坷,这样的来之不易。

这个刺痛,更来源于自己过去是个与书无缘的人。换句话说,就是唐浩明的《曾国藩》一下拉近了我和书的距离。

200多年前的曾国藩,一个穷乡僻壤的农村孩子,他一生牢记并践行:“越笨拙,越努力;结硬寨,打呆账;吾日三省”。

考秀才他考了7次才考上。带兵打仗极度忍受挫折,但依然能稳站稳打,保持初心。对自我剖析,他每日三省,都会反思自己一天中,有哪些做得不好的,需要改进的地方,然后依次写进他的日记里。

我们说一个人很勤奋,很坚忍不拔,持续奋斗,这些词都干巴巴的。但阅读唐浩明的《曾国藩》,让我知道,这个世界上,还有一种奋斗,一种失败后持续奋斗的先进典型曾国藩。

在这本书里,我终于找到了阅读的最大好处。就是爱上了阅读,因为阅读可以跨越历史,跨越身份,跨越很多你在现实中不可能遇到的东西,在书中相遇相知。

这美妙的感觉,就是从阅读唐浩明的《曾国藩》开始的。我从此相信,读书可以让我收获不一样的成长,因为曾国藩的精神价值,是无价的,是永恒的。

还有一个刺痛,来源于自己过去是一枚小小的愤青。所谓愤青,就是将所有的问题,所有的烦恼,都怪加与外的环境影响了我。如果当时老师要是鼓励一下我,兴许我比现在好。诸如此类的想法会延伸或者蔓延,我把问题怪罪于外部世界,而没有从自身查找问题。

阅读唐浩明的《曾国藩》,让我深有体会的一点就是我不在对外界那么愤世嫉俗,不再总是抱怨诸如此类的不公。

看看这本书,200年前的曾国藩,在考学过程不顺心时,收到他人嘲讽时,依然鼓起勇气,认真求学。在京城,郁郁不得志时,也从看不惯这,看不惯那,开始心生戾气,和同事一点一点小事,都会斗嘴。在组建湘军初期,和地方官员不善于沟通,处处碰钉子。这诸如此类的现象,在唐浩明先生的《曾国藩》这本书里,还原给了读书。这些故事,打破了我原有的认知。

我认为,天下俊杰或是伟大的人物,成功都是简单的,顺利的,现实是对他们网开一面的。但阅读唐浩明的《曾国藩》以后,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人类进步,个人进步,都是在坚忍不拔走过来的,外界的环境一时难以改变,但曾国藩,从现实中,逐渐找到了该有的距离。从此,他读书,做人,为官,不在那么尖酸刻薄了,他学会和其光,同其尘。

阅读唐浩明的《曾国藩》以后,我渐渐拉近了和现实的距离。比如,不在对同事那么苛刻的看待,不再对短期的名利和得失而郁郁寡中,不再对父母那样暴力的沟通等等。

改变和现实的距离,最好的办法就是学会用曾国藩带给我的思维,学会换位思考,懂得沟通不在是一件个人的事情,而是我们的事情。

这本书拉近了我和现实的距离,我不再选择做一名愤青,而是更多的理解我与世界的距离,与现实的距离完全在于改变自己的认知。

我曾经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但我今天依然想说我是一个理想主义者。

在阅读这本书以前,我的理想主义者,完全属于意识流的。有种小说的形态叫做意识流,他完全是靠想象来完成的。而我过去对理想的理解,就是某某天,我中了大运,在没有太多努力的情况下,渴望完成理想早日实现。

而阅读了唐浩明的《曾国藩》让我明白了理想是什么,理想该怎么实现。在书中,曾国藩无论是求学,求仕,为人处世,报效国家等实践活动中,他一次又一次经受磨炼、挫折收获实践和成长。理想,在我眼里,不在是空中楼阁般的高冷,也不在是过去那种百日梦般的自我陶醉,而是像曾国藩那样脚踏实地,惟吾德馨。

200多前的曾国藩已经给我解释了什么叫理想。

他的脱胎换骨,他的持续奋斗,他的越笨拙,越努力,持续精进,最终成为中国历史上半个圣人,剿灭太平天国的将军,治理国家的重臣,洋务运动的先驱。

他用2000多万字的曾国藩家书,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中国读书人的内心世界,改变着我们的认知。打开一本书,不再那么困难,因为曾经有一个优秀的人,他和我们一样失败过、挣扎过,痛苦过。但他依然没有放弃自我革新,这个人就叫做曾国藩。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唐浩明《曾国藩》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