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读书就够了》
作者:赵周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ISBN:9787508682471
分类:成功励志-成功哲学
《这样读书就够了》
书名不需要那么富丽堂皇,这本书的书名很容易让人产生心灵鸡汤的感觉,但是非常值得推荐,这本书从读者、学习者的角度出发,以读者需求为出发点,有贴合读者在新时代多种具体背景的实际情况,不仅仅是一个工具书,也是对时代背景下心灵的一次释放。
引言部分
摘:致用类图书就不用在乎是否读完,是否厘清了作者的逻辑、知识脉络,而应该拆为己用,联系个人经验加以运用。(至于原书的体系,并不重要。读致用类月度的关键是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感:致用类书籍的目的就是尽快的能够加以运用,直接的掌握方法,直接的加以运用,并在运用的过程中,联系相关的内容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并能达到分享利他的作用,也就是对别人也有用。
摘:小说或诗集,正读或跳读都无所谓,懂或不懂也无影响,沉浸其中,物我两忘,一个闲适的下午就这样消磨过去,比看电影开心,比旅游成本低,本身就是无用之用,又关乎什么“读书无用论”。
感:“读书无用论”在意识形态上是一种误导,实际上要说的读书的那种“有用”,在实际生活中都不会“有用”,比如交际、比如加班、比如工作,在你无心去做的时候,都会产生“**无用论”的想法。自此看来,所有事情都跟读书一样,关键是要提升对一个领域的认知,以及接受一个领域的能力,而且应该追寻那种长期的有效地作用,如果立足眼前利益,往往就会因为“无用”而“无为”。
摘:知乎LIVE、分答小讲、得到、在行等应用纷纷上线,喜马拉雅、豆瓣、微博也都推出各自的知识付费模式。
感:分析一下以上几种类型的同质内容和独有特色,作为下一步自己知识体系的TIPS.
摘:过去一年看似火爆的“知识付费”,其实是由用户的焦虑、恐慌和好奇心驱动的。
感:正所谓有需求就有市场,利用信息的不对等、利用人们的功利心,结合知识经济的大背景,制造焦虑并以焦虑为卖点促使用户付费,理应是知识付费的驱动力。但是要做的长久,还得以解决“用户”的真实需求,促进知行合一的用户效果为目标。
摘:有人说知识付费是“欺骗者的游戏”,有人把购买“知识产品”称作交”智商税“。
感:1.新媒体平台扩大了知识传播的流量,催生了”知识淘宝“的形成。
2.知识生产者说好就是好;”大家好才是真的好“,不应该成为获取知识的导向,理应从内心出发,”对我好才是真的好“,我做到了,而且能够转换成能力,转换成产品,才能做到”对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摘: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感:形式让心智喘着大口的粗气,跟着领跑者,茫茫然不知所终。
摘:很多知识只是长得像知识而已,很多人也只是装作很爱学习而已。
感:没有清晰的目标,就是在自导自演一场增强虚荣心的戏(闹剧)。
摘:经济学早有定论,任何市场要想健康发展,实现”良币驱逐劣币“,从来不是靠卖家的自律,而是靠卖方的辨别力。
感:1.经济学理论的运用,恰到好处。
2.市场的繁荣应该以买房为核心,如何给买家创造真正的价值,而不是持续释放泡沫。
摘:知识付费能否持续,关键在于学习能力普遍低下的状况能否得到改善。
感:知识付费,商户应该先把用户的能力培养起来。
摘:新问题层出不穷,比如热门的学习课题——”昨日全面学创业,今日人人树IP“,比如流行的学习工具——”手机让接收信息空前便利,同时信息质量大幅下降“
感:信息剧增,而知识凌乱。
摘:听听激动,想想感动,回去不动。
感:那不是浪费时间么,只是方式更为高级一些,只会形成谈资,徒增虚荣。老师很牛,自己依旧。
摘:第一,学习者是否有足够的学习能力,可以拆为己用,可以处理信息,可以解决问题。归根结底,学习者是否能够达到知行合一。
第二,学习者是否有自己的知识体系,可以反求诸己,可以触类旁通,可以举一反三。是否可以不断升级,最终成为专家。
感:1.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孟子·离娄上》
2.学习者必具的首要条件。
摘:通过掌握拆书法,全面提升成人学习能力、构建个人知识体系。
感:拆书法、拆书法、拆书法,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摘:内化与应用知识、分析与整理信息、追问与反思经验
感:成人学习能力的三个维度。
摘:拆书,重要的不是快速找出书中的重点,那跟我没多大关系,重要的是拆书能不能为我创造价值,为我解决问题。
感:为我所用是成人学习的最大动力,也是根本遵循。
摘:个人学习——便签学习法,达到参加同类主题培训的效果;组织学习——RIA现场学习,由拆书家把一本书加工成一场现场培训,引导和促进一群人把知识拆为己用。
感:我的目标:学以致用、学以致思、学以致享、学以致发。
摘:第一,生活、工作和学习总有那么多问题,你选择怨天尤人,还是反求诸己?第二,对成年人或职场人来说,需要具备的能力太多了,那么优先提升哪些能力会带来最大、最持久的收益?
感:无意中让人有增强了读书有用的动力。
摘:
第一章:讨论困扰每个渴望自我提升的职场人的问题。
第二章:区分“以知识为中心的学习”和“以自己为中心的学习”
第三章:自己作为学习者的定位
第四章:重点讲解个人学习法——标签学习法
第五章:从一维到多维,提升学习能力。
第六章:知识体系的搭建
第七章:知识体系范例
第八章:主动学习的培养
第九章:拆书家的培养
感:充分体现了以读者能力提升为核心的知识体系搭建。
第一章 读书为什么这么难
摘:没时间,那就早起;没精力,那就抱群努力、坚持打卡;看不懂,那就找原文、慢慢抠;记不住,那就画思维导图,做摘抄记录、康奈尔笔记;看不下去,那就用番茄工作法逼自己专注。
感:感觉这就是现在的自己。
摘:霍华德·麦克拉斯基提出了生存余力理论模型(Margin in Life Theory),其基本观点是:一个人总是在他需要的精力和可提供的精力之间寻求平衡。
感:时间是之间的核心问题。
摘:那些消耗个体精力的事情叫作“生存负载”(Load of Life),而处理这些负载需要“生存力量”。无论是负载还是生存力量,都有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构成。
一个人总共是在他需要精力与可提供精力之间寻求平衡。
感:都要靠自己
摘:对于成人学习来说,学习的中心应该是学习者自己。
感:多读有用的书。
摘:著名教育家克里提克斯(Criticos)曾说:经验本身有价值吗?并非如此——真正有价值的是在对经验反思之后的智力发展。有效嗯学习来自有效的反思,而非积极的经验。
感:研究人员、书籍
摘:说事实比说观点有效,更能影响人。因为事实是客观的,嗯狗体现专业性和职业性。
感:任何事情就事论事,从事实出发。
摘:说事实比说观点有效,更能影响人。因为事实是客观的,能够体现专业性和职业性。
感:1.细节说服人,细节打动人,细节就是力量。
2.注重事实,关注细节。
摘:你得在全书最后写下个人索引,在全书最前页归纳整理架构,在书页中间做结构笔记、概念笔记、辩证笔记。
感:1.个人索引与整体架构的区别,如何付诸实践?
2.书页中间的笔记形式,在实践中加以运用。
摘:正如大部分人学习如何使用电脑时不应该从汇编语言或C语言学起,也不应该从五笔输入法学起,而应从实用性的角度开始了解。
感:为什么电脑操作那么容易就学会,因为他的工具特色以及延伸效应让人不自觉高度集中。
摘:如果你以自我为导向来学习,也不必写索引、列大纲、记笔记,甚至不需要读完整本书
1.在任何一个领域、任何一本书中都有很多你能学习的知识,但是也有相当多的知识是你不需要学习的。
2.读得越多,不见得用的越多。(少而精)
3.只要你能将读的书在工作中用上一丁点,图书给你创造的价值就已经远超过书价。
感:读书还得硬逼着自己取舍。
摘:现代职场人没有充裕的生存余力,那么更应该给自己装备上投资收益率最高的学习方法。
感:认清时间不能化零为整的现实,接受并从心理上克服这个现实,这样心里能更平顺一些,而平顺的心就是学有所成的坚实基础 。
摘:余生所作文章,躲在三上,乃马上、枕上、厕上也。
第二章 从“读书”到“拆书”
成人的学习:学习者以自我为导向、关联经验、强调实践、聚焦于解决实际问题和内在驱动。
·职场人应怎样学习
摘: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日清工作法::日事日毕、日清日高
管理得好的工厂,总是单调乏味,没有任何激动人心的事件发生。——德鲁克
目标、日清、激励三者之间的闭环优化和良性循环。
马尔科姆·诺尔斯(Malcolm Knowles)创立了成人教育学
图书=核心知识+书面表达
培训=核心知识+口头表达+X
培训=图书=X
X=A(拆为己用)=A1(反思经验)A2(规划应用)A3(现场演练)
内化(appropriation)挪用原本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拆为己用。
这个过程通常包括学习者激活和反思了过往的经验,设想和规划了未来的行动,以及现场的技能演练。
拆书家应被具备的技能:
1.意译原书案例。
2.A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