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你不等于你的大脑
开悟:开悟是简单的与本体合一的自然状态,佛陀将开悟简单的定义为“受苦的终结”。
本体:本体是超越那些受限于生死的各种生命形式而存在的质疑生命无形的不灭的本质。
开悟不仅是痛苦和身心内外冲突的终结,也是思考的终结。
当事物失去平衡时,比如思维,它已经在控制我了。从思维中解放出来的开始,就是认识到你不是一个思考问题的实体 ——思考者。
当有人嘴中念念有词、喃喃自语的时候,你会觉得这个人有问题,但他只是将他脑中不受控制的念头通过声音传达了出来,而我们脑中不由控制的念头也经常这样发生。我们要做的事是经常倾听自己大脑里的声音,特别关注那些重复性的思维模式,不去做任何评判,只是倾听和观察它。这是一种自我存在的感觉,而不是思维。随着倾听思维,我们会发现在这种思维之后一种有意识的临在,那就是更深的自我。
当一种思维止息时,你会在自己的心智流中体会到一种思维的中断——思维空白。这种空白是短暂的,但渐渐的它们会变得长久,你的内心会感觉到静止和宁静。在这种内在的连接中,我们会比思维认同状态下更为警惕清醒,更为临在。随着进一步深入到这种“无念”的状态,会认识到一种纯意识状态,一种无我的状态。
除了观察思考者之外,我们还可以将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当下这一刻,从而在思维中创造空白,就是全神贯注于当下的时刻。在这种空白中,你高度警惕,注意力高度集中,但是没有在思考,这就是冥想的本质。可以通过任何日常活动来练习这种方法,去觉察到那个宁静而强有力的临在。有一个标准可以用来衡量自己的练习是否成功:你内在所感觉到的平和的程度。
迈开开悟之途最为关键的一步是从对思维的认同中摆脱出来。
小我:我们在个人和文化环境的制约下,在脑海中勾勒出自己的形象这个虚幻的自我称为小我,它由思维活动组成,只有不断的进行思考它才能存活。这个虚假的自我,它是我们无意识的认同与思维而产生的,对于小我来说当下几乎是不存在的,只有过去和未来才是重要的。
思维和意识:思维只是意识里的一小部分。
开悟意味着超越思维,在开悟的状态中必要时会运用到思维,但是运用思维的方式会更加集中有效。
无念:是有意识,但没有思维。
真正的艺术家都是在无念的内在宁静的状态下进行创作。身体或生命的奇迹,有一种比思维更重要的智慧在起作用。
情绪:身体对思维的反应。
这里所说的思维不仅仅是指思考,还包括情绪以及所有无意识的心理——情绪反应模式。情绪是身体对思维的反应,或者说是思维在身体上的反映。
如果不能感受到你的情绪,或是切断了与情绪的联系,那么你最终会在纯生理这一层面体验到它们,它们会以生理问题或疾病的形式出现。如果你真的想了解你的思维,身体总会给你一个真实的反映。所以在体内去看或是感受它,如果两者之间有明显的分歧,那么思维永远是说谎的一方。表面的思维和无意识的精神活动之间的冲突是很常见的。我们可以允许情绪的存在,但却不要受它的控制。
观察我们的情绪像观察我们的思维一样重要。我们要习惯这样问自己:“此刻我内在发生了什么事情?”但是不要进行分析,观察就可以了,将注意力集中于内在,并且去感觉情绪的能量。
所有的情绪都是一种原始的无差别的情绪的变形,恐惧可能是最贴切的一个答案,它还包括一种深深的被遗弃感和不完整的,我们可以将它们称之为”痛苦”。思维的一个主要任务就是反抗或者消除这种情绪上的痛苦。而实际上思维越是努力的去摆脱这种痛苦,痛苦就会越深,因为它本身就是问题的一部分。
而在思维空白产生时,你会感受到内心的宁静。在这种宁静状态中会出现爱、喜悦与平和。 爱、喜悦与平和是深刻的本体状态,或是内心与本体连接时的三个方面。
痛苦有两个层次:现在产生的痛苦,以及过去产生的但现在仍遗留在你的思维和身体里的痛苦。停止创造当下的痛苦,并且瓦解过去的痛苦,正是第二章要展开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