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孩子沟通也是门艺术 ——读《儿童沟通心理学》有感

李群锋老师著写的《儿童沟通心理学》,最初我是被充满童趣的封面所吸引,这是一系列图书中的一本,选择它作为寒假里阅读的原因是因为我一直坚信,亲子沟通,从好好说话开始。我们每个人都有着一张嘴,但并不是所有人都会好好说话。有的人说话很甜,就像三月的阳光给人带来温暖;而有的人说话就像带着利刃,一把把扎在人心,让人心寒。大部分的人在与同事或者陌生人接触时,都会有选择性地意识并克制自己的言行,而面对自己最亲的家人和孩子时,好像都忘记了好好说话才能实现良好的沟通。我们总想着在教育孩子时要从气势、音量上压倒他们,进而让他们对父母产生敬畏之心,好好地听从父母的教诲。但从社会上层出不穷的亲子矛盾:小到对父母的教诲充耳不闻,大到叛逆早恋、为钱杀母等现象,再一次说明,面对孩子成长中的种种问题,部分家长并不知道该如何沟通与应对。一旦亲子沟通的桥梁断裂之后,孩子的发展得不到正确引导,往往会掉进一个个深不见底的黑洞之中。而这一个个悲剧的发生,追溯起来竟是在孩子小的时候起亲子沟通出现了问题,孩子不再信任父母,甚至鄙夷、远离父母。这不禁让我们再次思考,面对孩子,我们是否真正会说话?虽然这本书对于学过教育学、心理学的老师们而言,许多内容在翻开书之前已有接触,但我相信通过这本书的梳理,你会对与孩子沟通的法则有了更清晰的了解。

想要建立良好的亲子沟通之前,父母首先需要明白自己对孩子是否有了全面清晰的了解。孩子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隐藏着的情绪表达,你是否感觉到了呢?良好的沟通需要建立在理解信任的基础之上,要知道当孩子的想法没有被别人理解,没有被人执行的时候,他们就会掩盖自己真实的想法,用虚假的信息来保护自己。书中提出的沟通三步骤“一停二看三听”则在告诉家长们,想实现良好的亲子沟通首先父母要停下自己忙碌的脚步,蹲下来去观察孩子的行为、思考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和目的,再给孩子一个畅所欲言表达情绪的机会,主动倾听他们的想法并接纳他们的情绪,允许争辩。有意思的是,在孩子与父母的争辩过程中,父母常范唯我是从,只准说是、不准说不的单向说教模式错误。这点在我小侄女的教育过程中也是深有体会,一天小侄女向我倾诉:“其实我也知道和爸爸吵架不好,但有时候他说的话实在是让我不能接受。他经常说因为他是我爸爸,即使他说错了我也不能说他,就像爷爷骂他的时候,即使是爷爷错了他也要笑着说‘您说得对’,可是明明就是错的,为什么还不能说了呢?”德国心理学家安格利卡·法斯博士证实:“隔代人之间的争辦,对于下一代来说,是走上成人之路的重要一步。”然而,这却与我们传统观念中的唯父母是从有了巨大的冲突。其实父母的观点是他们自己对一生所经历的体验的总结归纳,也不一定是完全正确的,而此时与孩子的争辩也正是一个双方交流思想产生碰撞的好机会,彼此争辩才能实现双方观点的互换,知道孩子内心的真实想法。但如此好的机会,在不少的家庭中却因为父母一昧地认为自己的权威地位是不可撼动的,而主动切断了这条沟通的桥梁,以“因为我是你的爸爸(妈妈),我经历过的事比你吃过的饭还多,听我的准没错。”这类的话语,中断了双方争辩的过程。所以,对照自己的家庭,在争辩出现时家长们又是怎么做的呢?要知道,父母与孩子之间出现争辩,并非是一件坏事,因为争辩只有在家庭民主的氛围浓,关系和谐时才能出现。

书中提出了沟通的七大招式:情感式、平等式、同理心式、正向式、引导式、建议式、约定式。都对我们在与孩子的沟通交流中十分的受用,而我认为招式再多,真要达成所期待的效果,最重要的还是在于父母能冷静的处理自己的情绪,并在与孩子的每一次沟通中进行反思,不断思考自己的沟通方式是否符合这几大招式,还是已经“剑走偏锋、自成一派”了?如果自创招式对孩子并不管用,身为家长的你是否能立即停下,自废武功,重新修炼呢?招式千万条,适合第一条。愿每一位家长,都能在不断修炼的过程中,海纳百川、融会贯通,尊重孩子,好好说话,与孩子成为推心置腹的朋友。

你可能感兴趣的:(和孩子沟通也是门艺术 ——读《儿童沟通心理学》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