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流》:以苦为乐,才是真正用心投入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这是韩愈的名句。

只不过,我更愿意把原文的“苦”改成“乐”。

关于学习到底是苦还是乐呢?大部分人各执一词,今天我想阐述一下“乐”的观点。

如果你听过韩愈的故事,谁都没资格说自己出身贫寒,他真的是连饭都吃不饱,即便如此,他依然数十年如一日的三更睡五更起,所以便有了头悬梁锥刺股的典故,流传至今。

只不过现代人即便条件很好,也会认为读书是一件很苦的事。比如一提到学习两个字,脑袋里面就会蹦出一句话:完了,苦日子又来了。

实际上,是我们在潜意识里就是给学习下了一个苦的定义,而这种潜意识,让我们很难体验到心流。

01 什么才算心流

一年前我看过一本书,名字叫《浮躁的世界,你欠自己一个专注》。今天我又阅读到美国知名心理学家米哈利的著作《心流》。

那么到底什么是心流呢?我认为心流就像是体内一股洪流,它带着你走进忘我的学习工作状态,注意力高度集中。那种严格的自律专注,使自己获得精神上的愉快,并且内心有一个坚定不移的目标。

比如韩愈在条件极苦的条件下,还能全心投入学习,实际上就是一种心流模式。尽管在古代社会,穷苦人家的孩子,想要出人头地,改变命运,一个很重要的途径就是考取功名。

所以有人一生努力,只为中举,而韩愈就是最典型的代表。

这也说明当一个人专注于目标时,就能逐渐“以苦为乐”,逐渐进入心流。


02 心流能带给我们什么样的改变

前几天,我看完了《居里夫人自传》。她在自传中写道,当我在实验室里忘我地做着各种化学实验的时候,是我人生最幸福的时刻。因为这时候,我忘记贫穷,困难,琐事,以及一切与实验无关的事情。

可以这么理解:正是因为居里夫人进入了心流模式去做实验,才创造了世界化学和物理界的奇迹。

结合到我们学习和工作上来说,如果想要获得满足与愉悦感,那就问问你自己是否足够专注,是否进入心流模式?

如果没有,那么你的投入可能只是做无用功,或者说跟投入跟收获不成正比。甚至思维就开始进入负面状态,用各种自我否定来怀疑人生,将原本幸福的日子过成煎熬。

而心流则是在享受状态下去做事,比如像老和尚和路人的故事,有一位路人问老和尚如果得道后,他会做什么?

老和尚回答道:砍柴,担水,做饭。路人很不解,认为没得道前也不是做这些事吗?为何得道后依然做这些事。

老和尚则说了一句话:“得道前,砍柴时惦记着挑水,挑水时惦记着做饭,得道后,砍柴即砍柴,担水即担水,做饭即做饭”

这个故事说明:得道后,做到了身心合一,大道至简,这就是心流模式下的万物。

这也是心流带来的变化,即专注做一件事时,就会进入心流,而体验到常人无法体验的满足与愉悦感。

03 进入心流模式的学习,是快乐

就像韩愈所说,学习是苦的,但是却乐在其中。只不过时至今日,很多人依然还在给孩子灌输这种学习苦的观念。

从心流模式上看,这个观点显然是站不住脚的,下面我代表“乐”方阐述我的观点。

还是以古代学者,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作为例证。

读书,考取功名并不是出人头地获取财富自由的唯一途径?

实际上,任何一个朝代最有钱的那一部分人根本就不是读书人,书读得越多越有钱?也不是越读书,社会地位就能越高。

而是因为真心的喜欢和快乐,比如说韩愈通过头悬梁,锥刺股的苦读,希望能让自己成为一名博学多才的有识之士。而不是大字不识的一介莽夫,所以他走了一条艰难的求学之路。

这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读书是自己最热爱的事情,另一方面是读书时的自己。

基于以上两点,我相信韩愈在忘我地读书时,是他人生最幸福的时刻,是最高贵的精神享受,也就是进入了心流的快乐模式,如果是折磨,那早放弃了。

问题又来了,如果是乐,那为什么会给我们留下“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呢?”

实际上,苦与勤对应,所谓的苦指的是肉体上的苦。冬有严寒,夏有三暑,古代可没空调。

而韩愈又是一名孤儿,靠嫂嫂抚养长大,搁现在是妥妥的特困户,但是进入心流就不一样了,付出的努力只有快乐与幸福,这就是心流的魅力。

那么问题又来了,怎样才能忽略肉体上的辛苦,换来精神上的富足,成为一个精神幸福的人呢?答案是进入心流模式,也就是专注。很抱歉绕了一大圈才切入主题。

04 结语

韩愈刻苦学习,最后名垂千古,给我们留下名言佳句,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居里夫人以实验室为家,放射性元素的发明为世界做出巨大贡献,造福人类。

他们的故事足以说明,如果做一件事情没有沉浸其中,只是有流于表面,大概率是没有收获的,只有专注于事件本身,从中获得乐趣,才能体会到工作学习的幸福感,否则都是在磨洋工。

如果你的刻苦只是停留在表面,没有进入忘记自我,忘记时间的心流状态。那很难体会到其中的愉悦感,结果便是劳而无获。

希望你的每一份努力都有回报,但,请真正努力。

你可能感兴趣的:(《心流》:以苦为乐,才是真正用心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