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课有感(二)

              独辟蹊径论看客

      ——观向芬芳老师执教《孔乙己》有感

    犹记得金海岸中学向芬芳老师在小林中学录播室为全区语文老师带来一堂独辟蹊径、内涵深刻的《孔乙己》。

《孔乙己》是鲁迅先生的名篇,选自于他的短篇小说集《呐喊》。小说描写了孔乙己在封建腐朽思想和科举制度毒害下,精神上迂腐不堪、麻木不仁,生活上四体不勤、穷困潦倒,在人们的嘲笑戏谑中混度时日,最后被封建地主阶级所吞噬的悲惨形象。篇幅不长,却深刻揭露了当时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和封建制度“吃人”的本质,具有强烈的反封建意义。

  教过多次《孔乙己》,也听过多次《孔乙己》,绝大部分的语文老师都会从分析孔乙己的人物形象入手,引导学生理解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和封建制度“吃人”的本质。然而今天向老师的课独辟蹊径,抓住“看客”这一鲁迅小说里典型的类型化形象,引领学生由《孔乙己》到鲁迅其他小说,由文本到现实,由浅入深,逐步理解“看客”背后所蕴含的深刻内涵——病态的国民精神。

“文中的看客有哪些?”新颖的设问一下子调动了学生们探究文本的积极性。接着,向老师引用鲁迅先生的评价“孔乙己是一个凉薄的人”,要求学生紧扣文本,思考文中的看客对孔乙己的凉薄体现在哪里?学生速读课文,很快明确了看客的言与行便是他们凉薄的集中体现。学生分析文本的环节,向老师一次又一次地指导学生通过朗读领会看客们的语气,如“孔乙己,你当真识字么?”要读出看客们对孔乙己的挖苦、不屑,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读懂看客们的空虚、残忍、冷酷。

文本分析完毕,向老师布置学生交流探究课前要求学生写作的小论文《鲁迅笔下的看客形象》。平板信息化手段的运用,打破了小组合作交流的局限,全班同学都能在平板数据后台看到任何一个同学提交的小论文。两位学生代表分享了他们精彩的观点,其中一个孩子的发言“鲁迅笔下的看客大多是普通的老人、中年人、青少年,由此可见看客的社会普遍性”令我感触颇深。总以为我们这个年代的初中孩子缺乏思想的深度,殊不知在恰当的引领下,我们的当代少年同样能发出时代的强音。

孩子们分享完毕,向老师紧接着播放了一个微课,帮助学生全面认识鲁迅小说中的不同看客形象。最后由文本走向现实,分别通过图片和视频从反面和正面向孩子们展示了看客的不同类型。既有如鲁迅笔下麻不不仁、空虚冷酷的看客,也有见义勇为、温暖善良的看客,强烈的对比下这节课的主题一下子有了厚重的现实意义:引导我们的孩子成为温暖、善良的人。

向老师这节课切入点独特而精准,紧扣文本,引导学生由课内到课外逐层深入,内涵丰富,感悟深刻,实现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高度统一。同时,也给我这一执教多年初中语文的老师带来了新的思考:如何在中考这根指挥棒下使我们的语文课堂更富有语文味。今天这节课就是最好的示范。

你可能感兴趣的:(观课有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