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海底捞涨价"悄然上了微博热搜,瞬间引来大量围观。一时间,网友们议论纷纷,有人表示理解,但更多人表示不能接受。
很快,海底捞便发布声明,宣布取消涨价决定,并为之前管理层做出的错误决策而道歉。至此,这场风波才告一段落。
按说餐饮企业涨价是很稀松平常的事情,为什么海底捞要为涨价道歉呢?
我们不妨来盘一盘。
1.时机不对,有理也理亏
物价上涨年年有,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已经司空见惯。
尤其餐馆菜品,一年涨价1-5元也很正常。对于大部分消费者来说,也普遍都能接受。但海底捞的涨价,显然触动了消费者的敏感神经。而且不光海底捞,西贝、喜茶、奈雪的茶等也都纷纷开启涨价模式。
有网友坦言,疫情逐渐消退后,没等来传说中的报复性消费,反而等来了报复性涨价。
疫情期间,餐饮企业所受打击最为严重。行业萧条,深陷其中的企业都有强烈活下去的愿望。当消费逐渐复苏之后,餐饮企业纷纷涨价的原因,除了材料成本上涨和员工工资带来的压力,还有急于盈利的追求。
从这方面来说,企业这时选择涨价,其实也无可厚非。
然而站在消费者的角度,餐饮企业的涨价恐怕就不那么让人舒服了。
疫情期间,很多人的钱袋子受到了影响,收入不增反降。即使疫情完全解除,短时间内,恐怕也不会迎来报复性消费的繁荣景象。
于是,有网友不无愤慨地表示,餐饮企业的做法,与趁火打劫有什么分别?
对于很多人来说,疫情后的消费本来就有谨慎的趋势。而餐饮企业的涨价,更有可能让他们捂紧钱袋子。
2.幅度过高,心疼比肉疼
海底捞的涨价除了时间上不太合适,价格幅度上,也不太合适。
虽然官方声称涨价幅度控制在6%,但有网友反映:"一份肥牛从62涨到了68,虾滑从50涨到了60,半份血旺从16涨到了23……"肉眼可见的价格涨幅,要比百分比更让消费者心疼。
涨价可以理解,但当价格涨幅超过某个临界点,比如说5元,消费者便会明显感知到压力;压力一旦传导至大脑,便会产生不适感;而这种不适一旦在网络上扩散,便会引发更多网友的咋舌。
跟随海底捞一起上热搜了,还有喜茶。
尽管同为涨价,但喜茶的涨价普遍在1-2元。尽管也有网友认为一杯奶茶30元有些不值,但是大部分网友并没有表现出强烈的不满。相较于原价,才多了1-2元而已,并没什么大惊小怪的。
其实涨价的何止餐饮企业,今年手机行业普遍涨价的话题也一度引发热议,小米、华为等手机厂商发布的5G旗舰手机都大幅调高了售价。
如今恐怕没有人再"鄙视"小米是屌丝用的廉价机型了,因为小米10的售价已经迈过了4000元大关。
回想前一代机型小米8的2699元定价,新版的售价估计会让很多人心疼一阵子了。
3.涨价有理,但竞争更残酷
有些企业涨价有底气,而另一些企业涨价则可能适得其反了。
虽然长期看,涨价是一家企业向上走,去获得品牌高议价和永续发展的必经之路,但涨价也必然会劝退一部分用户。
在商业竞争时代,被你"抛弃"的用户,往往会成为其他竞争对手的武器。比如淘宝、京东之后兴起的拼多多。
企业有自己的发展节奏,消费者也有自己前进的脚步。但彼此跟不上对方的脚步,那么双方便只有好聚好散。
用户是流动的,不是你的流量,但会成为其他品牌的流量。
其实,当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必然会面临这样的选择:是保留现有用户市场,还是开拓新的用户市场?
面对这样的难题,很多企业想到了两全其美的办法,即通过品牌扩展,让现有的鱼留在原来的鱼塘,然后通过新建一个鱼塘,去喂养另一批鱼。
小米、华为、OPPO等手机厂商莫不如此。
可是放在餐饮行业,这一条经验似乎没那么容易套用。对于海底捞来说,现有品牌尚在持续打造阶段,更遑论再造一个"荣耀"或"红米"了(海底捞子品牌U鼎冒菜属于不同的品类)。
餐饮行业本身属于低竞争门槛的行业,品牌的忠诚度往往也不会特别高。作为火锅界的明星企业,海底捞固然有涨价的底气,但也严重依赖消费者的口碑。
火锅界向来品牌扎堆,竞争激烈。尽管海底捞的服务有口皆碑,但无论从历史底蕴还是产业布局来看,海底捞都只能算是小学生。
因此,在要利润和要用户之间,海底捞需要好好掂量掂量。
4. 抓大放小,远虑比近忧更值得关注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而餐饮企业的"近忧"其实大体相似。涨价恐怕是解决"近忧"最直接、也最容易采取的举措。而当涨价的决定遭遇消费者的阻力之后,企业才会开始反思,之前的决定到底错在了哪里?
我们来看海底捞的道歉,这其实也是一次品牌初心的纠偏行为。
"顾客至上,服务至上"一直是海底捞有口皆碑的法宝。而涨价的行为,显然与这条原则不符。一旦涨价上升至企业价值观的高度,那么单纯的商业行为,也会被绑架,被过度解读,最终异变为消费者讨伐的对象。
从目前来看,海底捞其实骑虎难下,不得不在平衡收益和平息舆论层面,做出痛苦抉择。
而从品牌发展角度来看,不论何种原因,涨价的短期行为,也必然要让利于长期的品牌建设。
疫情逐渐平息,但大部分餐饮企业和消费者尚未恢复元气。如果此时选择涨价,极有可能损害长期建立的良好品牌形象。
为此,海底捞不惜放下身段,以息众怒。为的是顾全大局,确保疫情过后,依旧成为广大消费者的至佳选择。
这种短期经营受损,换来的是品牌长久的发展;同时也避免了背负趁火打劫、不顾消费者利益的骂名。毕竟现在大家聚餐的愿望不是很强烈,现在涨价不是最好的时机,即便"忍辱负重",也不应成为人们口中议论纷纷的负面典型。
无独有偶,4月11日,西贝董事长贾国龙也站出来为涨价道歉,并宣布恢复原价。
同为餐饮业的明星企业,两者的做法不谋而合。虽有迫于压力之嫌,却也都重新赢得了消费者的好感。
借助此次"乌龙事件",两大品牌也获得了巨大的关注度,为企业开门迎客,积极扭转颓势奠定了强有力的基础,可谓皆大欢喜。
然而事实真的这么简单吗?我看未必。
企业也不傻,涨价的决定肯定也是深思熟虑之后做出的,不可能是拍脑门。
虽然预见到这时候涨价,会存在一定风险,但没想到风险远超过预期,这才逼不得已撤销了之前的决定。
企业危机时时有,但是危机响应能力也很重要。从这件事来看,海底捞的危机处理能力值得学习。
如今,借助发达的移动网络环境,企业可以通过释放一个信号,迅速验证一个决定的正确与否,从而为企业不犯错、少犯错,最终实现快速增长,提供强大的助力。
从以上来看,海底捞为涨价道歉可能并非良心发现,而是商业规律使然。
海底捞最终恢复原价的决定,看似是为了顺应消费者愿望,实则是为了维持企业的长久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