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伽梵歌》冥想之道有感

业瑜伽士是弃绝者

履职尽责而不求回报的人,既是弃绝者,也是业瑜伽士。已经达致瑜伽的人,平静则是其自我觉悟的方法。没有对感官享乐的欲求,没有对行动结果的执着,弃绝了所有个人动机,这样的人达致瑜伽的圆满。

业瑜伽或无私服务带来心意的平静。当人们不带任何个人动机而只是当作职责来从事行动时,心意就不会被失败的恐惧所扰乱。心意变得平静,人们可以通过冥想获得瑜伽的圆满。自我觉悟所需的心意平静,只有在放弃所有动机和欲望后才会达成。自私是心意中其他不纯欲望的根本原因。无欲的心意才是平静的。因此,主把业瑜伽推荐给想在冥想瑜伽上获得成功的每个人。冥想的圆满将导致控制感官,心意平静,并最终通向觉悟到神。

心意是朋友也是敌人

对于控制住心意的人来说,它是朋友;对于没有控制住心意的人来说,它就是敌人。

掌控了心意,就掌控了世界。圣人帕坦伽利把瑜伽定义为控制心意和智力的活动或意识波动。稳固地控制心意和感官就是所谓瑜伽。控制心意和感官被称为苦行和瑜伽。冥想的目的是控制心意,以便专注神并根据他的命令和意志来生活。瑜伽士控制心意,而不被心意控制。瑜伽士专注,自在和向内的心意,是最有力和最具创造性的心意,可说是无所不能的。

事实上,心意是生命体解脱的原因,也是其受束缚的原因。当心意受到原质三德的控制时,心意就是束缚的原因。这同一心意,当它系于上主时,就成为解脱的原因。当心意被感官对象控制时,就是束缚之因;当心意被智力控制时,就成为解脱之因。对心意和感官的绝对控制,是自我觉悟的灵性实践的先决条件。人若不能成为感官的主人,就不能在自我觉悟的道路上有所进步。因此,在控制住心意活动后,就应该让心意远离感官享乐而专注于上主,此后,由于感官从心意那里获得了力量,感官的冲动就不起作用了。心意是其他五种感官的统治者。你一旦成为心意的主人,也就成为所有感官的主人。

控制住低级自我(心意和感官)的人,无论在冷热中,还是在苦乐或荣辱中,都保持平静,他们始终坚定地专注于至上自我。

只有当心意平静,彻底摆脱了如苦乐这类欲望和二元性的时候,人们才能意识到神。然而,人们很难彻底摆脱欲望和二元性。但是,如果一个人把心意和感官都用于服务上主,他就能够从欲望和二元性的束缚中解脱出来。那些掌控了心意的人,会获得知识的灵性财富和极乐。正如湖水归于平静才能看见月影,心意之湖水趋于平静才能意识到自我。

拥有自我知识的自我觉悟的人,被称为瑜伽士。他的心意平静,控制了感官。

冥想的技巧

瑜伽士应该独自静坐,持续冥想至上之主,控制心意和感官,摆脱欲望和所有者身份。

帕坦加利在《瑜伽经》讲到瑜伽八支: 禁制,劝制,坐法,调息,制感,专注,冥想和三摩地。

一个瑜伽士在实现其目标的过程中的一个主要障碍是把感官从感官对象那里撤离回来。一旦感官撤离得以完成,专注,冥想和三摩地就很容易掌握。

感官撤离的两个技巧:1.把全部注意力集中到眉心,感知并扩大那里的一个旋转发光的白色球体。2. 在心中长时间地并尽可能快地唱诵一个曼陀罗或主的圣明,让心意完全融入内心唱诵的声音中。

冥想和三摩地是专注的自然结果。当心意在专注点上停止摆动时,冥想就发生了。

在三摩地的低级阶段是有余三摩地,心意应集中在神的某个特殊的部位上,比如脸和脚上,以至忘记了一切。

在三摩地的高级阶段即无余三摩地:身体一动不动,心意将经验到至上真理的各种层面,永久地失去个体身份和私我,并与宇宙心意合一。

心意的超意识状态是三摩地的最高状态。这种情况下,人的正常意识与宇宙意识联结起来,或被宇宙意识所控制,人达到一种无思想,无脉动和无呼吸状态,除了平静,欢乐和至上喜乐,别无所感。在三摩地的最高状态中,头顶的能量中心(即顶轮)打开了;心意融进无限中,再无心意或思想,只有超然的存在,意识和喜乐的感觉。达到这一状态的人被称为圣人。

保持腰部,脊柱,胸部,脖子和头颅垂直,安稳不动地坐好,双眼和心意稳固地集中在鼻尖上,目光不动不移,心意安详无惧,践行禁欲,控制心意,把我作为至上目标来思念。

禁欲有助于我们平静心意。禁欲和正确的呼吸练习净化精身。

性冲动的升华先于觉醒。

通过不断练习把心意专注于我,征服心意的瑜伽士达到涅槃之至上平静,并与我合一。

饮食节制,娱乐适当,工作尽责,起居有度,冥想瑜伽消除所有的悲伤。

《薄伽梵歌》教导我们应该避免生活中的一切极端行为。主佛陀曾称赞《薄伽梵歌》所倡导的这种适度,他将之称为中道或正道。要成功地进行任何灵性修习都需要有健康的心意和身体。因此,瑜伽士应该控制自己的日常生活,如饮食,睡眠,沐浴,休息和娱乐。那些暴食者或几乎不食者可能会生病或非常脆弱。瑜伽士应避免极度放纵于不受控制的欲望,也要避免走向瑜伽修习的另一个极端,对身体和心意进行折磨。

当一个人完全控制住心意,摆脱了一切欲望,并与上主意识之来源彻底合一,这个人就达到了瑜伽之境。

由瑜伽修习所训练的心意一旦变得稳定平静,人就会用净化智力关照(无处不在及无所不在)自我,并由此满足于自我。

人不能通过推理来理解无限者。要把握无始的绝对者的本性,推理是无能为力的。最高级的能力不是推理而是直觉。直觉才能领悟来自于自我而不是来自不可靠的感官或推理知识。

自我觉悟之后,再没有优于此东西需要获得。安住在自我觉悟中,即使遭遇最大的灾难,人也不会动摇。

断绝与痛苦的联结,就是所谓瑜伽。要决心 坚定,毫不分心地修习瑜伽。

要心怀坚定信仰,长时间,不间断,精力充沛地练习冥想(或任何其他修持),才能获得瑜伽。

彻底弃绝一切欲望,智力全面控制感官,利用训练有素和净化的智力,使心意充分融入自我且心无旁骛,心意会逐渐获得平静。

在冥想期间,无论躁动不安的心意在哪里游荡,你都应该把它摄回,使之处于自我意识的控制之下。

心意的自然倾向是游荡。我们从个人的经验中深知心意很难得到控制。观察心意的活动,不要判断出现在你心意中的想法的好坏。你的任务就是用高级自我即阿特曼来观看你低级自我即心意。不要执着或被心意的意识波动所带走,而要见证或跟踪它。尤迦南达说:“缺少内在的喜悦,人们就会转向恶。

与至上存在合一的同一性的觉知,是最高的灵性圆满。要发展人与人之间任何有意义的关系,若缺乏对一切关系的灵性基础的坚实理解,就好像浇树浇叶而不是浇根一样愚蠢。

在一切中看见一,并在一中看见一切,体验到个体灵魂与超灵的合一性,是人生的最高成就和唯一目的。

控制不安心意的两种方法

瑜伽冥想以心意平静为特征。由于心意躁动不安,我很难感知它是稳定的。因为心意的确是极为不安,躁动,有力和固执的。

无法控制心意的人,很难获得瑜伽。但设法通过正确的方法控制住心意的人,是可以获得瑜伽的。

瑜伽士从事的灵性实践绝不会在此生或来世浪费掉。失败的瑜伽士由此恢复了他在前世获得的知识,并以他离开之处为起点,再一次为获得瑜伽圆满而努力。


镜湖泊

你可能感兴趣的:(《薄伽梵歌》冥想之道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