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5学院之星球采撷

不知不觉十讲的N5学院结束了,每期学来,每期都有很大的震动灵魂的语言,现在将几期以来的所采撷的珍珠一并晒一下。


        今晚有些巧合,三年前送走的毕业班,今天陆续查出来了高考成绩,其中一位很聪明的男孩子(当时成绩在班级中也是很棒的)我首先问了他的成绩,确是很不理想,考了453,按照以前的经验,我感觉应该600分左右,虽然考的不是很理想还是很热情的帮我问了我所教过的其他同学的成绩,整体感觉就是,一些挺聪明的男孩子都考的不是很理想,相反一些勤奋的女孩子缺考得很理想。我问他后面如何打算时,他说,书读够了,打算选择个专业上大学,还问我什么专业将来最挣钱?突然感觉孩子们读书到底是为了什么?

        遇到了今晚的话题,在聆听各位专家的课程结合同仁们的交流也感到很是矛盾的一个话题,也就是如何改变高校招生评价,如何让学生更加有意义的学习,让学习成为学生的主动,让学生的个性得以展现,同时也让高校的个性化教育得以绽放?在各位专家的言谈中结合自己的教育实践感觉确实需要改变了,比如初中教育应该给学生有更多的选择权,让他们自己去选择国家层面上的课程。而不是统一的国家确定,中考什么时候考,考哪些内容则由学生自己确定。上级教育主管部门成立专门的学科评价中心,类似于我国现在的职业选拔或者资格考试,当学生认为自己能够精通这一门学科了,可以申请去参加考试,考试成绩纳入学生个人学籍系统数据库,这是各个学科的评价体系,要根据学生学业完成的质量决定学生何时毕业,而不是统一的三年或者四年。同时除了学科评价数据库外,学生个人学籍还要记录学生个人品德或者特殊的社会实践或者发明专利等其他标志性成果,而所有这些构成的高一级学校录取的参考依据,同样大学的录取也是根据学生学籍管理数据库中个人各学科的成绩和各项代表性作品成果作为录取的参考,类似于学驾照,学生可以选择自己的学习时间和考试时间(国家层面可以每年固定举行一到两次标准化考试,成绩评价要有权威性)考试与招生分离,高校或者高一级学校根据学生各阶段的学科成绩变化以及相关的其余作品成果制定一定的权衡标准进行初步划范围招生,然后最好通过一定的面试或者根据学校专业设计来确定招生对象。学生学习有选择,但是选择后有目标和标准。同时可以放开年龄限制与学制限制。

     以上是我第一讲的打卡内容,现在感觉,第一讲引发了我对评价的思考,但是进一步深入的去想,现在的评价就真的不合理吗?没有了现在的评价,又会是怎么样呢?宽进严出从评价入手。但是标准化有类似机器时代的整齐划一,但是现在大数据来了,一个人的每一个阶段的成长经历可以数据化而嵌入个人的身份证中,这样可以使得身份证丰实起来,也为一个人一生的荣誉而积累和统计。这样不仅仅是考试机构,各个行业都可以是每一个公民的考官,学生需要学习和加强什么,学生自己说了算。

           昨天聆听了肖知兴教授和王胜院长关于商业教育的高端对话分享,有许多收获,最初面对话题我也做了一定的思考:我们当下的教育是不是已经忽略商业教育这一内容,同时我们国家现在又面临的一个商业化如此重要的时代。脑海中也出现过诸如《大宅门》等关于商业背景电视剧,感觉商业教育应该融入到当下的教育之中。

          开始王胜院长脑补了一些关于商业教育的知识,也谈到了当下的教育对相关教育的匮乏。而与肖教授的谈话中,肖教授也谈到了现在教育与企业家的负相关问题,并列举了一些特殊案例。通过聆听学习结合自己的教学,感觉对我的教育实践的启发如下:

1.商业教育是一种体验式教育,同时更具有一定的实践性,而当下教育的纸笔评价为主的评价很难为此开启一个好的评价体系。但是我认为体验式教育更具有教育的本真所在,不为所谓的分数和外在的东西,更多的为内心 的体验和充实。

2,看待学生要多一个视角,无论如何要真心去爱学生。一切为了孩子的未来,多换位思考,有必要可以思考不同特点的学生未来的可持续发展。给孩子以更多的包容和爱戴。多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并加以保护。

3.自己也要提炼学习积累一定商业相关的知识,尤其是规划和发展,同时要学习企业家不断创新的精神。企业家的精神可以成为学生所学习和追求的一个榜样之一,而不是游戏或者明星。

4.要在与学生交流中读懂学生,读懂学生的学习模式(知道了读的模式,听的模式和体验的学习模式)自己也要实践不同的学习模式下的教学。

5.静下心来多读书,学习企业家的读书和企业家的创新精神。同时通入自己的教育实践中去。要做到多维度评价一个孩子。

商业教育中也蕴含着一个人的多方面的能力和素质,所以建设相关的课程,让学生体验其中的实践课程,并且一些好的相关实践经历也可以成为一个学生的评价要素之一。同时,如何和现在的教育融合也是一个教育新的生成。

       本周聆听了王胜院长和伍松老师关于阅读的分享,有很大收获。话题之一就是关于好的阅读与如何成为一名好的阅读者,伍松老师指出好的阅读是有思考的阅读,针对思考伍松老师解读了有思维,有深度的思考。与作者进行对话和交流。

     王胜老师补充了七个方向:

1.链接,要与自己的生命和生活链接,与自己的生活经验链接

2.提问,要与自己的思考对接,我的理解就是要做批判性阅读,提出自己的问题。

3.将阅读内容形象化或者视觉化,也就是进行自我二次加工,

4.划重点,做笔记。

5.自己写,融合自己的思考写出来。

6.推测,我的理解也就是以作者为一个依托点进行二次梳理和加工。要读懂作者的逻辑,进行再创造或者进行猜读法。

7.分析与综合。

      这个过程中老师特别强调与作者的对话。 同时,伍松老师还特别强调真正的好的阅读在于知行合一!要用于实践! 第二个话题 伍松老师针对阅读策略展开,提到了不要太在意阅读策略,这不是最重要的,首先阅读是自然而然产生的,要有自然的生成,这是道与术的不同层面。同时指出了儿童阅读的黄金期。王老师自己两个孩子为例做了阐述,并得出每个孩子学习方式不同,有的擅长读,有的却是擅长听或者看视觉的内容。但是各有所长。然后有分享了关于趣味性内容的阅读和专业有难度的阅读的做法。提出要选对书,要有个自己的好的书单。然后分享了儿童漫画阅读与文字阅读的问题, 指出要善于引导 。最后分享介绍了全人奖的情况。 结合学习,我认为是阅读要有规划,阅读过程要融入自己思考,同时要做好二次写作。就我现状而言 读写 是一题的 。 同时 务必要多思考,要实践!

阅读是一个深度对话,要将自己的体验与作者对话和沟通融合,并尝试进入作者的视角去体验。同时也保留自己的感悟去二次写作。

     昨天聆听了熊磊老师讲的艺术如何滋润生命成长的主题,有了几多联想。 首先,在老师后期谈到系数对生命的影响时,谈到了对一个人的观察力和定力等的影响,其中主要还是王院长回答的这个问题,其实我在这个方面还是有印象很深的感触记得自己在初中时,学习特别粗心,尤其是数学考试,很多因为一些看错题等低级错误。无意中在班级中发现几名同学喜欢篆刻,因为当时是住校生,要上晚自习。而学校经常停电,所以蜡烛是必备的。当时就用纸张放在燃烧的蜡烛上方一定的距离,烤上黑色的蜡烛烟,然后写字。翻印在橡皮上,然后就用小刀进行篆刻,有时候是文字,也有时候是一些简笔画,有时为了一件作品很专注的做很久。后来居然发展逐步改掉了粗心的毛病。这算是艺术对自身的影响吧。 以后最近几年喜欢上了用手机拍照,一个细微的物品和一草一木,校园的春夏秋冬都有不同的美景,尤其是在蓝天背景下,很多依然景物呈现另外一种美感,这样也促使我从不同的角度来发现细微的美,通过学习,感觉这也算是对我生命的影响吧。 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提到的教师,要积累拥有自己的资源库,虽然也很早有此设想,但是一直没有形成系统。感觉应该好好理一理自己的学科资源库。同时,也引发了我对自己所教的数学学科的思考。如何通过教学来影响或者优化学生的人生。我应该交给孩子什么东西?希望早日看到老师的资源。感谢熊老师的分享。

艺术会丰富一个人的一生,所以艺术教育对一个人的成长是非常好的营养。同时构建自己的课程资源库,并运用到教育中去,这是值得我去学习和借鉴的。

今日聆听了陈浩武老师人类文明发展对生命成长的意义,听后有很多收获。

首先我对人类文明有了更加深层的认识,也构架了人类文明发展的框架,无论从宏观上还是从微观上。感觉都需要很好的了解人类文明的发展,尤其是一些重要的人类文明,从世界文明四大轴心,到我国儒家和道家文明的对自己潜移默化的影响。同事进一步了解到知道文明的脉络对教学的意义和对学生发展的价值,老师特别多次提到,教师要教给学生什么东西必须自己先精通!

对于教学对我的启发:1构建学科知识框架,让学生在大的框架下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教师更应该有更加系统化的框架,并教会学生打通知识的内在关联。同时文反思自己教授的学科的框架是什么?后期自己还得着手做好相关的整体构建,同时也一直感觉现在学院的视觉笔记很有意思,大到学科知识,然后学段知识,然后单元或者课时都有其自己的框架。如何有效的构建教师必须下功夫。

2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多出去走走可以很好的改变自己对世界的认识。想到自己所去过的城市。确实有很多别样的收获。

3作为数学学科教师,要了解数学学科的历史发展以及对人类文明的贡献。从历史的角度认识知识产生的脉络。

4.构建自己的课程资源库。

本讲最大的感触就是掌握学习数学史,同时尽快设计构建自己的课程资源库。

本周聆听了西安知无知空间创始人,北京大学法学博士谌洪果老师讲解的《独立思考对生命成长有何意义》

首先谌老师解读了知无知空间的创立情况,然后具体解读了知与行的关系,令我耳目一新的是在当下更加强调行的重要的背景之下,谌老师却更加强调“知”的价值,谌老师强调首先要先做好知的层面,然后才能做到行的层面,尤其现在所sh说的一些诸如摸着石头过河的看重,感觉应当首先要彻底知晓,才能够更好的行,同时,要做好知的层面,谌老师就特别强调了阅读的重要性。

谌老师强调的第二个方面就是知本身就是行。其实我们能够坚持阅读,本身也是一种践行,尤其作为一名教师,学会阅读,坚持阅读,尤其是坚持有目的的深层次的阅读,更是一种自我行动。

紧接着,谌老师分享了知的层次性,根据康德的理论,知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感性(概念的层次)第二层次是知性(判断)第三层次是理性(系统与证明)其实这个理解更加类似于我所教授的数学中的几何体系,当然谌老师的举例中也提到了几何的形成。在数学中从概念到定理到一些规律,再到如何证明,如何构成一个体系,都和谌老师的解读吻合。

在回答听着提出的问题同时,谌老师提出了认知对独立思考的意义,提出了反思的重要性,提出了理性思维的弊端,提出了如何做批判性思考,其实我对批判性思考的认识也是停留到谌老师所提及的逻辑层面。而没有更多的关注内容或者本质,谌老师特别提出了关于共性的思考,关于共情与换位思考的价值。同时借助案例提出了不要有攻击化或者刻板印象。

随着听着的追问,谌老师更是侃侃而谈了大学的教育,不同年龄的 教育与阅读,并提出了一些如何解读,如何读出新意来的案例。提出了关于读者作者和文本之间的沟通和关联。

最后回归主题,谌老师提出了阅读对生命成长的意义,提出了只有阅读才能tuo'zha拓展你的生命,并提出阅读要有兴趣,要带着问题去阅读。

最大的收获是我重新认识了知与行的关系,如何更加广阔的视角下去做批判性阅读,同时也分析了我自阅读的盲目性和不系统性,尤其现在的背景更加倾向于视频的学习。缺少了对文字的深层次感悟和思考。后期geng更要拿出专门的时间坚持阅读和思考,并不断的写出自己的知的收获。

感谢谌老师的分享,感谢互加诸位老师辛苦的搭建这个学习的平台,各位老师辛苦了。

独立思考,最大的就是知行合一,而对知行合一的解读就是知道就去行动。

本周学习了杨青霞老师主讲的《博物馆如何滋养生命成长》听后对博物馆有了很深的认识。

首先作为出生于农村的我,对博物馆的接触很少,甚至直到现在本县的,本市的博物馆我还从没有去过。年过半百,只去过两个博物馆,一个是相邻的 青州博物馆,里面看到了历史上尤其是近代战争年代所遗留下来的一些物件,还有就是著名的状元卷。当时看到历史的一件件物品留存至今,内心有一种震撼。但是当时因为一块去的几位朋友有急事,没有看完就匆匆离开了。而真正完整的看完一个博物馆是去安徽蚌埠进行学习交流时去蚌埠的博物馆,当时,也恰逢遇到很多小学生去学习参观,尤其在这南方的城市,我看到了过去遥远记忆中的家庭的物件摆放,一些独具我幼小记忆的床品和物件。当然这些都是具有博物馆的名称的,学校层面的却是自己有幸作为青椒计划第一批学员去北京师范大学看到北京师范大学的学校展馆,学校的一些历史重要任务介绍和一些有价值的物品展示,也给我博物馆的感觉,同时自己作为西部阳光计划的一名成员去甘肃兰州分享教育收获,印象比较深的是一个城市的水车博览园,惊叹于古人很好的利用黄河水做的种种发明创造,为古人的智慧所惊叹。

以上就是我在聆听前后所唤起的记忆,在王胜老师和杨青霞老师的交流中,我有幸了解了世界各地的博物馆的一些大致的情形,知道了博物馆有综合博物馆和专题博物馆,而且也提醒我每到一个新的城市,应该去看看当地的博物馆。在聆听中,杨老师还着重谈到了博物馆在教育中的价值,提到了很多学校都在一定的周期内,固定的时间在博物馆上课,其实博物馆每一件摆放的物品就是一个课程,里面的故事和相关的人物都给我们以新的启迪。我也特别希望我校的学生也有机会去博物馆上课学习,这些教育我感觉是在现在的课堂上所体验不到的。

还要很感兴趣的两个话题其一就是学校或者我们个人也可以开设博物馆,尤其是我感觉学校也完全可以通过阵列室的形式来做学校的博物馆,比如历年学子的佳作可以留存,在不同岗位上优秀的毕业生,历年的教材和学校的有影响的规章制度和优秀成果都可以展示。我也非常庆幸自己的原来的中学的母校所办的校史馆就非常好。交流中还提到学生也完全可以建立自己的“博物馆”谈到这一点,我突然想到有些很优秀的家长都可以把一名学生的代表其优秀的一个物件保存收藏,作为其成长的见证,这样不是也是很好的激励还在更好的成长的一个博物馆精神吧。也突然类比灵感来临,作为一名教师,为什么不处处留意观察所教孩子每一点进步和优秀的作品甚至是一次成功的作业和优秀的作品,然后将其利用便捷的手机拍照或者留存有价值的作品或者一个物件,并不断观察发现积累,每个孩子都归档,建立其基于每一位所教孩子的“博物馆”到毕业时,整理成形反馈给孩子,这不是更好的礼物吗?

第二个话题就是因为地域条件所限,自己不能去各地的博物馆参观,尤其是世界各地的博物馆。希望比较便捷的能够通过网络进行网上参观。也希望孩子也能够获得更多的网络资源来丰富自己的体验和认知。

本讲最大的启发就是可以做一名学生的“博物馆”或者一个班级的,家庭的博物馆,去留存学生生成的好的标志性的物品或者瞬间。

今晚学习了阿信老师交流了《王阳明如何滋润生命成长》同时聆听了几位N5学员的学习分享。

通过聆听阿信老师的解读,我对王阳明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尤其是王阳明一些思想在当下教育上的应用,尤其是阿信老师对知行合一的解读,对我更是更加深层次的理解。

阿信老师提到:做到知行合一的三个层次:其一:学习首先要有学习的热情与动力,然后才去学习,正如阿信老师所言王阳明的教育在于根上用力,而不在于其表面文章。所以教育的核心也是解决学生学习动力的问题,学习热情的问题,所以作为老师首先解决的是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学习动力,要 让孩子自己主动的去学习,所以老师的用力点也是在于唤醒孩子的学习的动力。那么如何唤醒学生的学习动力呢,回到我的所教学的学科,现在很多孩子对于数学还是厌学的,回忆自己初中乃至小学的学习数学的经历,主要是来自于兴趣和自己对数学的自信,然后进行追问自己,我的兴趣来自哪儿?来自小时候几本书还是自己的自主学习?而我又如何才能将其转化成可操作的有成效的行动呢?否则,用阿信老师的解读,没用行动怎么又算是知呢?如何在后期教学中落实到数学的兴趣上,每节课怎么去教学才能更加有意思?如何设计习题,又如何去挖掘教学中的兴趣点?激发学生的思维?我感觉对问题的深层次的追问,会使得我对问题有更加深入的理解。但是仅仅是知还是很基础的层面,更多的还是落实到行上。下周的教学我务必做好如下几点:习题自己先做,并分类,挖掘习题的思维培养点和兴趣起爆点。然后设计好的问题引导学生去思考。这是我的积蓄要做的,对于学生引导学生做好标注,例如做过的题目,自己把握很大的设计一个统一符号,自己有问题的和自己还不会的等要做好不同的批注:同时要教会孩子学会阅读与提问和思考分析。梳理一下:简化自己的行动:1、做题并分类,同时让学生做题同时做好批注,2.每节课设计好问题体系和兴趣点与思考点。3.教学生如何有效阅读和思考。4.与不少于四名孩子谈话交流。

第二个层面是目标

自己的目标是什么?如何教好当下的学生?追问自己:还是要多理解学生,多鼓励激励学生,挖掘学生自身的能力,帮助学生确立目标,可以限时让孩子用一张A4纸张记录下自己的不同阶段的目标,并以此为依托来和孩子交流。同时也为自己设计一个本年度的学习锻炼和写作的目标。教育长远的价值也是在帮助孩子树立自己的人生目标。

第三让孩子爱上学习,感觉这个和第一个有些类似,这也显得这一点的重要,要深入的了解孩子的内心,引领他们喜欢学习,并愿意为学习付出行动和努力去克服困难,进而去更加有效的学习。这一点需要去积累素材和案例或者现身说法,所以自己首先要做一个学习的热爱者。

然后在老师的询问下,阿信老师回到了什么是最好的教育这一问题上,根据王阳明的思想,最好的教育存于每一位老师的内心,并让老师写出最简短的十个词语来说明自己希望孩子具备什么品行。我也边听讲边写了:诚实,认真,反思,爱, 责任,勤奋,勇敢,挑战,善良,乐观。听完课后又改版为:诚实,用心,反思,爱,责任,勇敢,健康,阳光,进取,担当

但是反思自己,上面的自己能够真正做到几条呢?

印象很深的还是对于一个手机老师要没收,同同时一个学生抱打不平的反问老师不应该没收学生的私人财产的案例的应对,老师的答案更加彰显的教育的伟大,其实每一件事情都有积极的因素,教师的伟大在于发现并发扬积极的因素,并加以引导,肯定,同时指出不足。

通过学习,王阳明的回到根本的追问,没有行动便谈不上知的知行解读对我都很大的启发,回到问题的本质或者根本,对自己的追问和探索有助于更好地做好事情。正如首先做对的事情,然后把事情做对。

几位学员的分享也给我很深的印象,其中有分享博物馆的模式运用,建立家庭博物馆,感觉老是也应该建立基于所教学生的博物馆。同时最后的左晓梅老师以及玉妮老师,黄玉群老师对博物馆的解读都是感到共鸣。

感谢学院给我带来的新的思考。

给我最大 的印象就是追问自己,反思自己,然后不忘初心做好自己所知的,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本周学习了第九讲由王胜院长阐述了博雅教育的历史和未来。

从西方的七艺到我国古代儒家的六艺教育。我更多的领悟到了博雅教育的内涵,从教育的目标来看博雅教育更是一个通才教育,也是一个人的素质教育,我感觉博雅教育更是真正的教育,其实纵观现在的整体的教育模式,虽然考核的分数,但是从内容设置上,从小学到中学,更多的是体现了博雅教育的理念,然后到大学则开始了专业教育的发展,从一个人的成长历程上看,感觉这也是一个很好的模式,不过因为升学的缘故,在执行的教育上打了很多折扣,比如更多的人是追求形式上的教育。而忽视了教育的内涵,从古代中外的教育内容虽然有些差距,但是很多诸如数学,艺术,技能等都是很多想通的地方,所以这些人类的丰富的精神财产应该更加发挥其教育的价值,反思我们学校的教育,我们到底要给孩子留下什么,特别是看到不同的教育内涵都有数学教育,作为数学老师的我不得不反思,数学教育的真正价值是什么,我要通过数学教育给孩子留下什么?是思维的发展,方法的继承,还是知识的单纯传授?每一道例题放在博雅教育的目的上我又如何去处理呢?我想数学教育应该给孩子更多的数学思维模式,逻辑推理和思考的表达,让学生在学习掌握数学知识过程中更多的去思考和表达自己的思考,用数学的角度去理解这个客观世界。

同时我感觉人的发展小的时候应该是博雅教育,而博雅教育的内容应该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有所变化的,比如现在增添了更多的信息化内容,同时也要注意整合和保留,古代的智慧应该很好的吸取,而不是去掉。但是同时人的个性是千差万别的 ,希望在现在的博雅+专业的模式下,也探索喜欢专业的初始教育,然后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更多的别的学科的教育模式,希望给孩子以教育的选择权,并且设计更合理的评价和引领的方式。让学生在一定的范围内有选择权,同时博雅教育的内容可以随着年龄的发展而进行变通。只要我需要了我随时可以到相关的学校进行学习,甚至可以我用几年的时间学习语文,然后再用一段时间学习艺术,只要我需要或者我想学习,这样更好的解决学生的学习动力问题,或者学校可以设置专门的专业学习场所。把一些大学的教育模式转移到中小学,当然评价是核心。

我想未来虽然专业化越来越迈向高精尖,但是更需要在不同的领域相互借鉴和融合,更需要博雅教育,一个有丰富博雅教育的体验的人一生也是丰富的人生。也是拥有活的更加明白的人生,当然,也需要有个性化教育的空间,这是一个融合的和协调的过程。

突然因为网络问题,找不到自己的打卡内容,所以进行了第二次打卡,一并贴了上来。

本讲由王胜院长主讲了博雅教育的过去和现在以及未来的发展。通过王院长的讲解,我真正理解了什么是博雅教育,以及博雅教育对一个人成长的意义。

从西方的七艺到儒家的六艺,博雅教育作为一个通才教育,更是体现了教育的本质所在和教育的价值。

一方面人类历史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精神财富,这些精神财富对一个人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能够让一个人活得更加明白和有意义,也更好的体验到人的价值,这一点上需要更好的博雅教育。

当今社会基本上的思路就是中小学进行了博雅的教育,也是通才教育,但是设置的课程已经是几十年来没有发生根本的改变,而一些在古代认为重要的,比如艺术教育,仍然很多是空白的,更多的为高考指挥棒所引导。我想作为一名教育者如何更好领悟博雅教育的内涵,如何通过学科教学留给学生什么?

看到无论古今中外,都涉及到数学的教育,作为数学老师的我也有很多思考,通过我的教育,学生如何去看待数学这一学科,是做题的机器还是为了考上高一级学校的敲门砖,还是为了学习数学要获得什么内容。我想更多的是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创新,学会表达自己的思维,同时用数学的眼光来观察这个世界。用数学的工具来解决所遇到的问题,但是在现实中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呢?

博雅教育类比职业教育,我感觉现在的中小学博雅+大学专业教育是整体上可以的,但是能否变更一下,在中小学也给学生以教育的选择权,让孩子为自己的选择而努力,比如我可以先用一段时间去精通学习语言,然后在我需要的时候去选择学习艺术,我可以涉及边学习语言,变研究数学,也可以选择别的方式,只要我们设计更好的评价方式,引领孩子根据自己教育的需求来进行选择和自我设计。

也希望人要成为全人必须在博雅教育的基础上,但是博雅教育的内容应该有所变化或者不同的设计,毕竟人的精力是有限的。

回到根本,能够将一些大学的教育评价模式移植到中小学呢?比如学分评价,严格的毕业证测评发放?严格的不及格重修,国家成立不同专业的有效测评机构,同时也建议不同专业之间的融合和发展。而对于某些领域特别有兴趣的小天才,也是否有自己发展的土壤,并在相关发展的过程中吸纳相关的其他营养的可能?

同时,我想国家也建立每年固定一个时间,比如一个月,或者一个业余时间成为一个人再学习的时间,在工作和生活中,每年都有一段时间进行学习,这也为终生学习创造更好的条件?也就是可以彻底打乱现有的教育体系,可以尝试让中学生开始有一段时间的实践和学习时间的比例,然后后期随着个人的发展逐步调整时间,也就是当一个人有相关的教育需求时,能够创造条件满足他的教育需求。

博雅教育的让人类的生命更加丰盈,更加游刃有余,更加自信,让每一个人的世界更加开阔!所以,我感觉未来博雅教育更是真正触及教育本质的教育。

最后一讲是杨鹏老师围绕道德经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阳抱阴,冲气以为和”讲解了理性教育对生命成长的意义。

杨鹏老师首先对老子文明做了简要的解读,并且提出来一个现象就是轴心时代的诸子百家,毕达哥拉斯,释迦牟尼对整个人类文明的影响。

围绕42章一句话的启示,杨鹏老师重点讲了三个字:生,冲与和。

生,是人的本性,人的成长也是围绕生而有活力的,整个生的含义在教育上更多的可以理解为创生,无独有偶,昨天在学习强国中读到了关于一个人的生长性思维与固化思维的区别。一个人的成长性思维就是生的思维,所以结合自己的教学,给学生创造生的条件,引导学生去新的生成,同时教师要记录和每一节好的生成,围绕生长,孩子才能够体验学习的价值和思考的魅力。才能提升自己的自信力,这样促使更好的生成,形成良性循环。教学设计和也要侧重好学生的生成和思考。尤其是独特的解题思路。

阴阳想抱,有生成就要竞争,巧合的是早上学习强国答题引入竞争机制,四人匹配答题和两人自我配对答题,两局或者一局取分,这就是引入冲的机制。冲杨鹏老师解读为竞争,竞争是自然生物优胜劣汰的自然法则,要保持一个物种的繁荣,必须有竞争有对抗,有两种对立的生存和互相交融,冲也代表了一种面对和行动,要抵制自己内心的一种懒散和得过且过,一种消极因素。冲使得人更加有效的进步,要有一种参与精神,并为之努力和争取。然后在这个冲的过程中才会有更多的生成,逃避冲,也就逃避了生。在此基础上要有一种和的境界,也就是和的心态,参与冲的行动和竞争,同时也要接受冲的结果。以平和的心态去面对。

简短三个字,杨老师给了深入的解读,同时也道出了一个合乎自然的教育法则。值得后期在教学实践中去融合和贯通。

之后后期各位学员畅谈了自己的N5收获吴校长对N6提出了更新的要求。各位老师的分享特别精彩。对N6也有了更好的期待。

听了本讲,对生、冲、和有了更加深层的理解,并且开始关注自己的教学,如何有更多的生成?


一讲讲学来,如璀璨的明珠,在我的心灵深处闪光!期待后期更加精彩的课程。

你可能感兴趣的:(N5学院之星球采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