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圣王羲之生卒年略考

书圣王羲之生卒年略考

文:枯木

书圣王羲之,字逸少,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是我国知名度最高的历史人物之一,出身名门望族琅琊王氏,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世称“王右军”。其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在书法史上,他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为“二王”。


关于王羲之的生卒年月,历来颇有争议,因为史书《晋书·列传·第五十·王羲之传》中只有“年五十九卒”却无年月,因而至今有多种说法,其中以公元321年—379年说和公元303年——361年两种为主。而在《辞海》、百科等中,要么列举其一,要么两者兼具,那么,哪一种说法比较接近历史?或者相对符合事实呢?我们就来简单分析一下。

第一种说法:公元321年—379年

持这种说法的最早依据是出自南北朝刘宋时期书法家羊欣的著作《续笔阵图》:“三十三书《兰亭序》,三十七书《黄庭经》。”因为《兰亭序》流传至今,有明确时间,即“元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而元和九年即公元353年,以此推论,则得出王羲之生于晋元帝大兴四年(321年),结合《晋书》59岁(古人皆用虚岁),则卒于晋孝武帝四年(379年)。


后代引用此生卒年月的都是以此为依据,诸如唐代《太平广记》、宋代桑世昌的《兰亭考》等;清学者钱大昕根据此说,在他的《疑年录》中载:“王逸少,五十九,生大兴四年辛巳,卒太元四年己卯。";现代的中学课文《兰亭集序》关于王羲之注释;《辞海》也列为其中之一等。


第二种说法:公元303年—361年

这种说法最早依据为南北朝萧梁时期的医药学家陶弘景(公元456—536年)撰著的《真诰》十六《阐幽微》注云:“逸少为会稽太守,永和十一年去郡,告灵不复仕。至升平五年(361年)辛酉岁亡,年五十九。”,以及唐代书法理论家张怀瑾的《书断》中卷《王羲之传》:“升平五年卒,年五十九。”,升平五年为东晋皇帝晋穆帝司马聃的年号,公元361年,结合《晋书》59岁,因而推出王羲之生于西晋孝惠皇帝太安二年(303年)。


以上两种说法非常悬殊,相差18年一代人,并非其他历史人物的相差几年那么难以考据,因为我们可以依据同时期的许多历史资料和野史记载,进行推论,从而得出比较符合事实的结论。


一、啖牛心炙

王羲之《胡桃帖》

《晋书·列传·第五十·王羲之传》载:“羲之幼讷于言,人未之奇。年十三,尝谒周顗,顗察而异之。时重牛心炙,坐客未啖,顗先割啖羲之,于是始知名。”,这段话说明王羲之年少时寡言少语,因而没有其他历史人物的“自幼聪慧”之类,而是13岁才被周顗发掘才华,周顗是当时天下名士,亲自给王羲之第一个割烤牛心,自然使得别人刮目相待,从此王羲之得以传名。

周顗(269年-322年),字伯仁,晋朝名士,就是大名鼎鼎的“我不杀伯仁,伯仁因我而死”的周伯仁,大将军王敦(266年-324年)反叛的时候被杀。周顗死于322年,倘若按照最晚算起,死之年赏识王羲之,那么王羲之13岁,最少也应该是公元310年出生。倘若按照第一种说法王羲之生于321年,当周顗去世时,王羲之才一周岁,不可能被周顗看中并给他吃烤肉。


二、东床驸马

王羲之《妹至帖》

《晋书·列传·第五十·王羲之传》载:“时太尉郗鉴使门生求女婿于导, 导令就东厢遍观子弟。门生归,谓鉴曰:‘王氏诸少并佳,然闻信至,咸自矜持。惟一人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鉴曰:‘正此佳婿邪!’访之,乃羲之也,遂 以女妻之。”


《世说新语·雅量》:“郗太傅在京口,遣门生与王丞相书,求女婿。丞相语郗信:’君往东厢,任意选之。’门生归,白郗曰:’王家诸郎,亦皆可嘉,闻来觅婿,咸自矜持。唯有一郎,在床上坦腹卧,如不闻。’郗公云:’正此好!’访之,乃是逸少,因嫁女与焉。”


这两则史料记载旳是东床驸马”的典故来历,王羲之为人豁达洒脱,不拘形迹,因而被太尉郗鉴看中,从而把女儿郗璿(xuán)嫁给他,后欷璿生了七子一女。《世说新语·贤媛》:“王右军郗夫人谓二弟司空、中郎曰:‘王家见二谢,倾筐倒庋;见汝辈来,平平尔。汝可无烦复往。’”,说明王家高傲,其中司空即郗鉴长子郗愔。


《晋书·列传·第三十七·郗愔传》:与姊夫王羲之、高士许询并有迈世之风”,“太元九年(384年)卒,时年七十二。”,那么郗愔生于西晋怀帝永嘉七年(313年),而欷璿是姐姐,应该在311年左右出生,如果按照第一种说法,王羲之生于321年,那么结合王家当时的权势,无论如何都不会娶大他10岁以上的“阿姨”,况且王导(276年-339年)去世是339年,倘若按照第一种说法,郗鉴向王导求婿,那么在王导去世那一年,王羲之才9岁,也不可能被选为女婿。因而第一种说法很难解释。


三、装睡保命

黄庭经

《世说新语》是笔记体史料,为南朝刘义庆(403年-444年)所撰写,由于是同时期记录,其中虽有逸闻野史,然而很多都是珍贵的历史资料。《世说新语·假谲》记载:“王右军年减十岁时,大将军甚爱之,恒置帐中眠。大将军尝先出,右军犹未起。须臾,钱凤入,屏人论事,都忘右军在帐中,便言逆节之谋。右军觉,既闻所论,知无活理,乃剔吐污头面被褥,诈孰眠。敦论事造半,方意右军未起,相与大惊曰:‘不得不除之!’及开帐,乃见吐唾从横,信其实孰眠,于是得全。于时称其有智。”


《世说新语》是一上文大意为王羲之十岁左右,大将军王敦(266年-324年)是他的堂伯父,非常喜欢他,让他在帐中休息给忘了,和钱凤密谋反叛被王羲之听到,于是装睡,逃过了一劫。王敦反叛在永昌元年(322年)正月,密谋应该在此之前,那么按照第一种说法,王羲之出生在321年,还在襁褓,何来的急智?


四、王述相争

《大观帖》

《晋书·列传·第五十·王羲之传》载,王述(303年-368年)和王羲之二人虽然同姓,然而却相互因憎生仇,后来闹得不可开交。王述字怀祖,出身太原王氏,承袭父爵蓝田侯;而王羲之则出身琅琊王氏,伯父王敦、王导等都是东晋的缔造者,当时有“王与马,共天下”可见王氏的权势之大。


王述“少有名誉,与羲之齐名,而羲之甚轻之,由是情好不协。”,因为是同姓,后来受到王导提拔,得以受到重用。王述先任职会稽太守,因母丧丁忧离职,王羲之接任,然而仅仅是凭吊了一次,不去慰问,并且再没去拜访。王述每听到鼓角声以为是王羲之前来,就让人洒扫等待,结果三年都没有来,于是深以为恨。后来王述被任命为扬州刺史,路过王羲之会稽郡,也不去拜,只是临走的时候拜别一下,再后来监管稽查,于是让人稽查会稽郡,让王羲之忙于对付,王羲之深以为耻,于是辞职,并发誓再不去朝廷就职,从此赋闲到去世。


王羲之认为自己和王述年龄相仿,然而待遇和职位却不一样,曾经对几个儿子说“吾不减怀祖,而位遇悬邈,当由汝等不及坦之故邪!”,王坦之(330年-375年),字文度,善书,《晋书·列传·第四十五·王述王坦之传》记载,时人曰:“盛德绝伦郗嘉宾,江东独步王文度。”,倘若王羲之是321年出生,不可能和年龄比自己大得多的王述相争,只能和王坦之相争,因而王羲之只能是第二种可能,那就是和王述一样,都是303年左右出生。


五、调和殷浩桓温矛盾

《丧乱帖》

《晋书·列传·第五十·王羲之传》载:“时殷浩与桓温不协,羲之以国家之安在于内外和,因以与浩书以戒之,浩不从。”,殷浩(303~356年),字深源,东晋大臣;桓温(312年-373年),字元子,东晋著名军事家、政治家、权臣。殷浩和桓温相争的结果,以殷浩失败告终。


试想,如果王羲之生于321年,比殷浩和桓温都小很多,况且官职最高才是右军将军、会稽太守,即便是名满天下,而其他两位都是当时权臣,既没有资格也不可能居中调和。惟只有年龄相仿,名气相同,关系颇深,才有可能从中调和。


六、暮年方妙

《哀祸帖》

《晋书·列传·第五十·王羲之传》载:“羲之书初不胜庾翼、郗愔,及其暮年方妙。尝以章草答庾亮,而翼深叹伏,因与羲之书云:‘吾昔有伯英章草十纸,过江颠狈,遂乃亡失,常叹妙迹永绝。忽见足下答家兄书,焕若神明,顿还旧观。’”,庾亮(289年-340年),倘若在庾亮去世最后一年340年才写信,那么按照第一种说法,王羲之才20岁,无论如何都算不上“暮年”。


综上所述,不用再列举更多的其他证据(诸如子侄和谢安交往等等),就以上六点证据,就可以说明王羲之生于大兴四年(321年)缺乏论据,站不住脚,而只有生于公元310年以前方才能符合以上六点。而从现有证据来看,陶弘景和张怀瑾记载的王羲之生于太安二年(303年),卒于升平六年(361年),时年五十九岁,最符合历史事实。

2020/7/13榆木斋

参考书目:

《笔阵图》东晋 卫铄撰写

《世说新语》南朝 刘义庆编撰

《真诰》南朝 陶弘景编著

《笔阵图》南朝 羊欣编撰

《晋书》唐 房玄龄等人合著

《书断》唐 李怀瑾撰写

《太平广记》宋李昉等人编撰

你可能感兴趣的:(书圣王羲之生卒年略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