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212坚持百日写作,第91天
J
《如何学习》的第二章内容主要是围绕着增强记忆展开的,指出通过更换不同的学习环境、拉长学习的间隔和先考后学三个方面可以有助于增进记忆。其中更换学习环境对记忆的影响,主要是通过不同的环境因素影响记忆的提取能力来实现;拉长学习间隔,则是通过间隔输入来加强存储强度,同时在间隔学习中还能不断的进行被动提取过程,综合作用影响记忆;先考后学,我窃以为是通过"考"来刺激对还未存储的信息提取的能力,在"学"后存储的信息将会出现提取能力较强的情况,再通过提取强化存储。
G
就如作者所言,这三种方法都有别于我们习以为常的学习态度。选个不被打扰的时间段,找一个安静的地方,一股脑的学习一块知识,然后自测一番确认掌握后即确认"习得"。不知道你们是不是这样,反正我是这样子的。就比如看书习惯一本一本的看,再比如习惯用闭关来应对考试。但我知道,这样的用功看似努力付出,但收获也只是一时。更换环境、拉长间隔、先考后学,这三种方式可能是我所忽略的,应该尽快加以融入自身学习习惯的方法论。
S
上述三种方法,解决的不光是记得牢,还有记得久。
更换学习环境——随遇而学。这里的更换更多的应该是变换之意,不是必须逢学必换,而是通过变换环境因素,诸如场景、声音甚至光线等,来影响记忆,用变换的环境因素来给接受的知识信息建立一个索引,降低提取难度。像我之前基本都是在书桌前才铺开架势来学习的,差不多形成了固定时间地点,尽量安静不被打扰的学习环境需求,差不多到了环境"不达标"不学习的程度,过强的"学习仪式感"不但使我对学习环境要求过高,而且还造成了只能用大块时间才能学习的情况。所以我想与其刻意更换学习环境以求增强记忆,不如在可以保持专注的任何环境下进行学习,一来充分利用起了碎片时间,二来也对丰富的场景环境也实现了变换。
拉长学习间隔——计划制胜。学习新的知识和复习已学知识在方法上其实大同小异,前者主要以存储为主,后者则多有提取。对个人而言学(复)习不同的知识,每次学多少,间隔多久都应该是有讲究的,而这个"讲究"就应该体现在制定计划上,磨刀不误砍柴工,制定学习计划对于学习实践而言应该是重头戏的,而在制定计划时应该注意两个问题:一是长与短的问题,比如一个知识安排了4次学习,但随着前3次的学习自测,自以为熟知了,就放弃了第4次的学习安排,觉得学习时间用的短,效率高。其实这是不可取的,因为我们不光需要解决记得住,还要努力记得久,对于任何知识的学习,只有逗号,没有句号;二是多与少的问题,内容量而言一般是固定的,单次内容量多,总次数自然就少,而我们所需要的是合理的实现多次少量。另外,要合理制定单次学习目标,不能把学深悟透的目标执拗地放在第一次或最后一次的学习上。
先考试后学习——以考促学。考试,对于通过应试教育一路走过来的我们毫不陌生,学校老师总习惯于通过考试来考量我们相关知识掌握的情况,但其实考试还有另一个更加重要的作用,就是加强记忆的提取能力,因为考试的本质就是记忆的提取过程。另外,背记也是一种自测考试。我们在遗忘式学习中说到提取可以有助于加大信息存储强度,通过适时的考试理所应当会促进知识的学习掌握。书中提到的先考试后学习,其实就是在强调,先通过考试来发现自己不知的问题,然后带着问题再学习,会增进记忆。我理解记忆信息就像让一颗萝卜扎进土里,先考后学则是挖出一个坑再放入对的萝卜,后者当然易于扎根。用在自己身上则是看书也好,应试也罢,要能够在学前给自己设置出几个具体的问题,带着问题进行学习,事半功倍。
X
以此三点迅速更新自己的学习方法,并通过200工程和明年的备考来优化固化下这些好的习惯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