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国之乱余音:刘濞怎么做才可能赢?

战乱平定之后的中央地方格局:基本上,地方潜在割据势力一战被打垮了

吴国没有了。

在当时,封国制度不可能被完全废除,因此,景帝仍然打算复封吴国、楚国。

刘濞有个侄子叫刘通,七国之乱时,被临时封为汉朝廷的宗正,和袁盎一起去劝降刘濞。

这时候,景帝刘启就打算封刘通为王,续刘仲之后。

但是没成,窦太后不同意,窦太后觉得刘濞是宗室里的老人,本应该为天下诸侯王表率,结果却成了反面典型,太过分,不许续后。

于是,景帝把自己的儿子,汝南王刘非封到了吴,号为江都王。是不是全吴很难说,根据《汉书-地理志上》,应该至少还包括了汉武帝后期的丹阳郡(鄣郡)、广陵郡、会稽郡,而豫章郡则可能收归国有。

有意思的是,刘非当时十五岁,很有勇气,在七国之乱爆发时,曾上书请求参军打仗,因此被任命为将军。

也因为此,战乱平定后,刘非被封为江都王。刘启这一安排的用意和爷爷刘邦当年封刘濞为吴王的用意很相似,区别是这一次是亲儿子。

刘启大概还想:“这一次,龟儿子总不会再谋反了吧!”嘿,后来,江都王刘非还真就谋反了!

楚国续上了。

汉景帝继位后,因为宗室近亲,封了楚元王刘交的几个儿子为侯,刘礼在其中,被封为平陆侯。

同时,刘礼被任命为汉朝廷的宗正,位列九卿。此外,休侯刘富在楚王刘戊与吴国搞阴谋时,就巴巴地带着老妈逃到了长安,正确站队。

于是,景帝复封刘礼为楚王,续刘交后。

楚的地盘究竟还有多大,也没有明确说法,但我揣测,原来已经下令削夺的东海郡和薛郡无论如何不会再还给楚国。

那么,新楚国,最多不过秦时砀郡大小。

诸齐一大半没了。

胶西、胶东、菑川、济南这四个诸侯国死硬到底,最后王爷们自杀的自杀,被杀的被杀,死了之后,封地也都收归汉朝廷。

齐王刘将闾被栾布吓得自杀了。不过景帝念他死死拖住了胶西、胶东、菑川和济南国的军队,就算他当初与诸齐串谋是被胁迫的, 于是,就复封他的太子刘寿为齐王。

济北王刘志虽然因为特殊情况,仅参与了预谋,没参与实质谋反,但看齐王都自杀了,自己也吓得想自杀。

不过,他手下一个叫公孙玃的人,建议并代表他向梁王刘武求情。这算是求对了人,梁王刘武在七国之乱中功勋显赫,这点面子,景帝还是给的。

于是,济北王也保住了,还搬了个家,搬到菑川,成了菑川国王,和齐国紧邻,没事儿还能串个门。

就这样,齐地七个诸侯国,只剩下了齐、菑川和城阳三个。

刘遂的赵国也没了。

刘遂这一支人丁单薄,又做出了罪无可恕的谋反,那就统统收归汉朝廷。

不过,还是那句话,社会演变是渐进的,郡县制不可能一蹴而就,诸侯王还得封,中央与地方的斗争还得继续。

汉景帝刘启还是个种马,有名有姓的,一共生了14个儿子,刘彻继位为皇帝之外,其他13个儿子都封了王。

尽管这些王的地盘都远不如汉初刘肥、刘濞们的大,但加起来依然是一股不可小觑的势力。

何况,文帝时封诸侯王的遗留问题也没完全解决,比如梁王刘武,比如淮南王刘长的三个儿子。

不过,这是后话了,接下来我们开个脑洞:刘濞怎么才能赢

刘濞准备刚起兵时,有一个叫田禄伯的手下提出给他一支五万人的军队,沿江淮而上,收淮南、长沙,入武关,作为奇兵。

但吴太子对刘濞说:“我们干的事,大逆不道,不能分兵给人,容易失去控制。”

于是刘濞否决了田禄伯的提议。

还有一个人称桓将军的少年将军说:“吴多步兵,利于在险地作战;汉多骑兵,利于平原作战;所以,我们应该放弃攻城,长驱直进,占据洛阳武库,取敖仓粮食,这样即便暂时不入关,也可以据险号令山东诸侯。”

吴王就这一建议咨询老将们,老将们说“嘴上没毛,办事不牢”,于是这一决议也被否了。

吴国大军渡过淮河之后,有一个叫周丘的人,不知道什么原因,没有得到任何军职。

但这位是个有抱负的,就向吴王刘濞求得一副汉帝国节旗,然后拿着这副节,趁夜回到老家下邳,矫诏召唤下邳令,然后出其不意把下邳令杀了,随后召集宗族兄弟、亲朋故旧拉起了一支军队,夺取了下邳,一夜之间得兵三万人。

——插个话,这位简直是韩信与项羽的杂交种

随后,周丘带着这三万人向北边攻城略地,走到城阳这里的时候,军队人数已经达到十万人,一度攻破阳城中尉带领的军队。

不过,也是在这时候,周丘听闻了吴楚联军溃败的消息。周丘想了想,觉得自己这点杂牌军根本不是汉朝正规军的对手,于是就带兵回下邳了,在路上,就疽发背而死。

看了这三个人的故事,很遗憾地告诉各位:七国之乱,重复一百万次,刘濞可能一次都赢不了

最根本的不在于战术战略,而在于势

势就包含在吴太子劝阻刘濞的那番话里:王以反为名,此兵难以借人,人亦且反王,奈何?且擅兵而别,多它利害,徒自损耳

刘濞不敢分兵,因为是造反,又不仅仅是造反,毕竟陈胜吴广也是造反,泥腿子陈胜都敢分兵,堂堂吴王竟然不敢?

真相是,在秦帝国严刑峻法、徭役繁重之下,秦帝国有土崩之势,而汉帝国轻徭薄赋、与民生息之下,人心乐定,像周丘这种吃饱了还要造反搞事的毕竟是少数,用贾谊的话说,这是缓慢可控的瓦解,根本不可怕。

削藩损坏的是贵族王爷们的根本利益,却符合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所以甭看袁盎、窦婴这些人都跳的欢,底层人民却会不假思索就站队汉朝廷一方。

有了这一基本认知之后,我们再讨论刘濞为代表的七国的战术战略问题。

吴禄伯的分兵略地是个好主意,虽然整个汉帝国是湿柴,但尽力把战火烧得到处都是,才能分散汉朝廷的力量,才能有更大的机会。

哪怕像周丘这样,多派出一些使节,也可能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傻子和疯子毕竟还是不少的,能忽悠瘸一个算一个嘛!

而少年桓将军的计策却实实在在是条毒计。

当初英布谋反时,薛公给刘邦分析形势,讲英布有上中下三策可用。

其中上策是:东取吴,西取楚,并齐取鲁,传檄燕、赵,固守其所,山东非汉之有也。

中策是:东取吴,西取楚,并韩取魏,据敖仓之粟,塞成皋之险,胜败之数未可知也

刘濞本身联络赵、诸齐,与楚国合军,实际上在上策的范畴,刘濞的大串联搞得无可挑剔。

而桓将军的建议,则兼取中策,极具可行性,吴楚二十万大军往洛阳一杵,诸齐反齐地,赵国在河北搞事情,没准淮南三王一看有利可图也就跳反了,只要吴楚联军能在洛阳坚持一年,绝对天下大乱。

但桓将军的建议,也有一个致命缺陷:怎么对付后方强大的梁国

梁国最后是野战没抗住吴楚联军,但缩回城里后,却是生生抗住了吴楚三十万大军数月的攻击。

若吴楚联军弃梁国西去,不用周亚夫绕大圈断粮道,梁国只要派出骑兵围绕梁国周边四处游击,吴楚的粮道就没得保证。

当然了,粮草问题嘛,只要占了敖仓,自然迎刃而解,但梁国以睢阳城为根据地,依托强大的军备与蓄积,完全可以制造出局部多打少的局面,组织起较大规模的会战,甚至可以轻骑直扑吴楚老巢。

总之,弃梁国不顾,是刘濞无论如何不敢冒的险。

那么,理想的局势,当然是:诸齐联军西进围梁,吴楚联军占据洛阳力抗汉中央军,赵国在河北打野,煽动淮南三王加入谋反的队伍里,最后会兵与汉决战

但这种理想的局势,需要像电子游戏一样精确的配合,还要各方都是木得感情的NPC,想要达成太困难了。

现实情况是,吴楚刚刚开拔,齐国反水了,诸齐被定死在临淄城下。

刘卬咋就不能撇下齐国不管,直接率领诸齐联军西进呢?刘将闾看起来只是想自保而已,不至于在胜负未定时落井下石。

这一点,我表示不太理解。但这都不重要了。

可惜了吕禄伯、桓将军、周丘,这些人若生在汉武帝时代,以武帝不拘一格用人的魄力,还怕不能建功立业裂土封侯?


我是不明山人,正在写简明中国史的不明山人,欢迎关注公众号——不明山人。

你可能感兴趣的:(七国之乱余音:刘濞怎么做才可能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