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西方哲学史 之巴门尼德

前苏格拉底哲学

“哲学”在古希腊是“爱智慧”的意思,这个爱智慧在巴门尼德部分充分地体现出来了(智慧的东西,没智慧还真的不太好理解)。

巴门尼德很重要,从他以后,古希腊哲学分成了主观 / 客观两条路。

巴门尼德创造了一种形而上学的论证形式,这种论证曾经以不同的形式存在于后来大多数的形而上学者的身上,直至黑格尔。他创造了基于逻辑的形而上学

巴门尼德把他的教训分成了两部分:真理之道,意见之道

真理之道(存在论):你不知道什么是不存在的,因为能够被思维的,和能够存在的是同一回事。

这个论证的本质是,当你思想的时候,你必定是思想到某种事物;当你使用一个名字的时候,它必定是某种事物的名字。因为思想和语言都需要在它们本身以外有某种客体,所以凡是可以被想到,或说到的,就必然在所有的时间之内都存在。因此就不可能有变化,因为变化就包含着事物的产生和消灭。

所以,巴门尼德认为:没有事物是变化的

我们不去辩论他的观点了吧,这里面涉及的话题太烧脑,我们还是从宏观上、阶段的认识一下算了。

在哲学上,这是从思想和语言上来推论整个世界的最早的例子。就之前提到的对于“智慧思想”的理解,我们可以讨论一下这里面“真理”的部分。

古希腊人把认识宇宙万物的本原问题看成是最智慧的事情,就是寻找那个万物由之产生、万物又复归于它的东西(世界的共同本质);他们相信他们所追求的这个“一”(即原质)是真实存在的。

巴门尼德之前的哲学家把原质归结为某一感性事物或外在的,无论是火、气、数。他们认为,由原质产生的万物是多、是运动变化的、有生有灭的、有限的,而万物的“原质”则是“一”,作为本原的“一”是不生不灭、永恒存在的,所以万物才最终复归于它。在他们的心目中,本原是什么则始终是什么,它不会变成其他的什么,它始终是它自己。

这是一条向下的、向外的认识道路,纠缠于感官接触的事物,也就容易引起谁也说服不了谁的纷争。

巴门尼德采取了一条新的道路,即向上、向内的认识道路,也就是他所说的“真理之路”。

当巴门尼德把原质与感性事物完全分开之后,就不能说明万物与原质的关系问题了。怎么办呢?于是,巴门尼德就用“存在”来代替原质。

“存在”是永恒的、不生不灭的;是连续的、不可分。所以,存在就是原质

坦白说,我还是不能判断我的理解是否正确,古希腊哲学发展到巴门尼德这里,抽象思维能力有了较大提高,这种纯逻辑的抽象的思维推理,我实在理解不了。

但,据说,历史上那些最内在的看不见的精髓在巴门尼德哲学思想里得到了最精致的表现,并因此提升出“存在”概念、演绎出“存在论”。

存在论”是古希腊哲学自己的产物,在历史上烁烁发光。

另外,“实体的不可毁灭性”也是巴门尼德的,实体的概念在哲学、心理、物理、神学的价值,也许在后面我才可能慢慢理解吧。

唉,太烧脑...

待续

你可能感兴趣的:(6 西方哲学史 之巴门尼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