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套教学大纲,发展学生的思维

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两套教学大纲“确实是很有作用的,对学生的思维发展有重要意义。第一套大纲是指学生必须熟记和保持在记忆里的材料。第二套大纲是指课外阅读和其它资料来源。学生要能牢固地识记公式、规则、结论及其他概括,他就必须阅读和思考过许多并不需要识记的材料。

统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编排了一个古典名著单元,这些小说都是从原著中节选过来的,农村的学生刚接触这些名著时,阅读起来有些困难,原因是四大名著运用了白话写作,但不是白话文; 是接近现代口语的语言,阅读起来障碍比较小。但里面还是有许多地方不理解的。如一些生僻字、一些难懂的词语和句子,要首先让学生在读懂读通读顺的基础上来理解名著的内容。在读的过程中,要融入学生的思考和理解,而不是单一的死记硬背。在教学《景阳冈》这一课时,武松一连喝了十八碗酒,我问学生:“武松为什么要喝十八碗酒?”要回答这个问题,学生就需要很好地理解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意图,英雄是如何被迫上路的。武松如何不喝醉,哪来上冈打虎的胆量,俗话说,酒壮人的胆,武松在没有喝酒之前,如果知道山冈上有老虎,他绝对是不敢去的。还有后面的内容,说武松提着哨棒上山了,武松武艺高强,为什么还要带着一根哨棒不离身?要回答这个问题,就要让学生来理解题目的意思,文章的题目是《武松打虎》,武松最后是怎样把老虎打死的?读完全文我们知道,是用拳头把老虎打死的。用拳头打虎之前,武松是用什么武器打虎的?学生通过梳理知道是用哨棒打老虎的,为什么不用哨棒?是因为要打虎的过程中哨棒被打断了。通过问题的追问,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文章的来龙去脉。

这些关键知识的理解,就需要借助第二套大纲的知识来完成了。学生如果提前看过《水浒传》,了解了当时社会的时代背景,对于理解武松这个人物就更具有了清晰的认识。苏老师说:我想建议所有的老师们:尽力为你们的学生识记、记熟和在记忆里保持教学大纲规定的教材而创造一个智力背景吧。只有当学生思考的时候,他才能掌握教材。

学生在理解第一套大纲时,我们不应该靠呆板、单一的背诵和抄写,要丰富学生的阅读背景,让他们多阅读相关内容的知识,这样一来他们阅读的内容越多,运用知识的能力就会越强,获得的智力背景就会越丰富,思维能力也会得到相应的提高。记得刚加入新网师时,对一些新概念很陌生,听都听不懂,如元认知、底层逻辑、最近发展区等,刚开始去查百度,想把这些概念背诵出来,但读了许多遍,费了一番功夫,当时是背出来了,但第二天又忘记了,第二天再背,还是没有一点儿印象,我一度觉得很困惑。后来通过不断阅读,批注、打卡,听课程直播和学习学友的文章,渐渐对这些概念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这些概念在跟别人谈起来的时候,还可以说清楚。这说明单纯的背诵并不能让知识长久地留存在记忆里,而通过理解和思考得来的知识,却可以让知识活起来。

学生要掌握“第一套大纲”中的知识,一定要丰富学生的智力背景,也就是“第二套大纲”。许多基础差的学困生,学习没有兴趣,成绩提不起来,正是因为缺乏基础而导致不能很好地掌握第一套大纲。如果学生除了教材以外什么都不阅读,那他就连课本内的那点知识也学不好,如果学生其它的书读得较多,那么他不仅能够学好正课,还会利用剩下的时间,去满足他在其它方面的兴趣,这就是第二套教学大纲。

你可能感兴趣的:(两套教学大纲,发展学生的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