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什么才是优秀的软件架构?
(1) 代码复用
(2) 扩展性
·如何正确使用设计模式?
(1) 需求驱动
(2) 分析成功的模式应用项目
(3) 充分了解所使用的开发平台
(4) 在编程中领悟模式
(5) 避免设计过度
·开闭原则——面向对象设计原则
(1) 开闭原则的定义
(2) 开闭原则的作用
(3) 开闭原则的实现方法
优秀设计的特征——代码复用
无论是开发哪种软件产品,成本和时间都是最重要的。较少的开发时间意味着可以比竞争对手更早进入市场。较低的开发成本意味着能够留出更多的营销资金,覆盖更广泛的潜在客户。
其中,代码复用是减少开发成本最常用的方式之一,其目的非常明显,即:与其反复从头开发,不如在新对象中重用已有的代码。
这个想法表面看起来很棒,但实际上要让已有的代码在全新的代码中工作,还是需要付出额外努力的。组件间紧密的耦合、对具体类而非接口的依赖和硬编码的行为都会降低代码的灵活性,使得复用这些代码变得更加困难。
使用设计模式是增加软件组件灵活性并使其易于复用的方式之一。但是,这可能也会让组件变得更加复杂。
一般情况下,复用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在最底层,可以复用类、类库、容器,也许还有一些类的“团体(例如容器和迭代器)”。
框架位于最高层。它们能帮助你精简自己的设计,可以明确解决问题所需的抽象概念,然后用类来表示这些概念并定义其关系。例如,JUnit 是一个小型框架,也是框架的“Hello, world”,其中定义了 Test、TestCase 和 TestSuite 这几个类及其关系。框架通常比单个类的颗粒度要大。你可以通过在某处构建子类来与框架建立联系。这些子类信奉“别给我们打电话,我们会给你打电话的。”
还有一个中间层次。这是我觉得设计模式所处的位置。设计模式比框架更小且更抽象。它们实际上是对一组类的关系及其互动方式的描述。当你从类转向模式,并最终到达框架的过程中,复用程度会不断增加。
中间层次的优点在于模式提供的复用方式要比框架的风险小。创建框架是一项投入重大且风险很高的工作,模式则能让你独立于具体代码来复用设计思想和理念。
优秀设计的特征——扩展性
需求变化是程序员生命中唯一不变的事情。比如以下几种场景:
你在 Windows 平台上发布了一款游戏,现在人们想要 Mac OS 的版本。
你创建了一个使用方形按钮的 GUI 框架,但几个月后开始流行原型按钮。
你设计了一款优秀的电子商务网站,但仅仅几个月后,客户就要求新增电话订单的功能。
每个软件开发者都经历过许多相似的故事,导致它们发生的原因也不少。
首先,在完成了第一版的程序后,我们就应该做好了从头开始优化重写代码的准备,因为现在你已经能在很多方面更好的理解问题了,同时在专业水平上也有所提高,所以之前的代码现在看上去可能会显得很糟糕。
其次,可能是在你掌控之外的某些事情发生了变化,这也是导致许多开发团队转变最初想法的原因。比如,每位在网络应用中使用 Flash 的开发者都必须重新开发或移植代码,因为不断地有浏览器停止对 Flash 格式地支持。
最后,可能是需求的改变,之前你的客户对当前版本的程序感到满意,但是现在希望对程序进行 11 个“小小”的改动,使其可完成原始计划阶段中完全没有提到的功能,新增或改变功能。
当然这也有好的一面,如果有人要求你对程序进行修改,至少说明还有人关心它。因此在设计程序架构时,有经验的开发者都会尽量选择支持未来任何可能变更的方式。
如何正确使用设计模式?
设计模式不是为每个人准备的,而是基于业务来选择设计模式,需要时就能想到它。要明白一点,技术永远为业务服务,技术只是满足业务需要的一个工具。我们需要掌握每种设计模式的应用场景、特征、优缺点,以及每种设计模式的关联关系,这样就能够很好地满足日常业务的需要。
许多设计模式的功能类似,界限不是特别清楚(为了能让大家更好的理解,每个章节后面都列出了类似功能设计模式之间的对比)。大家不要疑惑,设计模式不是为了特定场景而生的,而是为了让大家可以更好和更快地开发。
设计模式只是实现了七大设计原则的具体方式,套用太多设计模式只会陷入模式套路陷阱,最后代码写的凌乱不堪。
在实际工作中很少会规定必须使用哪种设计模式,这样只会限制别人。不能为了使用设计模式而去做架构,而是有了做架构的需求后,发现它符合某一类设计模式的结构,在将两者结合。
设计模式要活学活用,不要生搬硬套。想要游刃有余地使用设计模式,需要打下牢固的程序设计语言基础、夯实自己的编程思想、积累大量的时间经验、提高开发能力。目的都是让程序低耦合,高复用,高内聚,易扩展,易维护。
1. 需求驱动
不仅仅是功能性需求,需求驱动还包括性能和运行时的需求,如软件的可维护性和可复用性等方面。设计模式是针对软件设计的,而软件设计是针对需求的,一定不要为了使用设计模式而使用设计模式,否则可能会使设计变得复杂,使软件难以调试和维护。
2. 分析成功的模式应用项目
对现有的应用实例进行分析是一个很好的学习途径,应当注意学习已有的项目,而不仅是学习设计模式如何实现,更重要的是注意在什么场合使用设计模式。
3. 充分了解所使用的开发平台
设计模式大部分都是针对面向对象的软件设计,因此在理论上适合任何面向对象的语言,但随着技术的发展和编程环境的改善,设计模式的实现方式会有很大的差别。在一些平台下,某些设计模式是自然实现的。
不仅指编程语言,平台还包括平台引入的技术。例如,Java EE 引入了反射机制和依赖注入,这些技术的使用使设计模式的实现方式产生了改变。
4. 在编程中领悟模式
软件开发是一项实践工作,最直接的方法就是编程。没有从来不下棋却熟悉定式的围棋高手,也没有不会编程就能成为架构设计师的先例。掌握设计模式是水到渠成的事情,除了理论只是和实践积累,可能会“渐悟”或者“顿悟”。
5.避免设计过度
设计模式解决的是设计不足的问题,但同时也要避免设计过度。一定要牢记简洁原则,要知道设计模式是为了使设计简单,而不是更复杂。如果引入设计模式使得设计变得复杂,只能说我们把简单问题复杂化了,问题本身不需要设计模式。
这里需要把握的是需求变化的程度,一定要区分需求的稳定部分和可变部分。一个软件必然有稳定部分,这个部分就是核心业务逻辑。如果核心业务逻辑发生变化,软件就没有存在的必要,核心业务逻辑是我们需要固化的。对于可变的部分,需要判断可能发生变化的程度来确定设计策略和设计风险。要知道,设计过度与设计不足同样对项目有害。
学习设计模式,死记硬背是没用的,还要从实践中理解,本教程后面会结合实例和源码来讲解如何使用设计模式。
需要特别声明的是,在日常应用中,设计模式从来都不是单个设计模式独立使用的。在实际应用中,通常多个设计模式混合使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下图完整地描述了设计模式之间的混用关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开闭原则的定义
开闭原则(Open Closed Principle,OCP)由勃兰特·梅耶(Bertrand Meyer)提出,他在 1988 年的著作《面向对象软件构造》(Object Oriented Software Construction)中提出:软件实体应当对扩展开放,对修改关闭(Software entities should be open for extension,but closed for modification),这就是开闭原则的经典定义。
这里的软件实体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 项目中划分出的模块
(2) 类与接口
(3) 方法
开闭原则的含义是:当应用的需求改变时,在不修改软件实体的源代码或者二进制代码的前提下,可以扩展模块的功能,使其满足新的需求。
开闭原则的作用
开闭原则是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终极目标,它使软件实体拥有一定的适应性和灵活性的同时具备稳定性和延续性。具体来说,其作用如下:
(1) 对软件测试的影响
软件遵守开闭原则的话,软件测试时只需要对扩展的代码进行测试就可以了,因为原有的测试代码仍然能够正常运行。
(2) 可以提高代码的可复用性
粒度越小,被复用的可能性就越大;在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中,根据原子和抽象编程可以提高代码的可复用性。
(3) 可以提高软件的可维护性
遵守开闭原则的软件,其稳定性高和延续性强,从而易于扩展和维护。
开闭原则的实现方法
可以通过“抽象约束、封装变化”来实现开闭原则,即通过接口或者抽象类为软件实体定义一个相对稳定的抽象层,而将相同的可变因素封装在相同的具体实现类中。
因为抽象灵活性好,适应性广,只要抽象的合理,可以基本保持软件架构的稳定。而软件中易变的细节可以从抽象派生来的实现类来进行扩展,当软件需要发生变化时,只需要根据需求重新派生一个实现类来扩展就可以了。
下面以 Windows 的桌面主题为例介绍开闭原则的应用。
【例1】Windows 的桌面主题设计
分析:Windows 的主题是桌面背景图片、窗口颜色和声音等元素的组合。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喜爱更换自己的桌面主题,也可以从网上下载新的主题。这些主题有共同的特点,可以为其定义一个抽象类(Abstract Subject),而每个具体的主题(Specific Subject)是其子类。用户窗体可以根据需要选择或者增加新的主题,而不需要修改原代码,所以它是满足开闭原则的,其类图如图 1 所示。
图1 - Windows的桌面主题类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