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道德概念到道德信念的途径

我个人理解“ 概念”是知识,是定律是死的没有生命的知识。“信念”是一个人在了解相应的知识、技能或规则后,通过长期的实践和行动,形成的一种深入骨髓里的行为模式。

当我们向全体学生介绍这些英雄人物的坚强毅力时,便会引起对英雄事迹的赞美,从而得到激励。(用优秀的榜样去激励学生是任何时候都不可或缺的教育手段)而那些懒汉们则会觉得自己被羞辱,因而感到十分羞愧。尽管在教师的讲述中并不直接提到他,但实际上整个故事都是直接针对他讲的。(每个孩子都有向善、向好的愿望,他们在与优秀进行对比中会找到差距,也会为自己的不好行为感到羞耻)对懒惰懈怠以及不道德的行为要尽可能少去直接指责,因为这些指责比起正面榜样的教育影响来,极少收益。(现实生活中我严格要求自己,是一个勤劳、勤奋、自律的人,但儿子为什么却视而不见,不能从我的身上汲取力量?难道是因熟而不见)

只有当对真理的认识和概念的认识能深深地反映在一个人的精神世界里,成为他个人的观点,能激发出深沉的情感,同他的意志融合起来,并能在他的活动行为方式、行动举止以及待人、对己的态度中表现出来时,才能谈得上道德信念。道德信念是个人的能动力量,是对坚持真理、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性并为此随时时准备作出任何牺牲的一种热忱企望。信念,不只是指人知道些什么,而首先是指他怎样把这些知识变为行动。

(信念的形成需要个体在实践中带着情感去做,没有外人的要求,更没有为了表扬和外在的奖励去做的虚荣,个体在实践中不断的调整,不断的修炼,成为一个坚持真理,严格要求自己的自律的人。)

道德信念,是道德发展的最高目标,是顶峰,要做到道德习惯和道德意识的一致,才能达到它。实践向我们证明,道德信念的坚实基础要在童年和少年早期奠立,不过在这个时期必须使孩子所看见的、所从事的和观察的一切都具有鲜明的、显而易见的道德含义,才能使他分辨善与恶、光荣与耻辱、正义与非正义。我们尽力使善良、光荣、正义能给孩子带来个人的快乐,而丑恶、耻辱、非正义则使他不快、忧虑乃至痛苦。(我们一定要在孩子还小的时候就对他们进行是非荣辱善恶的教育,这也强调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这也是善良的父母多会培养出善良孩子的原因所在吧。父母的教育和榜样的潜移默化作用都是不可少的)

这些行为的道德意义在于,表现对劳动的尊重,而通过劳动则又表现对人这个创造者品格的尊重。这些行为并不单单是制度上的要求,而是形成这样一种信念的生活课堂,那就是把自己的劳动、自己的责任推给别人是不道德的。

(小时候因为家里穷,妈妈对用电特别在意,人走灯关是必须做到的,一家人要在一个屋子里看书学习打一个灯,这种电器除冰箱外用完必须把插销拔下来,没想到这样做还能省电,后来央视还有相关的节目报道。从小养成的节约用电的习惯,加上上班以后遇见的第一任校长业也是一个过日子的人,她也严格要求我们用电,晴天绝对不可以开灯,学生不在班级等必须关。所以,养成我走到哪里看到浪费电插座不拔或白天开着灯都会主动去关灯。间操下楼,我会一路关灯,有时,自己随手把开着的等关闭后,我都会不自觉的笑出声来。)

我永生都铭记着法国著名文化活动家爱德华·赫里欧里奥的名言:其他一切都被遗忘时,所保留下来的那就是修养。确实,道德修养并不是要保留在记忆中的一堆堆知识,而是由深刻感受和领悟了的知识凝结在心灵里的东西。(由此可见修养是刻在我们骨髓里,融化在我们的身体里,不是外在的东西,它也不会随着岁月流逝,更不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被遗忘)

一个人道德修养的特征就在于,信念在他的生活中已变为能不断激发他创造新的道德行为的一种独立的精神力量。这种独立性的能否建立,取决于充满集体生活和每个学生个人生活的内容是什么。一个人在一天、一时所显示出的精神力量,可能要比他未能作出显示的几年岁月在他一生中所起的作用还大得多。学校的任务,就是要竭力使信念尽早变为学生独立的精神力量。精神生活的这个阶段,可称为道德成熟期。我们绝大部分学生是在少年和青年早期进入这个时期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从道德概念到道德信念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