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读了陈海贤老师的《了不起的我》一书。这是一本书写自我发展心学的书。
本书第二章阐述了要实现自我发展成为了不起的自己,除了要开启行为的改变,还需要推动思维的进化 。自我发展的过程,也是思维从保守僵化变得灵活而有弹性的过程。
防御型心智模式会让人无法与现实有效互动,从而失去了成长的机会 。与此相反,成长型心智模式则推动人们不断创造,与现实发生互动,从而实现心智的自我进化 。
那么,如何发展成长型心智模式呢?
创造性思维:找到持续行动的张力
如果没有目标,就不会引发行动;如果没有办法,行动就会变得盲目无效; 如果没有跟现实的接触,思维就会变成头脑中坚固的规则,不会有什么发展 。
创造性思维是以目标来思考现实,先想我要什么,再想现实是怎样的, 环境能够提供什么,想办法弥补目标和现实之间的鸿沟。
解决问题的思维是以现实来思考目标,先想环境能够提供什么,再想自己的目标是不是现实,该树立怎样的目标 。
创造性思维制造张力的方式与解决问题非常不同 。
为什么创造性思维会产生足够的张力 ,答案是——因为爱 。
如果把这种思维方式扩展一下,我们也可以把人生看作是一个创造的过程,一个把我们心里钟爱的理念变成现实的过程,而不是解决问题的过程。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需要解决问题,但是解决问题不应该成为行动的动力 ,我们热爱的,想要实现的东西才是 。
控制的两分法把目标变为行动
创造性思维能够制造张力,可是让思维这条河流持续流动,光有张力还不够,因为并不是所有张力都能变成真正的行动力。 我们如何把目标转化为行动的动力呢 ?
还真有一种增加动力的思维方式。
控制的两分法 ——努力控制我们能控制的事情,而不要妄图控制我们无法控制的事情 。前半句的意思是专注精进,后半句的意思是顺其自然 。
控制的两分法的第一步,是思考担心的事情里,哪些是自己能控制的,哪些是控制不了的,并把注意力转移到自己能控制的部分 。
控制的两分法的第二步:把能控制的部分找出来,并做成计划,努力把它做好 。
近的思维:如何走出焦虑
创造性思维可以制造张力,控制的两方法,可以让张力变成行动力 。就是要我们走近了,去感受眼前正在发生的事实 。它要求我们用一种近的思维来看事情想事情 。
所谓近的思维,就是关注真实的、正在发生的、 近的事情 。这些事情是流动的,在特定的情境里,会不断发生变化。 与它相对应的就是远的思维,是指关注想象中的、抽象的、远的事情。这些事情是禁止的,僵固的, 是我们头脑中已有的东西,与现实的情境无关。
从某种意义上,僵固型思维、应该思维和绝对化思维都是远的思维方式。 僵固型思维不看重正在做的事情,应该思维只执着于头脑中原有的原则,绝对化思维把一件现在发生的坏事,用永久化,普遍化,人格化的方式进行概括, 这些都是远的思维,正因为这些思维比较远,所以很难带来改变。
掌握近的思维的方式的三条原则
第一条原则,用描述性语言而不用评价性语言 。
第二条原则,问具体的问题,而不是抽象的问题 。
第三条原则,关注现在能做的,而不是关注事情的结果 。
近的思维,会把我们带到此时此地发生的事情里。而用远的思维去想一件事的时候,我们其实没在事情里面。 正念很强调专注当下,强调此时此刻 ,这跟近的思维是一样的。所以我把近的思维叫做"正念思维 "。
思维弹性思维是怎样进化的
思维的发展过程
佛教禅宗有一种说法,可以用来形容思维的不同境界 。第一重境界叫"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第二重境界叫"看山不是山, 看水不是水";第三重境界就"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人的思维就是这样一个从简单到复杂,再重新回归简单的过程 。
如果人认识世界和自我的方式,也能以这种螺旋深入的形式发展,就会具有一种有弹性的思维。掌握这种思维的要诀跟倾听很像, 就是不要太快确定自己知道的东西是什么,从而为探索其他的可能性留下空间 。
如果套用禅宗三种境界的说法:第一重境界就是把知识当做绝对真理来学习;第二重境界就是知道知识是有错误的,所以批判它、排斥它; 第三种境界就是重新学习知识,结合知识产生和应用的背景,既知道它有局限,也知道它有用的地方在哪里 。
认识到我们能够了解的永远只是局部的知识,这一点非常重要。 正因为知识是局部的,局部以外的部分才会变得分外迷人。我们才会想,剩下的部分是什么呢?这就为进一步探索留下了空间。而这个探索的空间,就是思维发展的空间,也是自我发展的空间。
如果你能理解这本书,提供的只是局部的知识,这些知识之外还有很多未知的空间,就不会被这些知识限制住。
不要让"不应该"变成另一种"应该",而要比照的现实思考:我现在面对的情况是怎么样的? 除了现在的这种判断,还有其他可能性吗 ?
这是本书想给你的,最重要的思考 。
ps:本文摘抄于《了不起的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