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笔记018:秦纪一,荀子论道,企业经营的本质

荀卿,名荀况(就是著名的荀子)与临武君一起,在赵孝成王跟前一起论兵。(内容太精彩,所以把原文挪过来)

赵王问:请问军事的关键

临武君说:上得天时,下得地利,后发先至,这是用兵之要术。

荀子说:不对!我听说古人之道,用兵攻战的根本,在于“一民”(团结人民,上下一心)。弓和箭没有调和,那就是后羿也射不中,六匹马如果相互不配合,就是造父(西周著名御车者,赵国的始祖)也跑不远,如果士兵没有亲附主君,那就是商汤,周武王也不能战胜。所以,善附民者——善于得到人民拥护的,就是善于用兵的,所以用兵之要,在于附民而已

荀子和临武君讲的,都是标准的《孙子兵法》,只不过荀子讲的是《孙子兵法》第一篇第一条——道。 道天地将法五个维度,先讲 能不能战的问题。 《孙子兵法》对“道”的定义,是“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  就是上下一心。  上下一心,才能战,其他的,是后一步的事。 这是头头,是主要矛盾。关键部位。   所以,打仗,用兵之要,先看能不能用,要不要用,再讲如何用。

临武君讲的是后面几点,先讲了天时地利,说后发先至就是将领的本事了得。

临武君说:“不对!兵之所贵,势利也,在于制造形势,逼着人趋利避害,所行的都是变诈之事。所以,善于用兵之人,恍惚神秘,敌不可测,不知道他会从什么地方冲出来。孙子、吴起就是用这套办法,无敌于天下,哪里还需要等待人民亲附了才能作战呢?

这两哥们有意思了,聊的都是《孙子兵法》的内容

临武君说的是《孙子兵法》有《势篇》,说:“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

人都是趋利避害,你只要制造出那形势,有那机制,啥人都能战。比如置之死地而后生,你把他们撵到那绝境里去,必死的形势和求生的欲望,会让一个平时懦弱的人,也变成亡命徒去战斗。

只是这哥俩讲的是不同维度、不同层面的兵法,并没有矛盾。  荀子讲的是发动战争之前的事,临武君讲的是战争中的事。如果用克劳塞维茨的话说:“战争是政治的延续。”那么荀况讲的是政治,临武君讲的是战争。

看到这一段,让我想起了韩信,韩信是军事天才,如同企业的销售天才一样的,后面在想要不要独立,造反方面,一是自己飘忽不定,不知道自己要哪一样,我觉得还有一定就是了解政治与军事对于一个国家,或者企业的重要意义, 经营好一个国家,与打好一场战役,里面涉及的内容有非常大的差别,就好比经营一家企业,你作为企业主了,你要懂得思想建设,组织建设,队伍建设,机制建设,股权思维,财税思维,法律,会计思维,战略,用人,经济,历史,等等,还得注意自己的修行,情绪变化等等 ,你可以不全懂,不专业,但你要懂大略,能用专业的人去办好专业的事。 刘邦有很多小毛病,以前也是混混出身,讲哥们义气,贪财好色人之常情,但有个最牛的,就是大略。 大事情不犯错,听得进别人的话,好的计策,坏的计策都能听,对事不对人,比如用陈平,用郦食其。 韩信有雄才。但是在胸襟上狭窄了点,所以,这一点说明,懂得自己的额能力边界很重要。

在延伸一点, 在企业层面,之前遇到一家公司,三个老板都是营销,销售出身,配合的很好,公司从0干到了3千万左右,团队从几个人,发展到差不多40人,业务组织从两个队伍裂变成四个队伍。三位老板是信心满满,但同样也充满危机。为什么?

这就是政治层面与军事层面的差别,小队伍主要靠销售,但是呢?组织一旦开始裂变,只靠销售的思维是完全不够,会出现什么情况呢?最重要的是价值观会发生扭曲,纯销售的观点,公司赚不赚钱无所谓,只要我能拿到钱,最好是把月结的单子提成,改成周结,比如开一个大单子,按照集团的政策,只有等到客户完全交付,上课满意了,才会走结算,差不多隔一个月时间,有的会长一点,主要是根据客户而定,这就要求员工服务好客户。但公司为了激励员工,这样做就很危险,这是对组织的破坏,对未来的破坏。后来组织就没落了,三个老板也分开了。

所以,为什么会有古田会议,那是因为当年29团要回湘南老家,28团反对去湘南,要去赣南,也不愿意回永新,军委领导层没能阻止这种行为,最后导致边界和湘南两方面失败。 

毛教员总结失败的原因有6点,其中第6条就是官兵不了解作战的意义。 当时军队扩充了很多俘虏,带来了就军队的思想,领导层没有及时纠正上文提到的企业也一样的,组织扩充,下面各种思想就出来了(这是必然的),领导层只关注业绩,不关注组织,更重要的是,公司的存在到底是为了什么?为谁而干?没有想清楚。

荀况说:“不对!我所说的,是仁人之兵,王者之志。您所称道的,是权谋势利。仁人之兵,是不可以使诈的。那些能被你的诈术对付的,都是他自己粗心怠慢,防备不周,或者君臣上下之间离心离德的。”

“所以说,如果双方都是桀纣之君,以桀诈桀,那还可以侥幸。如果桀去诈尧,那就是以卵击石,就是把手指伸进滚水里,就是身赴水火,进去就被烧焦淹没了。所以说仁人之兵,上下一心,三军同力,臣之于君,下之于上,就像子之事父,弟之事兄,就像手臂要保护头部和眼睛,要保护胸腹。你用诡诈去袭击他,就像先警告他然后再攻击一样,有什么用?况且这仁人治十里之国,就有百里的眼界耳目;治百里之国,就有千里之眼界耳目;治千里之国,就有全天下的眼界耳目,聪明警戒,团结一致,谁诈得了他呢?”

“所以这仁人之兵,集结起来,就是勇猛的团队;分散开来,就成整齐的行列;延伸时,就像莫邪的长剑,碰上它就要被斩断;短兵相接时,就像莫邪的利锋,遇到立即死亡;平时筑营扎守,坚如磐石,谁胆敢上去冲撞,也是撞坏自己而退。反过来,那些暴虐之国的国君,谁肯为他作战呢?他能带领的,也只能是他的人民吧!而他的人民,对我欢喜如父母之亲爱,喜好如椒兰之芬芳,对他自己的国君,反而像将要被处以黥刑的人看见烙铁,像一个被迫害的人看见压制他的仇人。人之常情,就算他是暴君夏桀、大盗柳下跖那样的人,又岂肯为他痛恨的人作战,而伤害他所喜欢的人呢?这就像你要孩子去攻打他的父母一样,他一定会来向我国报告他们的阴谋,那他还能对我们使什么诈术呢?所以仁者执政,国家日渐光明,其他诸侯各国,先归顺的能安定,后归顺的有危险,和他对抗的会削弱自己,反叛他的会灭亡。《诗经》上说:‘武王高举旗帜,手持斧钺,如火烈烈,谁敢阻遏。’就是这个意思。”

赵王、临武君说:“先生说得有道理,请问王者之兵,应该用什么样的机制,又如何运用呢?”

荀况说:“国君贤能,国家就治理得好;国君无能,国家就会乱;尊崇礼义,国家就治理得好;不讲礼义,国家就会乱。治理得好的国家就强,内乱的国家就弱,这是强弱的根本。在上位的人有威信,就可以驱使百姓;在上位的人没威信,民心就不可用。百姓可用的就强,不可用的就弱,这是强弱的常理。

“如今各国的赏罚机制,齐国注重个人技击,凡斩得一颗人头,政府出钱购买,给赏金。而不论这一仗是打胜还是打败,都按人头给钱,仗打赢了,斩首少的,奖金就少。仗打败了,那斩人头多的士卒,照样领赏。这样的军队,碰上敌人弱的,都冲上去斩人头跟抢钱一样;遇到强敌,看看没钱赚,就一哄而散了。就像飞鸟一样,只会各自逞能,这是亡国之兵,不过是在街上招募的一群打手而已,没有比这更弱的军队了。”

“魏国呢,注重选拔武卒,通过考试,选那身体条件好的武勇之士,穿上上身、大腿、小腿三重盔甲,还能拉开十二石的强弓劲弩。身背五十支羽箭,扛着长枪,头戴铁盔,腰悬宝剑,自己背着三天的干粮,一天还能行军一百里。一旦通过考试,政府就免除他家的赋税徭役,配给好的耕地和住宅。但是,几年之后,他的体力开始衰退,已经免除的赋税,不能再征收;已经给出去的田宅,不能再收回,重新选拔,也不能改变这个政策。所以魏国土地虽大,征兵越多,税收越少,这是危国之兵,军队越多,国家越危险。"

“再看秦国,秦国地势险恶,政府对人民非常残酷,让他们隐蔽于险恶的地势,胁迫驱使他们作战,战胜则赏功,战败则刑罚,人民要想改善自己的生活环境,只有战斗杀敌一条路。功劳和赏赐成正比,只要砍下敌人五个人头,就可以成为五甲之首,管辖五家人家。这是最为长久强盛的机制。所以秦国自从采取这个政策以来,经历四代君主,而有今日之强。这不是运气,而是必然的。"

“所以,齐国的技击,敌不过魏国的武卒,魏国的武卒呢,又敌不过秦国的锐卒。但是,秦国的锐卒,敌不过齐桓公、晋文公的节制之师。齐桓、晋文的节制之师呢,又不能阻挡商汤、武王的仁义之师,碰上就是以卵击石。因为各国培养的都是追求名利的将领和战士,打仗就像当雇工或做买卖,没有谁敬爱他的君王而愿意效死,安于制度而自不逾越,节于礼义而心中没有杂念。诸侯各国中,如果有一国能微妙地理解这种仁义的原理和精髓,并加以运用,那其他国家就危险了。所以招募也好,选拔也好,奖惩激励也好,都是功利至上,把势诈功利渐渐习染成俗。而利义教化,是齐民之道,让人民团结一心。以诡诈对付诡诈,还有巧有拙,能比试比试;以诈遇齐,就是以诡诈对付团结,那就是拿一把锥刀去戳泰山了。所以商汤诛桀,武王诛纣,从容进军,暴君的人民都愿意协助,诛杀桀、纣,就是诛他一个孤家寡人,独夫民贼罢了。《泰誓》说‘独夫纣’,就是这个意思。"

"所以,士兵能大齐,团结一心,就能王天下,小齐,程度低一点呢,也能制服邻国。那些招募选拔、激励奖惩、崇尚功利的军队,则胜败无常,有时扩张,有时收缩,有时救亡,有时覆灭,互争雌雄,起落不定,这叫‘盗兵’,跟强盗一样,君子不走这条路。”

这就是团队和团伙的区别,团队,有使命,有愿景,有自己的价值观,哲学条例,有符文标识,有理想,有文化,有仁义,有爱。   团伙,就是吃惯用光,没有再抢,只有岗位职责与激励机制、惩罚机制,没有中长期战略规划。 战国时期,基本上都是武装团伙。

只有秦国有大企业战略的纹路,从秦孝公立“国耻碑”,开始对外招聘人才,发奋图强,然后,秦惠文王立志东出,后面几代人接力,同一个方向前进。 

三代奋斗成为贵族,留世奋斗成为王族, 昨天看到了一则中医的理论也讲到了这个逻辑,在懂得如何吃,吃什么的层面,也得三代积累形成底蕴。

赵孝成王、临武君说:“很好!请问将领又怎么选拔呢?”

荀况说:“知莫大于弃疑,行莫大于无过,事莫大于无悔,事至无悔而止矣,不可必也。”

知莫大于弃疑——最大的智慧,就是不用疑谋,不用什么奇谋巧计

你用奇谋巧计,别人也用奇谋巧计,大家互争短长,互有胜败而已。遇上一个不用奇谋巧计、坚如磐石的,你弄啥也没用,像荀子说的,那是用锥刀去戳泰山。

克劳塞维茨在他的名著《战争论》中也说:打仗不靠复杂的巧计,靠简单直接的动作。因为准备复杂的巧计需要时间,而在你的准备过程中,如果对方先简单地来那么一下子,优势就转到他那一边了。所以,与其靠复杂的巧计胜过对方,不如在简单直接上始终走在敌人前面。克劳塞维茨甚至不赞成佯动和迂回,他说佯动的兵力如果少吧,不痛不痒没什么用,如果大呢,大兵力没法佯动,是真动。战略迂回呢,他说拿破仑从来没有搞过战略迂回,都是直来直去,猛打猛冲。

所以,我经常推荐身边的企业家朋友一定要重视股权激励,去理解股权激励的额思维,并用好它,比如,当你导入股权激励机制之后,你压根就不用担心这个要不要培养?这个高手会不会把我下面的团队给带走?  这个人培养出来了会不会离职单干? 等等 这些都不用担心, 有这个机制在,外面的人才会吸引过来,更重要的是,内部的人才培育机制会 源源不断的熬炼和发掘出人才,而这种是最本质的,所以压根就不会被某一个人才所绑架,离开谁,公司都能转动的很好。 这叫敞开了跟大家玩。  就像毛主席写的《论持久战》,不仅仅让自己人看,也能让友军(国民党军)看,还能让老百姓看,增加信心,还能让日本人看。

行莫大于无过——最了不起的行动,不是一举成功,而是从不犯错。事莫大于无悔——做事的原则,是一经决定,就不会后悔。不后悔,说明没有侥幸心理,事至无悔而止,决策的时候,决策到只能这样,不管什么结果我都不后悔就行了,因为你不可以期待必胜。

这点很重要了,现实生活中,老板决定了公司必须要学习一门课程,引进一项咨询来改变企业的发展困境,可是自己觉得很好了,确定了的事情,回家与老婆,或者丈夫一商量,又犹豫不决。 这种情况多了,也很危险。 所以读历史就是读自己,来观照自己的所言,所行,能不能做到“行莫大于无过”,反反复复,磨磨唧唧这么能要的呢。

无过和无悔,就是没有反复。最高的效率,不是你动作快,而是从不返工;最快的进步,不是你学得快,而是从不退步。谁能做到每一步都是前进呢,往往走着走着又倒退了,前功尽弃。

荀子说的无悔,不是豁出去了,败了也不后悔,而是把事情安排在可接受的范围内,不出这个范围,所以叫“事至无悔而止矣”。

不出这个范围,就是不要有侥幸心理,就是“无悔而止,不可必也”。不可必,是儒家的价值观,不可“期必”,你不能期待结果一定会怎样。一期必,你就容易贪巧求速,就要拔苗助长,就要侥幸冒险,就出疑谋奇计,就会犯错,就会后悔

不追求最好的结果,确保那最不坏的。止于至善,就是止于最不坏。你想象中那个最好的,客观上不存在

荀卿接着说:“为将者要做到六条:第一,制定号令,要严厉并且有威信;第二,赏功罚罪,要确实而有信用;第三,阵地营垒,粮秣财物,要周密严固,让敌人不能陵夺;第四,调动行军,无论挺进还是撤退,都保持秩序,安稳而迅速;第五,派出斥候侦察敌人,一定要深入到敌人内部,甚至和敌军队伍相参,直接探听到他们的消息;第六,和敌人遭遇决战,一定打有把握的仗,不要在情况不明时作出决策。这六条,叫六术。”

“另有五条:第一,不要我喜爱他就任用他当将领,不喜欢的人就不用;第二,不要打了胜仗就疏忽怠慢,忘了随时可能再被敌人反击打败;第三,不要对内威严,对外轻忽;第四,不要只见其利,不顾其害;第五,凡考虑问题,一定要成熟,凡使用财物,一定要宽裕。这五条,叫五权。”

“又有三条,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有三种情况:第一,宁愿被处死,也不可听上级命令而把部队带到不安全的险境;第二,宁愿被处死,也不可听上级命令出战去打不可能打胜的仗,导致全军覆没;第三,宁愿被处死,也不可听上级命令而伤害平民百姓。这三条,叫三至。”

“受命于君王,上任为主将,率领上、中、下三军,三军既定,各级将校尉官各就其位,粮秣军械财物各得其正,则君王的赏赐不能让他喜悦,敌人的挑衅不能让他愤怒,心中有主见,外物不能动摇,这就叫至臣。”

“任何事情,都实现谋虑周全,保持敬畏,慎终如始,始终如一,这就叫大吉,没有覆败之祸。凡事能成功,总是因为他一直保持敬畏谨慎,失败呢,总是因为轻忽懈怠。所以,敬畏心始终压倒懈怠心的,就是吉兆;懈怠心压倒敬畏心的,就是凶兆;保持敬畏,谋划周详,克制自己求胜的欲望,不存任何侥幸心理。计胜欲则从,欲胜计则凶,谋划定计超过欲望的,就可从心所愿;欲望超出了谋划定计的范围,就是凶兆。战时如防守,行军如作战,战胜了也不骄慢,只当那是运气。要敬谋、敬事、敬吏、敬众、敬敌,保持敬畏,小心谋划,不可懈怠;敬慎行事,任何大事小事都不懈怠;敬自己的部下官吏,不可对他们怠慢;”

敬自己的士兵,不能自己高高在上;敬敌人,一分一秒也不懈怠。这五个敬,叫‘五无旷’——五个不懈怠。“谨慎地遵循以上我说的六术、五权、三至,再处之以恭敬、无旷,这就是天下之将,与神明相通了。”

荀子讲的将道,核心在一个“敬”字,保持敬畏心,小心谨慎,谋划周详,在基本面上保持不败。兵法的关键不在于胜,而在于不败

军事上不能试错,因为试错成本太高,试不起 。

个人平常犯错了,改正就好了,但是,当你处在一个组织最高度的时候,你的犯错就可能丧失整个组织的命运。 有责任心的人每时每刻都是如履薄冰的,只有自己时常这样,才能保障团队的安全。 毛教员多次强调,上层领导政策的不错误。

临武君说:“好!那么,再请问王者之师的军制呢?”

荀卿说:“将死鼓,御死辔,百吏死职,大夫死行列。为将者,建棋擂鼓以令三军,不可弃鼓而奔,死也要死在那鼓旁;驾战车的,不可抛弃缰绳而逃,死也要抓住缰绳;各级军吏呢,就死在你的职位上;士大夫就死在行列之中,绝不弃职而逃。听到鼓声就前进,鸣金收兵就撤退,一切行动听指挥。服从命令最重要夺取战功则次之。没有命令你前进你就前进,与没有命令你撤退你就撤退同罪。不杀老弱;不毁坏庄稼;不战而退的,不去追杀他;负隅顽抗的,格杀勿论;奔走来投降的,不要囚禁他。凡诛杀,不是诛杀百姓,而是诛杀那些乱百姓的乱贼;而百姓中如果有为虎作伥的,那也是民贼了。顺我者生,逆我者亡,奔走逃命的给予赦免安置。”

“所以,当初武王伐纣,微子曾经是向纣王进谏的忠臣,武王就将他封为宋国的国君。而曹触龙是谄谀纣王的奸臣,武王就把他斩首于军中。对于商朝归服的百姓,一律给予国民待遇,和周国百姓一样。所以近处的人民,欢欣喜悦,讴歌而乐之;远方的百姓,跌跌撞撞来投奔,无论多么落后偏僻的国家,都安心快乐地做周朝的属民,乐于听周朝的命令,四海一家,凡能通达之处,人民莫不服从,这就叫‘人师’。《诗经》上说:‘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就是说这情况。王者之师,只有诛杀,没有战斗,无需发动攻城,也不用对阵血战,我大军抵达,敌军上下欢喜庆祝,不屠城,不偷袭敌营,不劳师过久,动员军队,不超过农闲时期,就顺利结束战争。为什么呢,因为敌国百姓都痛恨他们的国君和政治,盼着我们的军队来解放他们。”

临武君说:“说得好!”

陈嚣问荀卿说:“先生论兵,总是以仁义为本,仁者爱人,义者循理,那为什么还要谈兵呢?凡事兴师动众,都是为了争夺利益嘛!”

荀卿说:“这真不是你能理解的了。仁者爱人,爱人,就痛恨那害人的坏蛋;义者循理,循理,就痛恨那乱理的奸人。军队,是用来除暴安良的,不是用来争夺利益的。”

陈嚣一提问,荀子的长篇大论,全部对牛弹琴了

这是理念和价值观的问题的差距。现实生活中,你肯定也会遇到这样的人。

战国时期,君臣心中,只有利益争夺,没有王道理想,都被内卷了,结局也就注定了,  最能杀人的秦国平定天下,然后二世而亡。

你可能感兴趣的:(资治通鉴笔记018:秦纪一,荀子论道,企业经营的本质)